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漿水

味甘、酸,氣微涼。造法:清明日熟炊粟飯,乘熱投瓷缸內,冷水浸五六日,味漸酸,生白花,故名漿水。或酷暑當茶,或薄暮作粥啜之。醉後飲之失音。

主通關開胃,解煩止渴,嘔噦,霍亂,泄利,利小便。

按:漿水,性涼善走,故解煩渴,而化滯物。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酸,氣味稍微涼。製作方法:在清明節那天煮熟小米飯,趁熱放入陶瓷缸中,用冷水浸泡五六天,味道會漸漸變酸,並產生白色菌膜,所以叫做漿水。可以在酷熱的夏天當茶飲用,或在傍晚煮成粥食用。喝醉酒後飲用會導致失聲。

主要功效是疏通腸道、增進食慾,解除煩躁、止渴,能改善嘔吐、霍亂、腹瀉,並有利尿作用。

說明:漿水,性質偏涼且容易在體內流動,所以能解除煩悶口渴,並幫助消化停滯的食物。

2. 紅曲酒

味辛,氣大熱。

主破血,殺毒,闢山嵐寒氣,療打撲。

按:紅酒,系蓼汁曲造者,性重下行,辛熱過甚,腳氣,腸風、痰喘諸疾,尤忌。

白話文:

味道辛辣,藥性非常熱。

主要功效是能破除瘀血,殺滅毒素,驅散山間的瘴氣和寒氣,治療跌打損傷。

說明:紅曲酒,是用蓼汁和酒麴釀造的,藥性偏於向下行走,而且辛辣燥熱的程度過強,所以患有腳氣、腸風(腸道出血)、痰喘等疾病的人,尤其要忌用。

3. 菜部

4. 茴香子

味辛,氣平。生各處。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小者為小茴。番船來者,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仁味更甜,俗呼船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入心、腎、膀胱、小腸經。

主嘔吐霍亂,乾溼腳氣,膀胱、胃間冷氣,補命門,暖丹田。

按: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能潤丙燥,丙與壬合,故入手足少陰、太陽,以開上下三經之通道,而回陽散冷也。用入食料,小茴宜之;大茴過食,損目發瘡。

白話文:

茴香子,味道辛辣,性質平和。各地都有生長。多年生的根在深冬時會長出嫩苗,成叢生長,莖部肥壯,葉子細長如絲。五、六月開花,花朵像蛇床花但顏色是黃色,結出的果實像麥粒,輕盈且有細稜,俗稱大茴香;較小的稱為小茴香。從外國船運來的茴香,大的像柏樹的果實,裂開成八瓣,每一瓣都有一顆果核,大如豆子,黃褐色,果仁味道更甜,俗稱船茴香,也叫八角茴香。藥性歸屬於心經、腎經、膀胱經和小腸經。

主要用於治療嘔吐、霍亂、乾濕腳氣、膀胱和胃部的寒氣,能補益命門,溫暖丹田。

說明:茴香,本來是治療膀胱疾病的藥物,因為它屬火(丙),能夠潤澤火氣的燥熱,丙火與水(壬)結合,所以能進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用來開通上下三條經脈的通道,以達到回陽散寒的效果。作為食用調料,適合使用小茴香;大茴香如果過量食用,會損傷眼睛並引發瘡瘍。

5. 生薑

(附:皮)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生各處。四月取母姜,種原隰沙地,五月發苗,似竹葉對生,秋社採食無筋,霜後則老。秦椒為使,殺半夏、厚朴毒,惡黃芩、黃連。

主風邪寒熱,頭痛鼻塞,咳逆喘嗽上氣,化痰涎,止嘔吐,翻胃,冷痢,腹痛轉筋,破血,去胸中臭氣,狐臭氣,殺長蟲,解菌蕈毒,早行含一塊,御霧露瘴氣。

附:皮,味辛,氣涼。主和脾胃,消水腫,除脹滿,去目翳。

按:生薑之用有四:製半夏、厚朴毒,一也;發散風寒,二也;與棗同用,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三也;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四也。孫真人云:姜為嘔家聖藥。蓋嘔乃氣逆不散,姜辛行陽而散氣也。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胃系與肺系同行,肺系入心,故又通心肺,心肺氣正,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矣。丹溪云:留皮則冷,去皮則熱。

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耳。又謂補肝虛者,肝氣鬱,得其辛散而鬱舒,故云補也。

白話文:

