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稷米
味甘,氣寒。稷、黍一類二種: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二種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黃、黑數種。
主益氣安中,涼血,解暑,壓丹石毒發熱,解苦瓠毒。多食發冷病,不可與附子同食。
白話文:
甘味,性寒。稷和黍是同類,黏的叫做黍,不黏的叫做稷。兩種植物的苗都像粟,但矮小且有毛,果實結成枝條,分散生長,種子像粟但光滑,有紅色、白色、黃色、黑色等多種顏色。
主要功效是益氣健脾,清熱解暑,解毒,可以解丹石中毒發熱,也能解苦瓠毒。食用過多容易引起寒症,不可與附子同食。
2. 黍米
(附:赤黍米)
味甘,氣溫。
主益氣補中。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
按:黍米,氣溫,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附:赤黍米,味苦,氣微寒。主咳逆上氣,霍亂,泄痢,除熱,止煩渴。生服泔汁,化鱉瘕,不過一二度愈。
白話文:
黍米性溫味甘,能益氣補中。燒成灰後與油混合,可塗抹於杖瘡止痛,且不留疤痕;將黍米嚼成濃汁塗抹,可治療小兒鵝口瘡。黍米性溫,能補肺,但過量食用會導致煩熱、筋骨遲緩;與葵菜一起食用會導致痼疾;與牛肉、白酒一起食用會生寸白蟲。赤黍米味苦性微寒,主治咳嗽逆氣上涌、霍亂、泄瀉,能除熱止渴。生服赤黍米,與泔汁混合,可化解鱉瘕,通常一至兩次即可痊癒。
3. 稗
味辛、甘、苦,氣微寒。一種黃白色,一種紫黑色,紫黑者有毛,人謂之鳥禾,可以救荒。
主益氣,宜脾。
白話文:
這種草藥的味道是辛辣、甜和苦,聞起來有一點冷涼感。它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黃白色的,另一種是紫色或黑色的,而後者上面還有一些絨毛,人們稱呼它為「鳥禾」,可以用來治療飢餓。它的主要功效是可以增強人的元氣,有助於脾胃健康。
4. 小麥
(附:浮麥、麥麩)
味甘,氣微寒。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長,南方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入心、腎、小腸、膀胱經。凡使,用陳者。
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心氣,止漏血唾血,煎湯止暴淋,虛汗,殺蛔蟲。
附:浮麥,味甘、咸,氣寒。即水淘浮起者。焙用。主益氣,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附:麥麩,氣味同浮麥。主時疾,熱瘡,泄痢,湯火瘡爛,撲折瘀血,醋炒罯貼之;又醋蒸,熨手足風熱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末服,止虛汗;小兒暑月出痘瘡,爛不能著席,用夾褥盛麩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白話文:
麥子味甘性寒,在秋季播種,冬季生長,春季抽穗,夏季成熟,具有四季之氣,是五穀中最重要的糧食。然而,由於南方氣候四季之氣不足,麥子會帶有毒性。麥子進入人體的心、腎、小腸、膀胱經絡。使用時,建議使用陳年麥子。
麥子具有以下功效:
- 清除外感熱邪
- 止渴、緩解咽喉乾燥
- 促進利尿
- 補養肝氣和心氣
- 止漏血、止吐血
- 煎湯可治尿頻、虛汗
- 驅除腸道寄生蟲
浮麥
浮麥是水淘麥子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味甘鹹性寒。建議焙用。浮麥具有以下功效:
- 補益氣血
- 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
- 治婦人勞熱
麥麩
麥麩的氣味與浮麥相似。麥麩具有以下功效:
- 治時疫、熱瘡、泄瀉、湯火灼傷
- 治跌打瘀血,醋炒後研末敷貼
- 治手足風熱痹痛、寒濕腳氣,醋蒸後熨患處,直至出汗
- 研末服用,止虛汗
- 小兒夏季出痘瘡,潰爛無法躺臥,可用麥麩裝入夾褥,讓孩子臥於其上,性涼且柔軟,是極佳的治療方法。
5. 面
(附:麵筋、麥奴、稈)
味甘,氣溫。有微毒。畏漢椒、蘿蔔。
主補虛,久食實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按:面,產北方者,多受霜雪,復入地窖出汗,故無毒;產南方者反是,故有毒。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而無石末在內也。糟發者,發病、發瘡。
附:麵筋,味甘,氣涼。主寬中,益氣。
附:麥奴,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奴者,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附:稈,主燒灰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
白話文:
麵粉
味甘,性溫。微毒。忌與花椒、蘿蔔同食。
功效:補虛,長期食用可滋養皮膚、增強腸胃功能、提升體力。
註解
- 生產於北方的麵粉,由於常受霜雪,且入地窖後會出汗,所以無毒。而產於南方的麵粉則相反,因此有毒。
- 第二次磨出來的麵粉性涼,因為它接近麩皮,且沒有石磨磨出來的石末殘留在裡面。
- 糟發的麵粉,容易導致疾病和瘡瘍。
麵筋
