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4)
1. 瞿麥穗
味苦、辛,氣寒。降也,陽中微陰。生各處。結實同麥,故名。入小腸、膀胱經。丹皮為使。凡使,用蕊殼,不用莖葉,竹瀝浸一時,曬乾用。
主逐膀胱邪逆,關格,諸癃結,小便熱閉,止霍亂,明目去翳,月水不通,破胎,破血塊,決癰腫。
按:瞿麥,苦寒兼辛,故性猛利而善下逐,凡膀胱、小腸濕熱甚者,用之破結散熱,此八正散資為要藥也。然止治太陽本經,若心有大熱,不得援臟熱瀉腑之說,以其過於猛利,恐小腸虛者而又服此,則心熱未退,小腸愈致燥竭而別作病矣。
白話文:
味道苦、帶點辛辣,屬性寒涼。藥性是向下走的,在陽性之中帶有微弱的陰性。各地都有生長。它的果實像麥子一樣,所以才被稱為「瞿麥」。歸入小腸經、膀胱經。可以搭配丹皮來加強藥效。一般使用時,要用它的花蕊外殼,不要用莖和葉,要先用竹瀝浸泡一個時辰,再曬乾使用。
主要功效是驅逐膀胱的邪氣,治療小便不通、排尿困難、各種腫脹結塊、小便灼熱閉塞不通等症狀,還能止吐止瀉、使眼睛明亮並去除眼翳、治療月經不通、墮胎、消除血塊、使癰腫潰破。
瞿麥的藥性,因為帶有苦寒和辛辣,所以藥性猛烈且善於向下排泄。凡是膀胱、小腸有嚴重濕熱的人,可以用它來破除結塊、疏散熱氣,這也是八正散這帖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然而,它只治療太陽經的問題,如果心有大熱,就不能用它來瀉腑熱,因為它的藥性太過猛烈,如果小腸虛弱的人又服用此藥,恐怕心熱沒退,反而會導致小腸更加乾燥枯竭而產生其他疾病。
2. 海金沙
味甘,氣寒。小腸、膀胱藥。凡使,七月拔收,襯紙曬地上,以杖敲擊,自落細沙,勿見火。
主濕熱腫滿,小便淋塞,傷寒狂熱。
按:海金沙,太陽經血分藥,熱在二經血分者,宜之。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寒涼。是針對小腸和膀胱的藥物。凡是使用海金沙,要在農曆七月採收,鋪在紙上放在地上曬乾,用棍子敲打,細沙就會自然掉落,不能接觸到火。
主要治療濕熱引起的腫脹滿悶、小便不暢通、以及傷寒引起的發狂發熱。
按語:海金沙,是太陽經血分的藥物,適用於熱邪侵犯太陽經和血分的病症。
3. 沙參
味苦、甘,氣微寒。生各處。苗高一二尺,葉似枸杞,有細齒,根似薺苨而肥大,夏開紫花,白蕊,折莖有白汁,九月採根,白而實者佳。入肺經藥,又脾經氣分藥。惡防己,反藜蘆。
主肺火久咳,肺痿,常欲眠而多驚煩,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肌浮風,疝氣,惡瘡,疥癬,排膿消腫。
按:沙參,稟清和之氣,苦而微甘,故又入脾。好古謂其養肝,治欲眠而多煩驚者,以肺金得之清肅,而肝自受制也。潔古取其味甘,用代人參,然人參甘苦溫,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元素曰肺寒用人參,肺熱用沙參者,此也。
白話文:
沙參,味道帶苦,又有點甘甜,藥性稍微偏涼。各地都有生長。它的莖約有一兩尺高,葉子像枸杞,邊緣有細小的鋸齒。根部像薺苨,但比較肥大。夏天開紫色的花,花蕊是白色的。折斷莖會有白色的汁液流出。通常在九月採挖根部,以顏色白且飽滿的為上品。
沙參主要作用於肺經,也是脾經的氣分藥。它不適合與防己一起使用,且會與藜蘆產生相反的作用。
主要用於治療肺火引起的長期咳嗽、肺痿(肺部虛弱萎縮),以及常常想睡覺但容易驚醒煩躁、胸部阻塞疼痛、心腹疼痛、熱邪積聚、頭痛、皮膚表面浮腫的風邪、疝氣、惡性瘡瘍、疥瘡癬疾,還有排除膿液、消除腫脹等。
沙參,稟持清和之氣,味道苦中帶甘,所以也能作用於脾。張元素認為它能滋養肝臟,治療想睡覺卻容易驚醒煩躁的症狀,是因為肺金得到沙參的清肅作用,肝臟自然受到控制。李杲則認為沙參味道甘甜,可以用來代替人參,但人參味道甘苦且性溫,體性質地厚重,專門補益脾胃元氣,進而能滋養肺和腎,所以適合內傷導致元氣虛弱的人使用;沙參味道甘淡且性寒,體性質地輕虛,專門補益肺氣,進而能滋養脾和腎,所以適合肺金受火邪剋制的人使用。一個是補陽而生陰,一個是補陰而制陽。張元素說肺寒要用人參,肺熱要用沙參,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