生薑,味道辛辣,氣味稍微溫熱。氣味都比較濃重,性質是向上發散的,屬於陽性。生長在各地。四月採收老薑,種植在低窪潮濕的沙地,五月長出嫩苗,葉子像竹葉般對生,秋社時採收食用,此時沒有筋,霜降後就會變老。秦椒可以作為輔助藥,能夠解除半夏、厚朴的毒性,但忌諱和黃芩、黃連一起使用。

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寒熱症狀,頭痛鼻塞,咳嗽、氣喘、呼吸急促,能化解痰液,止吐,治療胃部不適引起的嘔吐、反胃,冷痢,腹痛抽筋,能活血,去除胸中惡臭,狐臭,殺死寄生蟲,解除菌菇毒,早上出門含一片,可以抵禦霧露瘴氣。

附註:薑皮,味道辛辣,性質偏涼。主要作用是調和脾胃,消除水腫,去除脹滿,也能夠去除眼睛的翳障。

總結來說,生薑的用途有四種:一是解半夏、厚朴的毒性;二是發散風寒;三是與大棗一同使用,可以運行脾臟的津液,調和營衛,不單單是發散的作用;四是與芍藥一同使用,可以溫經散寒。孫真人說: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嘔吐是因為氣逆不順暢,生薑辛辣可以疏通陽氣,使氣散開。人們只知道生薑是胃藥,卻不知道胃經和肺經是相通的,肺經進入心,所以生薑也能夠疏通心肺,心肺之氣正常,全身的氣也就正常,邪氣就無法侵入。朱丹溪說:保留薑皮則性質偏涼,去除薑皮則性質偏熱。

這是因為保留薑皮能使藥性發散到體表,熱性也就散去,去除薑皮則藥性留在體內,熱性也就保存下來。還有人說,生薑可以補肝虛,是因為肝氣鬱結,得到生薑的辛散之性而使鬱結舒展,所以說能補肝。

6. 乾薑

味辛,氣溫。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以白淨結實母姜曬乾為之。心、脾氣分藥。凡使,宜炮用。

主胸滿,咳逆上氣,寒冷腹痛,止血,出汗,逐風濕痹,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反胃乾嘔,目睛久赤,腸癖下痢,夜多小便,瘀血撲損。

按:乾薑辛熱,盡有生薑之功,而力量更雄。辛入肺,乃其本也,又入脾、胃、大腸、腎經,則黑附為之引耳。其止血者,蓋物極則反,血去多而陰虧,致陽氣飛越,無所依附,得此以助陽之生而陰復矣,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用此而熱自退,亦無非助陽生陰,而從治之法得其中也。

且炮則味昔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熱安不退?然必病久氣虛,亡陽而多盜汗,及手足冷者,方宜用之。今理中湯明是用以回陽,反言泄,不言補者,蓋辛熱能泄脾中寒濕邪氣,非泄正氣也。又云: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令人目暗喉痹,佐使回互,不可不講。《經》云壯火食氣,則多用亦耗散元氣,須生甘草緩之,得其用矣。

惟孕婦忌食,令胎內消,性熱而辛散故也;然血寒者可多,血熱者用三四分為嚮導可耳。

白話文:

乾薑,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氣味輕薄,味道濃郁,可以向上升發,也可以向下沉降,屬於陽中之陽的藥材。選用潔淨、結實的老薑曬乾製成。主要作用於心和脾的氣分。一般使用時,應該經過炮製。

主要治療胸悶、咳嗽氣喘、寒冷引起的腹痛,能止血、發汗、祛除風濕痺痛、治療中惡霍亂引起的脹滿、皮膚間的氣結、反胃乾嘔、眼睛長期發紅、腸道疾病引起的下痢、夜間頻繁小便、瘀血損傷。

按:乾薑辛辣溫熱,具有生薑的功效,但力量更強大。辛味歸肺經,這是它的根本屬性,也能夠進入脾、胃、大腸、腎經,這需要黑附子來引導它。它能止血,是因為物極必反,當失血過多導致陰液虧虛時,陽氣會浮越而失去依附,使用乾薑可以幫助陽氣生發,使陰液恢復,所以血虛發熱、產後高熱,可以使用乾薑來退熱,也是幫助陽氣生發陰液,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而且炮製後,味道變淡,顏色變黑,藥性變得固守而不發散,這樣血才能止住,熱才能退去。但必須是久病體虛、陽氣衰竭而多汗、手腳冰涼的人,才適合使用乾薑。現在理中湯明顯是使用乾薑來回陽的,反而說它能泄,不說它能補,是因為辛溫的藥性能夠發散脾胃中的寒濕邪氣,並不是發散正氣。還有人說,服用乾薑來治療中焦疾病,如果過量,會導致眼睛昏花、咽喉腫痛,這需要其他藥材輔助,相互配合使用,不可不講究。《黃帝內經》說,火過旺會消耗氣,因此過量使用也會耗散元氣,必須搭配甘草來緩解藥性,才能達到它的功效。

