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7)

1. 漏蘆

味苦、咸,氣寒。莖如箸,葉似白蒿,有莢,花綻莢端,色黃,子似麻子,作房,根如蔓青,細黑,出單州者勝。入胃經。連翹為使。凡使,用甘草蒸,去甘草用。

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風赤眼,腸風,尿血,下乳。

按:漏蘆,苦下泄,咸軟堅,寒除熱,乃寒而通利之劑。

白話文:

味道苦、鹹,藥性寒涼。莖像筷子一樣,葉子像白蒿,有莢果,花開在莢果頂端,顏色黃色,種子像麻子,結成房狀,根像蔓菁,細長黑色,產於單州的品質最好。歸屬於胃經。以連翹作為輔助藥。凡是使用漏蘆,要先用甘草蒸過,再去掉甘草使用。

主要治療皮膚發熱、惡性瘡瘍、癰疽、痔瘡、濕痹、風熱引起的眼睛紅腫、腸風下血、尿血、以及促進乳汁分泌。

總而言之,漏蘆味道苦,可以瀉下;味道鹹,可以軟化堅硬的東西;藥性寒涼,可以清除熱邪,是屬於寒涼而能通利的藥物。

2. 大小薊草

味苦、甘,氣溫。雖系兩種,氣味不殊。生各處。惟北平薊門者勝。大薊,苗高三四尺,葉多青刺而皺,花紅,如髻。小薊,止尺許,花亦如之,但葉刺而不皺為異。

主嘔血,衄血,暴下血,血崩,九竅出血,金瘡流血不止,破瘀血,生新血。

按:大薊,涼而能行,行而帶補,故主治諸血病;小薊,力微,只可退熱耳。又按: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

白話文:

大小薊草,味道苦中帶甘,性偏溫和。雖然分為兩種,但氣味相似。各地都有生長,其中以北平薊門一帶的品質最佳。大薊草,莖高約三四尺,葉子多為青色,帶有刺且有皺褶,花朵紅色,像髮髻一樣。小薊草,約一尺高,花朵也與大薊草相似,但葉子有刺卻沒有皺褶,這是它們不同的地方。

主要能治療吐血、流鼻血、突然大量出血、血崩、身體各孔出血,以及金屬外傷造成的持續出血,也能夠破除瘀血,生成新的血液。

分析:大薊草,性質偏涼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在活血的同時還能補益身體,所以主要治療各種出血性的疾病。小薊草,藥力較弱,只能用於退熱。再分析:大小薊草都能夠破除瘀血,但是大薊草還能治療癰腫,而小薊草專注於治療出血,沒有消腫的效果。

3. 劉寄奴

味苦,氣溫。生各處。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山蘭草而尖長,一莖直上,有穗,葉互生,子似稗而細,六七月採。凡使,莖、葉、花、子皆同。

主通經,破結,下氣,消脹,止金瘡血,湯火瘡尤妙。

白話文:

味道苦,性溫。生長在各地。莖像艾蒿,長三四尺,葉子像山蘭草但比較尖長,一根莖直直向上生長,有穗狀花序,葉子互相交錯生長,種子像稗子但更細小,六七月採收。凡是使用,莖、葉、花、種子都一樣有藥效。

主要功效是疏通經絡,破除結塊,降氣,消除脹滿,止住外傷出血,對刀傷、燙傷的療效尤其好。

4. 蒲公英

味苦,氣平。生田側、道旁。葉如苦苣,有細刺,花似金錢,開莖端,莖空如蔥,折有白汁,開罷花,飛絮隨起。入腎經,亦入脾、胃經。

主癰腫,結核,乳癰,疔瘡。

按:蒲公英,即今地丁,解熱涼血,專治癰腫,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微汗,病即安矣。東垣言為腎經本藥,惜無知而用者。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生長在田邊、路旁。葉子像苦苣菜,有細小的刺,花像銅錢,開在莖的頂端,莖是空心的像蔥,折斷會有白色的汁液,花開過後,會產生像棉絮一樣的飛絮隨風飄散。藥性歸腎經,也歸脾經和胃經。

