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七 (5)
卷之七 (5)
1. 漿水
味甘、酸,氣微涼。造法:清明日熟炊粟飯,乘熱投瓷缸內,冷水浸五六日,味漸酸,生白花,故名漿水。或酷暑當茶,或薄暮作粥啜之。醉後飲之失音。
主通關開胃,解煩止渴,嘔噦,霍亂,泄利,利小便。
按:漿水,性涼善走,故解煩渴,而化滯物。
白話文:
漿水味道甘酸,性微涼。製作方法是清明節那天煮熟白米飯,趁熱放入瓷缸,冷水浸泡五到六天,米飯會逐漸變酸,並長出白色菌絲,因此得名「漿水」。夏天可以當茶喝,傍晚可以煮粥食用。酒醉後喝漿水會失聲。
漿水具有通關開胃、解煩止渴、止嘔吐、治療霍亂、腹瀉、利尿等功效。
漿水性涼且容易流動,因此能解煩渴,並分解滯留的食物。
2. 紅曲酒
味辛,氣大熱。
主破血,殺毒,闢山嵐寒氣,療打撲。
按:紅酒,系蓼汁曲造者,性重下行,辛熱過甚,腳氣,腸風、痰喘諸疾,尤忌。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某種藥物或食物的特性和功效:
- 味辛:味道辛辣。
- 氣大熱:屬性非常燥熱。
- 主破血,殺毒,闢山嵐寒氣,療打撲:主要用於治療瘀血、消滅毒素、驅除高山地區的寒冷濕氣以及治癒被打擊所造成的傷害。
- 紅酒,系蓼汁曲造者,性重下行,辛熱過甚,腳氣,腸風、痰喘諸疾,尤忌:這種紅酒是由蓼汁和麴(發酵劑)製成的,其特性是向下運行且辛辣燥熱程度更強烈,因此對於腳部水腫、腸道疾病如腸風、咳嗽哮喘等病症應避免食用。
總結來說,這個東西具有辛辣燥熱的特性,可以幫助消除身體中的某些問題,但對一些特定疾病的患者不適合使用。
3. 茴香子
味辛,氣平。生各處。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小者為小茴。番船來者,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仁味更甜,俗呼船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入心、腎、膀胱、小腸經。
主嘔吐霍亂,乾溼腳氣,膀胱、胃間冷氣,補命門,暖丹田。
按: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能潤丙燥,丙與壬合,故入手足少陰、太陽,以開上下三經之通道,而回陽散冷也。用入食料,小茴宜之;大茴過食,損目發瘡。
白話文:
茴香
性味: 味辛,性平。
生長環境: 生長於各地。宿根深冬時節生出嫩芽成叢,莖肥厚,葉細長,五六月開花,花色黃,形似蛇床花,結出的果實如麥粒大小,輕盈,表面有細小的棱。
種類: 俗稱大茴香的果實較大,小者為小茴香。近年來,由番船帶來的茴香,果實大小如同柏樹果實,裂成八瓣,每瓣含一粒種子,大小如同豆子,顏色黃褐,種仁更甜。這種茴香俗稱船茴香,又名八角茴香。
歸經: 入心、腎、膀胱、小腸經。
功效: 主治嘔吐、霍亂、濕熱腳氣、膀胱及胃部寒氣,補益命門,溫暖丹田。
藥理: 茴香原本是治療膀胱疾病的藥物。由於其性溫燥,可以潤燥,而燥性屬丙,丙與壬相合,故能通達手足少陰及太陽經,打開上下三經的通道,所以能回陽散寒。
食用: 茴香可入食料,小茴香適合用於烹飪,大茴香過量食用會損傷眼睛,導致瘡瘍。
4. 生薑
(附:皮)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生各處。四月取母姜,種原隰沙地,五月發苗,似竹葉對生,秋社採食無筋,霜後則老。秦椒為使,殺半夏、厚朴毒,惡黃芩、黃連。
主風邪寒熱,頭痛鼻塞,咳逆喘嗽上氣,化痰涎,止嘔吐,翻胃,冷痢,腹痛轉筋,破血,去胸中臭氣,狐臭氣,殺長蟲,解菌蕈毒,早行含一塊,御霧露瘴氣。
附:皮,味辛,氣涼。主和脾胃,消水腫,除脹滿,去目翳。