味甘,性涼。功效:寬中益氣。
麥奴
功效:主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口渴、溫瘧。麥奴指的是麥穗即將成熟時,上面長有黑色黴菌的麥粒。
稈
功效:將麥稈燒成灰,可用於去除疣痣、腐蝕壞肉,可加入膏藥中使用。
6. 大麥
味鹹,氣微寒。大、穬二麥,一種異名:穬麥,乃大麥中皮厚而青色者也,主不甚相遠。大麥,亦有黏糯。石蜜為使。
主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止泄,不動風氣。作面,無熱燥。
按: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性更平涼滑膩,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歲全食之,不亞於粳米。有人患纏喉風,作稀糊令咽而平,以助胃氣,無燥熱也。
白話文:
大麥的味道鹹,性微寒。大麥和穬麥,其實是同種植物的不同稱呼,穬麥指的是大麥中皮厚且呈青色的品種,功效差別不大。大麥中也有黏糯的品種。石蜜可以作為大麥的輔助藥材。
大麥的主要功效是補虛損,壯血脈,改善面色,滋養五臟,幫助消化穀物,止瀉,不致引起風氣。用大麥製作成麵食,不會造成燥熱。
據記載,大麥的功效與小麥相似,但性更平和涼爽滑膩。用大麥搭配粳米食用,或者在歉收年全用大麥代替粳米食用,效果與粳米相差無幾。有些人患有纏喉風,可以將大麥熬成稀糊食用,有助於緩解病情,並且不會引起燥熱。
7. 蕎麥
(附:秸)
味甘,氣平、寒。生北方者,滑細如粉,亞於麥面;生南方者,但可作粉餌。
主煉五臟滓穢,壓丹石毒。
按: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瘀,而治濁滯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鬚眉。
附:秸,主燒灰淋汁,取鹼熬干,同石灰等分蜜收,能爛癰疽,蝕惡肉,去靨痣最良。穰作薦,闢壁蝨;淋汁,洗六畜瘡。
白話文:
蕎麥的藥性及應用
**味甘,性平偏寒。**生長在北方者,細膩滑潤如粉,品質優於麥面;生長在南方者,只能用來製作粉末或餅食。
主治五臟積存的雜質污穢,以及壓制丹石毒性。
**分析:**蕎麥具有降氣寬腸的特性,因此能清除腸胃積存的雜質瘀血,治療濁氣停滯、腹瀉痢疾、腹痛上氣等病症。氣盛濕熱者適宜食用。但脾胃虛寒者,食用後會損傷元氣,導致脫髮掉眉毛。
**附錄:**蕎麥稈(秸)可燒成灰,淋取汁液,再將汁液熬製成鹼,與石灰等量混合並用蜂蜜收膏,可治療癰疽,腐蝕壞死肉,去除疣痣效果最佳。麥稈可作為墊草,驅除壁蝨;將麥稈淋出的汁液,可以用來洗滌六畜的瘡傷。
8. 大豆
(附:黃大豆、白豆)
味甘,氣平。有黑、白、黃、褐、青、斑數種,色黑而小為雄,入藥更佳;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炒食。
惡五參、龍膽草,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諸膽汁良。服厚朴者,食之動氣;小兒與豬肉同食,壅氣致死,十歲以上不畏也。
主浸酒,去風痹癱瘓,補腎經虛,下水鼓腹脹,制風熱,活血;同甘草,解諸藥毒,療產後諸疾。
按:黑大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以形以色,宜其入腎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
附:黃大豆,味甘,氣溫。主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多食,生痰動嗽,令人身重。
附:白豆(即飯豆),味甘,氣平。主補五臟,暖腸胃,助十二經脈。
白話文:
大豆味甘,性平,有多種顏色和大小,其中黑色的小豆品質最佳,適合入藥。黃豆則可用於製作豆腐、榨油和醬料,其他種類適合炒食。
大豆忌諱與五參和龍膽草同用,但與前胡、烏喙、杏仁、牡蠣和膽汁配伍效果很好。服用厚朴時,不要食用大豆,否則會影響氣機運行。兒童與豬肉同食會導致氣機阻塞,甚至危及生命,十歲以上則無礙。
大豆浸酒服用可以祛風寒濕痺、治癱瘓、補腎虛、治水腫腹脹、制風熱、活血化瘀。與甘草同用可以解毒,治療產後各種疾病。
黑大豆性寒,入腎經,可用於治療水腫、腹脹、下氣、制風熱、活血化瘀和解毒,因為黑豆與腎經氣性相同,相輔相成。
黃大豆性溫,可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腫毒。但過量食用會生痰動嗽,令人身體沉重。
白豆性平,可補五臟,暖腸胃,助十二經脈。
9. 大豆黃卷
味甘,氣平。惡海藻、龍膽草。
主濕痹,筋攣膝痛,及胃中積熱,破婦人惡血。綠豆作者堪為茹,解熱醒酒。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某種植物或藥材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它的味道是甜的,性質偏平。它不適合與海藻和龍膽草一起服用。 它可以治療溼痹、筋攣以及膝部疼痛,也可以消除女性身體中的瘀血。如果用綠豆來做食物的話,可以幫助解除體內的熱毒並醒酒。
10. 豆腐
味甘,氣寒、平。暑月恐有人汗滴入,食之生疔。
主消脹滿,下大腸濁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這種食物味道甜,性質寒冷或平和。在炎熱的月份裡,如果有人流汗掉進去,吃它會引起癤瘡。它可以消除腹部腫脅,排出大腸中的污穢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