主要治療癰腫、結核、乳癰、疔瘡。

說明:蒲公英,就是現在說的地丁,可以清熱涼血,專門治療癰腫,服用後會想睡覺,這是它發揮藥效的作用,睡覺時微微出汗,病就好了。李東垣認為它是腎經的根本藥,可惜知道而且會運用的人不多。

5. 白頭翁

味苦、辛,氣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生各處。苗作叢,柔軟而長,葉生莖端,有細白毛,而不滑澤,風來反靜,無風則搖,近根底白茸寸余,根紫色。入胃、大腸經。

主溫瘧,陽狂,寒熱,癥瘕積聚,癭瘤,瘰癧,鼻衄,疝腫,赤毒下痢,金瘡,禿瘡。

按:白頭翁,除熱涼血之劑。暑伏足陽明則發溫瘧,伏手陽明則病毒痢,仲景治熱痢後重用之,蓋痢則下焦虛,故以此苦寒之劑堅之;溫瘧則暑毒盛,必以此苦寒之藥解之。若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腥羶鼻衄,無此則不能取效。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藥性寒涼。具有升降的特性,屬於陰性中的陽性。生長在各地。幼苗叢生,柔軟且長,葉子長在莖的頂端,有細小的白色絨毛,不光滑,風吹來反而靜止,沒有風就會搖晃,靠近根部有約一寸長的白色絨毛,根部呈紫色。歸屬於胃經、大腸經。

主要治療溫瘧(一種發熱疾病),精神躁狂,發冷發熱,腹內腫塊積聚,癭瘤(甲狀腺腫大),瘰癧(淋巴結核),鼻出血,疝氣腫大,赤毒下痢(痢疾的一種),外傷出血,禿瘡(頭皮癬)。

總結來說:白頭翁,是一種清熱涼血的藥物。暑氣潛伏在足陽明經就會引發溫瘧,潛伏在手陽明經就會引發毒痢。張仲景治療熱痢,在後期會大量使用白頭翁,是因為痢疾會使下焦虛弱,所以用這種苦寒的藥物來堅固下焦;溫瘧是暑毒旺盛,必須用這種苦寒的藥物來化解。如果男子有陰疝(疝氣)偏墜、小兒頭禿、鼻出血,沒有白頭翁就不能起效。

6. 王不留行

味苦,氣平。生各處。苗高一二尺,三四月開紅白小花,如鐸鈴狀,實殼有五稜包,實如豆大,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苗、子皆可用。陽明、沖、任三經藥。凡使,拌濕,蒸三時,以漿水浸一宿用。

主風痹,遊風,風疹,鼻衄,金瘡,止血,逐痛,癰疽惡瘡,瘻乳,難產,出竹木刺。

按: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矣。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各地都有生長。植株高約一兩尺,三四月開紅白色的小花,形狀像小鈴鐺,果實外殼有五個稜角包裹,果實像豆子般大小,生長時是白色,成熟後變成黑色,形狀圓潤像細小的珠子,莖葉和果實都可以使用。是屬於陽明經、衝脈和任脈的藥物。凡是要使用,要先拌濕,蒸三個時辰,再用米漿水浸泡一晚後使用。

主要治療風濕痺痛、遊走性的風邪、風疹、流鼻血、刀傷、止血、消除疼痛、癰疽惡瘡、乳癰、難產,以及取出竹木刺。

總結來說,王不留行,能活血化瘀,俗語說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說法,可見它的藥性了。

7. 木鱉子

味甘,氣溫。有小毒。生楚南。春生苗作藤,葉如葡萄,有五丫,青色,面光,四月開黃花,六月結實,子形扁,礌砢,大如圍棋子,仁青綠色。入藥,去油者。

主消痞塊,疳積,醋磨敷腫毒惡瘡。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溫和。帶有少量毒性。產於湖南一帶。春天長出藤蔓,葉子像葡萄葉,有五個分叉,青色,表面光滑,四月開黃花,六月結果實,果實的籽呈扁平狀,表面凹凸不平,大約像圍棋子的大小,種仁是青綠色的。入藥時,要去除油脂。

主要用於消除腹部腫塊,治療小兒疳積,用醋磨汁外敷可治療腫毒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