只有孕婦忌食乾薑,因為它會使胎兒消損,這是由於乾薑性熱且辛散的緣故;但是如果孕婦是血寒體質則可以多用,血熱體質的孕婦則只能使用少量(三四分)作為引導藥。

7. 山藥

味甘,氣溫、平,一云涼。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入肺,脾經。凡使,取皮赤,四面有須者,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日乾,炒黃用。

主健脾胃,補陰虛,療乾咳,止腰痛,消腫硬,闢霧露,又治泄精,皮燥,驚悸,瀉痢。

按:山藥,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其言益腎者,金為水母,金旺則水生有源;土為水仇,土安則水不受侮,此腎氣丸以其涼而能補,而用之強陰也。惟和麵飪食則動氣;為其不能制面毒也。

白話文:

山藥,味道甘甜,性質溫和、平和,也有人說是涼性的。用來入藥以野生為佳,用來做菜則以家種的比較好。歸入肺經和脾經。凡是使用山藥,要選取外皮紅色、四面有鬚的山藥,用銅刀刮去紅色的外皮,洗去黏液,蒸過後曬乾,再炒黃後使用。

主要功效是健壯脾胃,補養陰虛,治療乾咳,止腰痛,消除腫塊硬塊,驅散霧氣和露水帶來的寒邪,又能治療遺精、皮膚乾燥、心悸、腹瀉痢疾。

說明:山藥,顏色白入肺,味道甘甜入脾。說它能補腎,是因為金能生水,金氣旺盛則腎水來源充足;土能剋水,土氣安穩則腎水不受欺侮,所以腎氣丸用山藥,是因為它性涼而能滋補,用來加強腎陰。但是如果和麵粉一起烹煮食用則會引起脹氣,這是因為它不能壓制麵粉的毒性。

8. 白芥子

(附:莖葉)

味辛,氣溫。有數種:一白芥,中空性脆,子色白,如白粱米;一青芥,似菘有毛,大葉,子細青色;余紫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子亦可入藥用,不如白芥子之辛烈甚也。凡使,用莖大中實者,其子入藥尤勝,煎湯不可太熟,熟則力減。

主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燒煙及服,辟邪魅。

附:莖葉,味辛,氣溫。主冷氣,功與子同。

按: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性頗猛利。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則性之猛利可知,古方同甘遂、大戟之苦寒,為控涎丹,內而臟腑,外而皮膜,誠祛痰之勁旅,然必視痰為何等,而佐以的藥,同蘇子、蘿蔔子之辛溫,為三子養親湯,又必視氣之虛實,藥可籠統概用哉?

白話文:

白芥子,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它有好幾種:一種是白芥,莖是空心的且脆,種子顏色是白色,像白色的粱米;一種是青芥,外型像菘菜有毛,葉子大,種子細小且青色;還有紫芥、花芥、石芥等等,都是美味的蔬菜,種子也可以入藥使用,但辛辣程度不如白芥子那麼強烈。使用時,選用莖大且內部飽滿的,它的種子入藥效果最好,煎湯時不宜煮太久,煮熟了藥效會減弱。

主要功效是疏通氣機、化痰、驅寒溫中、消腫止痛,治療氣喘咳嗽、反胃、麻木、腳氣、筋骨腰部關節等各種疼痛。燃燒煙霧或服用,可以驅除邪祟。

莖葉,味道辛辣,性質溫熱,主要治療寒氣,功效和種子相同。

總結:白芥子,辛辣能夠進入肺部,溫熱能夠發散,藥性相當強烈。朱丹溪說過,痰在脅下以及皮裡膜外,只有白芥子才能夠到達。可見它的藥性猛烈,古時候的方子會搭配甘遂、大戟這些苦寒的藥,做成控涎丹,可以深入到臟腑、外達皮膜,確實是祛痰的強效藥物,但是必須要區分痰的性質,搭配合適的藥物才能有效。像是搭配蘇子、萊菔子等辛溫藥,做成三子養親湯,又要考慮到氣的虛實,藥物怎可隨意籠統使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