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附:節、荷葉、荷鼻)

味甘,氣平。入心、脾經血分。凡使,以鹽水共食,則不損口;同油□、米麵、果食則無渣。忌鐵器。

主搗汁服,止悶除煩,開胃,治霍亂後虛渴,破產後血悶,解酒毒蟹毒;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澄粉,輕身益年。

附:節,味澀,氣平。主搗汁飲,止一切血。

附:荷葉、荷鼻,味苦,氣平。主生髮元氣,裨助脾胃,一切男婦上下血證,消水腫,癰腫,發痘瘡。

按:藕,不同生冷,產婦亦可食之,能破血故也。枳朮丸用荷葉燒飯為丸,蓋以震為雷,屬木化風,為生化萬物之根蒂,與人之足少陽甲膽同體者也,飲食入胃,榮氣上行,即甲膽之氣,與手少陽三焦元氣,同為生髮之氣,荷葉色青形仰,中空象震,取其氣以升胃也,用此為引,可謂達識。

白話文:

甘甜,性平,進入心、脾經血分。使用時,用鹽水一起食用,就不會損傷口腔;與油、米麵、果食一起吃,則不會有渣滓。忌諱用鐵器。

主要作用是搗汁服用,可以止悶除煩,開胃,治療霍亂後的虛渴,產後血悶,解酒毒和蟹毒;蒸著吃,可以滋補五臟,充實下焦;與蜂蜜一起吃,可以使人腹臟肥厚,不易生蟲;用荷葉澄粉,可以輕身益年。

另外,荷葉和荷鼻,苦味,性平。主要功效是生髮元氣,輔助脾胃,治療各種男女上下血症,消水腫、癰腫,以及發痘瘡。

附註:節,味澀,性平。主要作用是搗汁飲用,可以止血。

至於藕,不同於其他生冷之物,產婦也可以食用,因為它能破血。枳朮丸用荷葉燒飯做成丸藥,這是因為震代表雷,屬木化風,是萬物生長的根蒂,與人體的足少陽膽經同體。飲食進入胃,精氣上行,也就是膽經之氣,與手少陽三焦元氣,共同成為生髮之氣。荷葉色青形仰,中空象震,取其氣以升胃,用它作為引導,可謂精明之舉。

2. 雞頭子

味甘、澀,氣平。生各處水澤中。葉大如荷,皺皮如縠,皮青黑,肉白,花、子紫色,向日結苞,外有青刺如蝟,花在苞頂,剝開即子也。入脾、腎經。凡使,蒸熟去殼,舂粉用。

主益精氣,強志,濕痹,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按:芡實,合金櫻子,古謂之水陸二仙丹。孫升《談圃》云:俗謂之水流黃者,蓋人之食芡,終日囁囁,而芡味甘平,腴而不胒,食之者能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於乳石。此論亦譽之太過,觀弘景雲:小兒多食,令不長。宗奭云:多食不益脾胃,兼難消(注:原作「清」,改)化,則芡實乃凝滯之物,惟澀精用之可也。

白話文:

藥性

味道甘甜,帶點澀味,藥性平和。生長在各種水澤地帶。

形態

葉子很大,像荷葉一樣,葉面皺巴巴的像綢緞,莖皮呈青黑色,果肉白色,花朵和果實都呈紫色。果實朝向太陽生長,外面有像刺蝟一樣的青色尖刺,花朵生長在果實的頂端。剝開尖刺就可以看到果實。

歸經

歸脾經、腎經。

炮製

使用時需要先蒸熟,再去除外殼,搗碎成粉末使用。

功效

滋補精氣,強健意志,治療濕痺、腰膝疼痛、小便失禁、遺精、白濁、帶下等症。

藥性分析

古人將芡實和金櫻子合稱為「水陸二仙丹」,認為它們藥效非常顯著。孫升在《談圃》中說,芡實味道甘平,滋潤而不膩,食用後能促進體內津液流通,滋養身體,功效勝過乳石。

但一些醫家認為這種說法過於誇大。陶弘景認為,小兒過量食用芡實會影響生長。寇宗奭則指出,芡實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難以消化,說明芡實屬於較難消化的食物,主要用於收澀精氣。

總結

芡實具有滋補精氣、強健意志等功效,但需要適量食用,避免過量。

3. 大棗

(附:葉、核仁)

味甘,氣溫。出青州、晉州者,肉厚核小,皆可入藥;餘肌肉輕虛,止可充食用,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脾、胃經血分藥。殺烏頭、附子、天雄毒。多食生齒䘌疳蟲。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同魚食,令人腰腹痛。

主養脾胃,益氣,潤心肺,生津,止咳嗽,和百藥,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

按:大棗辛甘,邪在榮衛者,用以和之,生髮脾胃升騰之氣。仲景用治奔豚,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土而勝水也。惟中滿者勿食,甘令人滿,故建中湯治心痞者,減餳、棗,與甘草同例;至齒痛風疾,亦宜戒之。許叔微云:一婦病臟躁,悲泣不止,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遂治與服,盡劑而愈,補脾氣也。

附:葉,味甘,氣溫。微毒。主同麻黃,能令出汗;和葛粉,揩痱瘡。

附:核仁,陳三年者。味苦,氣平。主燔之,治惡氣,卒疰忤;燒研,摻脛瘡良。

白話文:

大棗(附:葉、核仁)

**味甘,性溫。**產於青州、晉州者,果肉厚實,核仁較小,皆可入藥;其他地區產者,果肉輕薄,只可食用,如今也有用膠棗這種果實較大的品種。**歸脾、胃經,入血分。**能解烏頭、附子、天雄之毒。 **食用過多會生齒齲,引起疳蟲。**忌與蔥同食,會導致五臟不和;與魚同食,會引起腰腹疼痛。

