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檀香

味辛,氣熱。陽中微陰。生海南諸國。樹似荔枝,皮實,色黃為黃檀;皮潔,色白為白檀;皮腐,色紫為紫檀。入肺、腎,通行脾、胃經氣分。凡使,用白而沉水者。

主心腹痛,腎氣上攻痛,水磨塗外腎,散腰腎冷氣痛,療噎膈,引胃氣上升,及中惡,鬼氣,殺蟲。

按:檀香,芳氣上行,凡胸膈之上,咽嗌之間,資之理氣,亦辟惡、散結、除冷之藥也。

2. 雷丸

味苦、咸,氣寒。有小毒。竹生之苓,大小如慄,狀如豬苓而圓,皮黑肉白,甚堅實。凡使,以甘草水泡二次用。

主散皮膚中熱結毒氣,殺寸白三蟲,瘡疥中蟲。作摩膏,除小兒百般積病。

按:雷丸,苦能殺蟲除濕,鹹寒能清熱消積,故主諸病。

3. 琥珀

味甘,氣平。松脂入土,千年所化,生西戎者,色淡而光;生南郡者,色深重濁。手摩熱,可拾禾草,湯煮軟如膠飴。須防煮雞彈及青魚碗偽造。又一種黑色者,名瑿珀,入心、脾、小腸經。凡使,用水調側柏子末,安瓷鍋內煮三四時,搗粉用。

主安五臟,定魂魄,明目磨翳,清肺,利小腸,消瘀血,破結瘕,通五淋,殺精魅邪鬼,產後兒枕痛,金瘡,止血生肌。

按:琥珀茯苓,皆自松出,然茯苓生於陰,琥珀生於陽而成於陰,故皆治榮,而安心、利水也。正以能燥脾土,令脾健運,肺氣下降,故小水可通。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服之反有燥結之患。

4. 南燭

味苦,氣平。生吳楚,山中甚多。葉光滑,而味酸澀,凌冬不調,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熟紫,味甘酸,浸葉汁可作烏飯。凡使,枝、葉、子俱可用。

主止泄,除睡,強筋骨,益氣力,作烏飯資陽氣。

5. 桐子油

味甘、辛,氣寒。微毒。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為真。

主塗脛瘡,湯火傷瘡,吐風痰,喉痹,點燈燒銅箸,烙風熱爛眼。

6. 海桐皮

味苦,氣平。生廣南。文理細密,體有巨刺,實如楓子,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紅色如火。

主赤白久痢,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疳䘌,疥癬,牙蟲,漬水洗赤眼。

7. 胡桐淚

味鹹、苦,氣大寒。生甘肅以西鹼鹵地。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皮似白楊。津液入池(注:池,當為「地」,於義方允)中,與土石相著,狀如黃礬、硝石,重實而堅,多莢爛木,得水便化,磁罐封貯,勿見風。

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風蟲牙齒痛,面毒火毒,瘰癧,喉痹,水磨掃之,取吐涎;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8. 木芙蓉

味微辛,氣平。生各處,其干叢生如荊,高者丈許,葉大如桐,有五尖、七尖者,秋開花,如芍藥,有紅、白、黃各色。凡使,霜時採花,霜後採葉,陰乾用。

主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消腫,排膿止痛。

按:木芙蓉,不寒不熱,性滑涎黏,凡毒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研塗神效;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9. 山茶花

(注:原書氣味缺)

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便、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

10. 烏桕根

味苦,氣微溫。沉而降,陰中之陰。入胃、大腸經。凡使,慢火炙乾黃,乃用。

主暴水,癥結積聚,療頭風,通大小便,解蛇毒。

按:烏桕根皮,利水通腸,功勝大戟,不可輕用。

11. 杉材節

(附:杉菌)

味辛,氣微溫。入胃經。

主煎湯洗腳氣腫滿,及漆瘡。治心腹脹痛,去惡氣及風毒,奔豚,霍亂上氣,俱煎湯服。

附:杉菌,主心脾氣疼,暴心痛。

按:杉材,芬芳辛溫,有開發之功,故主諸病。

12. 棕櫚皮

味苦、澀,氣平。陳久而敗者良。凡使,燒黑存性,□俱同。

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

按:棕櫚皮,性澀,凡失血過多,內無瘀滯者,用之切當,與乳發灰同用更良。暴得血病,不宜遽用。

13. 接骨木

味甘、苦,氣平。生各處。葉似水芹,木體輕虛,無心,折枝插地便生。

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痹。又痰飲、水腫、痰瘧,煮汁取吐。不可過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