按:生薑之用有四:製半夏、厚朴毒,一也;發散風寒,二也;與棗同用,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三也;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四也。孫真人云:姜為嘔家聖藥。蓋嘔乃氣逆不散,姜辛行陽而散氣也。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胃系與肺系同行,肺系入心,故又通心肺,心肺氣正,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矣。丹溪云:留皮則冷,去皮則熱。
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耳。又謂補肝虛者,肝氣鬱,得其辛散而鬱舒,故云補也。
白話文:
生薑與薑皮功效
生薑,味道辛辣,性微溫。氣味濃郁,性屬陽,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生長於各地,農曆四月採收母姜,種植於低窪濕潤的沙土地,五月發芽,葉片對生,形似竹葉。秋季社日採收,此時生薑無筋,口感最佳。霜降後生薑會變老。
生薑配伍秦椒,可解半夏、厚朴之毒,但忌與黃芩、黃連同用。
生薑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喘息、上氣,化痰涎,止嘔吐、反胃、寒痢、腹痛、轉筋,破血,消除胸中臭氣、狐臭,殺滅長蟲,解菌蕈毒。清晨出門時含一片生薑,可防霧露瘴氣。
薑皮,味道辛辣,性涼。主治脾胃不和,消水腫,除脹滿,去目翳。
關於生薑的用途,可以總結為四點:
- 解半夏、厚朴之毒。
- 發散風寒。
- 與大棗同用,可行脾胃津液,調和營衛,不只具有發散作用。
- 與芍藥同用,可溫經散寒。
孫思邈認為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因為嘔吐是氣逆不散所致,生薑辛辣走陽,能散氣止嘔。人們只知生薑是胃藥,卻不知胃與肺相連,肺又入心,所以生薑也能通心肺,心肺之氣正,則全身之氣正,邪氣自然無處容身。
朱丹溪說:留皮則涼,去皮則熱。
這是因為留皮則行於表,可散寒熱;去皮則守於中,則熱氣仍存。另外,生薑也具有補肝虛的功效,因為肝氣鬱結,得生薑辛散之性,即可舒緩鬱結。所以說生薑也能補肝。
5. 乾薑
味辛,氣溫。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以白淨結實母姜曬乾為之。心、脾氣分藥。凡使,宜炮用。
主胸滿,咳逆上氣,寒冷腹痛,止血,出汗,逐風濕痹,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反胃乾嘔,目睛久赤,腸癖下痢,夜多小便,瘀血撲損。
按:乾薑辛熱,盡有生薑之功,而力量更雄。辛入肺,乃其本也,又入脾、胃、大腸、腎經,則黑附為之引耳。其止血者,蓋物極則反,血去多而陰虧,致陽氣飛越,無所依附,得此以助陽之生而陰復矣,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用此而熱自退,亦無非助陽生陰,而從治之法得其中也。
且炮則味昔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熱安不退?然必病久氣虛,亡陽而多盜汗,及手足冷者,方宜用之。今理中湯明是用以回陽,反言泄,不言補者,蓋辛熱能泄脾中寒濕邪氣,非泄正氣也。又云: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令人目暗喉痹,佐使回互,不可不講。《經》云壯火食氣,則多用亦耗散元氣,須生甘草緩之,得其用矣。
惟孕婦忌食,令胎內消,性熱而辛散故也;然血寒者可多,血熱者用三四分為嚮導可耳。
白話文:
乾薑性辛溫,氣薄味厚,既能升能降,屬陽中之陽。以白淨結實的母姜曬乾製成。藥性入心、脾二經。使用時需炮製。
