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白微

味苦、咸,氣平、大寒。苗、莖、葉與白前頗同,根亦似牛膝,但短小柔軟耳。入胃、大腸經。惡黃耆、大黃、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凡使,同白前。

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事,溫瘧,鬼邪,淋露,帶下,兼下水氣。

白話文:

味道苦、鹹,藥性平和但偏寒冷。它的苗、莖、葉子和白前很相似,根部也像牛膝,但比較短小柔軟。歸屬於胃經、大腸經。它不宜與黃耆、大黃、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一起使用。一般使用時,可與白前一起搭配。

主要治療中風,身體發熱、四肢脹滿,忽然昏沉、意識不清,以及間歇性發熱的瘧疾、邪氣入侵、小便淋漓不暢、婦女帶下等症狀,同時也能利水消腫。

2. 白斂

味苦、甘,氣平、微寒。隨處蔓生深林。莖端有五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同窠。入藥宜同白及,代赭石為使,反烏頭。

主結氣疼痛,溫瘧,驚癇,陰戶腫疼,火灼(注:原作「煨」,據《綱目》改)湯泡,背癰疔腫。

白話文:

味道苦澀帶點甘甜,藥性平和,稍微偏涼。這種植物到處蔓生在深山林間。莖的末端長有五片葉子,形狀像小桑葉,五月開花,七月結果,根部像雞蛋或鴨蛋,三到五個聚生在一起。入藥時,適合和白及一起使用,可以請代赭石來引導藥效,但會與烏頭產生相反的作用。

主要治療氣結造成的疼痛、溫瘧(一種發熱的瘧疾)、驚癇(癲癇)、女性陰部腫痛,以及火燒燙傷、背部癰瘡、疔瘡腫痛。

3. 三白草

味甘、辛,氣寒。有小毒。生臨池澤。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青葙,根長白,虛軟,有節、須,初生無白,入夏其巔三葉,三次變白,如霜。凡使,取根。

主大小便閉,腳膝氣壅,痞滿,痎瘧,痰癖積聚,疔腫。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辛辣,性質寒涼,帶有輕微毒性。生長在靠近水池沼澤的地方。莖苗長到二三尺高,莖的形狀像蓼草,葉子像青葙,根部細長且呈白色,質地鬆軟,有節和鬚根。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綠色的,到了夏天,頂端的三片葉子會三次變白,像覆蓋著霜一樣。凡是入藥,都取其根部。

主要可以治療大小便不通暢、腿腳膝蓋氣血阻滯腫脹、腹部脹滿、瘧疾、痰飲積聚、以及疔瘡腫毒等症狀。

4. 馬兜鈴

味苦,氣寒。陰中之陽。生各處山谷。蔓藤繞樹,葉如山蕷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似枸杞花,七月結實如鈴,五瓣。入肺經。凡使,去草膜,取向里匾子,微炒用。

主清肺氣,去肺中濕熱,療肺熱咳嗽,痰結喘促,連咳不止,血痔瘻瘡。

按:馬兜鈴實,寒清肺熱,苦辛降肺氣,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阿膠、糯米正補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

白話文:

味道苦,性質寒涼,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材。生長在各處山谷中。它的藤蔓會纏繞樹木生長,葉子像山藥,但更厚更大,背面呈白色。六月開黃紫色的花,形狀像枸杞花。七月結果實,像鈴鐺,有五個瓣。歸入肺經。使用時,要去除外面的草膜,取用裡面扁平的種子,稍微炒過後使用。

主要功效是清肺氣,去除肺部的濕熱,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痰液堆積、呼吸急促、連續咳嗽不止,以及血痔和瘻瘡。

說明:馬兜鈴的果實,性寒可以清肺熱,味苦而辛能降肺氣。在阿膠散中使用它,並不是為了補益,而是為了清熱降氣。病邪去除,肺就能安寧。其中的阿膠和糯米才是真正補益的藥材。在湯劑中,用量過多可能會導致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