**主治:**養脾胃,益氣,潤心肺,生津,止咳嗽,和百藥。小兒患秋痢,可用大棗與蛀棗一同食用。

**按:**大棗性味辛甘,可用于调和外邪侵入荣卫之症,能生發脾胃之氣,使其升騰。仲景用之治療奔豚,藉由滋養脾土以平復腎氣;治療水飲脅痛,則有十棗湯,藉由益土以克制水氣。但脾胃中滿者不宜食用,因甘味易令人飽滿,故建中湯治療心痞者,會減少餳、棗的用量,與甘草同理。對於齒痛、風疾等症,亦不宜食用。許叔微曾言:一婦人患臟躁,悲泣不止,我憶起古方治療此症是用大棗湯,遂以之治療,服用完一劑便痊癒,此乃補脾氣也。

附:葉

**味甘,性溫。微毒。**主治:與麻黃同用,可促進出汗;與葛粉混合,可塗抹於痱瘡。

附:核仁

**陳放三年者可入藥。味苦,性平。**主治:將其燒灼,可治療惡氣、卒疰忤;燒成灰燼研磨,可撒敷於脛瘡。

4. 枇杷葉

味辛、苦,氣平。氣薄味厚,陽中之陰。生各處。入藥採葉長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入肺、胃經。凡使,須濕葉重一兩,乾者三葉共一兩,方為氣足。以布拭去毛,甘草湯洗一遍,用棉再拭乾,酥炙用,不爾傷人肺,令咳不已。

主肺熱咳嗽,久嗽,身熱肌瘦,將成癘,消渴,嘔噦,暑毒,又治肺風瘡。

按:枇杷葉,主肺胃之病,取其下氣之功,氣下則火降痰順,而嘔逆、渴咳俱除矣。

白話文: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平。氣薄味厚,屬陽中之陰。生長於各地。入藥時採集葉片,長大如驢耳朵,葉背有黃毛。入肺經、胃經。

用法用量

使用時,需注意濕葉重一兩,乾葉三片合為一兩,才能藥力充足。使用前,先用布將葉片上的毛拭去,再用甘草湯洗一遍,最後用棉布擦乾,然後用酥油炙烤後使用。若不經此處理,則會傷及肺部,導致咳嗽不止。

主治

肺熱咳嗽,久咳不愈,身熱體瘦,將要發展成癘疾,消渴症,嘔吐反胃,暑熱毒素。另外也可用於治療肺風瘡。

藥理分析

枇杷葉主治肺胃疾病,其功效在於下氣,氣下則火降痰順,嘔逆、渴咳等症狀自然消除。

5. 花椒

(附:椒目)

味辛,氣溫。生蜀地者勝,秦與江淮不及也。株皆相似,蜀椒肉厚,皮有皺紋,子更光黑為異。入肺、脾、命門氣分。杏仁為使,得鹽味佳,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解面毒。凡使,去目及閉口者,炒熱出汗,隔紙鋪地,碗覆待冷,碾取紅用。

主通三焦,補命門,散寒除濕,解鬱,消食,理痹,止瀉,壯腰膝,縮便頻,除寒嗽,消水腫,祛痰飲,破癥結,殺蛔蟲。

按:椒紅,味辛而麻,氣溫以熱,稟南陽,受西陰,故能入肺散寒,入脾除濕,入右腎補火。叔微云:凡腎氣上逆,以用川椒引之,火自歸元,椒有下達之能也。若傷飽,覺氣衝胸悶,以水吞生椒一二十粒即散,以其消食散寒也。元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矣,故仲景烏梅丸中用之。若病不因風寒濕者,勿用。

附:椒目,味苦,氣寒。主腹水脹滿,利小便,腎虛耳鳴、耳聾,膀胱急,及氣喘,盜汗。

白話文:

花椒性辛溫,生長於蜀地的品質最佳,秦地和江淮地區的品質較差。花椒的植株外觀相似,但蜀椒的果肉較厚,外皮有皺紋,種子則更光亮黑色,這是其特徵。花椒入肺、脾、命門氣分,以杏仁為使,加鹽味道更佳。花椒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若誤食花椒中毒,可用涼水或麻仁漿解毒,可解面毒。使用花椒時,應去除花椒的眼睛和閉口的部位,將其炒熱出汗,隔著紙鋪在地上,用碗蓋住待其冷卻,再碾碎取紅色部分使用。

花椒具有通三焦、補命門、散寒除濕、解鬱、消食、理痹、止瀉、壯腰膝、縮便頻、除寒嗽、消水腫、祛痰飲、破癥結、殺蛔蟲等功效。

古人認為,花椒味辛而麻,氣溫而熱,稟南陽之氣,受西陰之氣,因此能入肺散寒,入脾除濕,入右腎補火。叔微說,凡腎氣上逆,可用川椒引導之,火氣自然歸元,因為花椒有下達的作用。若飽食後感到氣衝胸悶,可以用水吞服生花椒一二十粒,即可消散,因為花椒能消食散寒。元禮說,凡人嘔吐服藥不納,必有蛔蟲在膈膜之間,蛔蟲聞到藥味就會活動,活動則藥物會被吐出來而蛔蟲卻留在體內。因此,在嘔吐藥中加入炒川椒十粒,蛔蟲見到花椒就會伏下頭,所以仲景的烏梅丸中也使用花椒。如果病情不是由於風寒濕引起的,則不應使用花椒。

花椒目,味苦性寒,具有治療腹水脹滿、利小便、腎虛耳鳴、耳聾、膀胱急、氣喘、盜汗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