主治胸悶、咳嗽氣逆、寒性腹痛、止血、發汗、驅風濕痺、食物中毒腹脹、皮膚結氣、反胃乾嘔、眼睛紅腫、腸胃積聚瀉痢、夜尿頻多、瘀血外傷。
乾薑辛熱,具有生薑的所有功效,但力量更強。辛味入肺,為其本性,又入脾、胃、大腸、腎經,需用黑附子引導藥力。其止血功效,是因為物極必反,失血過多導致陰虛,陽氣無依,乾薑有助於滋生陽氣,陰氣得以恢復,所以血虛發熱、產後高熱可以用乾薑治療,其原理是助陽生陰,從而治病。
炮製後乾薑味道香醇,顏色變黑,藥性收斂不外散,所以能止血退熱。但必須是病久氣虛,陽氣不足,容易盜汗,手足冰冷的患者,才適合使用。理中湯中使用乾薑,雖然說泄,但並非泄正氣,而是泄脾中寒濕邪氣。服用乾薑治療內傷,如果用量過大,容易導致眼睛昏花、咽喉阻塞,需要佐以其他藥物調節。經書記載,火熱過度會消耗人體元氣,因此過量使用乾薑會耗散元氣,需要用生甘草緩解。
孕婦忌食乾薑,容易導致胎兒流產,因為乾薑性熱辛散。血寒者可以多用,血熱者則用三四分作為引導即可。
6. 山藥
味甘,氣溫、平,一云涼。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入肺,脾經。凡使,取皮赤,四面有須者,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日乾,炒黃用。
主健脾胃,補陰虛,療乾咳,止腰痛,消腫硬,闢霧露,又治泄精,皮燥,驚悸,瀉痢。
按:山藥,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其言益腎者,金為水母,金旺則水生有源;土為水仇,土安則水不受侮,此腎氣丸以其涼而能補,而用之強陰也。惟和麵飪食則動氣;為其不能制面毒也。
白話文:
山藥的藥性與食用方法:
山藥味甘,性溫平,也有說法認為它性涼。野生山藥藥效較佳,家種山藥則更適合食用。山藥入肺、脾經。
使用山藥時,應選取皮色紅潤,四面長有鬚的,用銅刀刮去紅皮,洗淨涎液,蒸熟後曬乾,再炒黃備用。
山藥具有健脾胃、補陰虛、治療乾咳、止腰痛、消腫硬、辟霧露的功效,還能治療泄精、皮膚乾燥、驚悸、瀉痢等症狀。
藥理分析:
山藥色白入肺,味甘入脾。雖然有人說山藥能益腎,但實際上是金生水,金旺則水源充足;土克水,土安則水不受損害。因此,腎氣丸使用山藥的涼性來補腎,以增強陰氣。
然而,山藥和麵粉一起做成食物,則會動氣,因為它無法抑制麵粉的毒性。
7. 白芥子
(附:莖葉)
味辛,氣溫。有數種:一白芥,中空性脆,子色白,如白粱米;一青芥,似菘有毛,大葉,子細青色;余紫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子亦可入藥用,不如白芥子之辛烈甚也。凡使,用莖大中實者,其子入藥尤勝,煎湯不可太熟,熟則力減。
主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燒煙及服,辟邪魅。
附:莖葉,味辛,氣溫。主冷氣,功與子同。
按: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性頗猛利。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則性之猛利可知,古方同甘遂、大戟之苦寒,為控涎丹,內而臟腑,外而皮膜,誠祛痰之勁旅,然必視痰為何等,而佐以的藥,同蘇子、蘿蔔子之辛溫,為三子養親湯,又必視氣之虛實,藥可籠統概用哉?
白話文:
白芥子味辛性溫,辛能入肺,溫能發散,藥性強勁。丹溪先生說:痰積在脅下或皮下,非白芥子不能到達。由此可知白芥子藥性之猛烈。古方中,白芥子與甘遂、大戟等苦寒藥材合用,組成控涎丹,可內治臟腑,外治皮膜,是祛痰的強力藥物。但需根據痰的性質,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如與蘇子、蘿蔔子等辛溫藥材合用,組成三子養親湯。同時還要根據患者的氣虛實狀況,不可籠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