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草部
3. 葛根
味甘,氣微寒。氣味俱薄,浮而微降,陽中陰也。藤蔓長一二丈(注:原作「尺」,顯誤,改),根外紫內白。胃之行經藥。殺野葛、巴豆、百毒。
主傷寒、中風頭額痛,解肌發表,宣疹發痘,血痢,消渴,嘔吐,酒毒;生者,墮胎。
按:葛根,能升下陷之胃氣,上輸於肺而益水源,故他風藥多燥,此獨止渴,然胃氣既升,虛渴即止,一貫之理也。蓋氣味甘平,得土之沖和,陽明溫熱火鬱,宜遇之立解。若太陽初病,不可便服,與升、柴等。
白話文:
葛根,味道甘甜,氣味稍微寒涼。氣味都比較淡薄,藥性向上浮散並稍微向下沉降,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藤蔓可以長到一到二丈(原本寫「尺」,是錯誤的,已改正),根部外皮是紫色的,內部是白色的。是屬於胃經的藥物。可以解野葛、巴豆、多種毒物的毒性。
主要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頭額疼痛,可以疏通肌肉、發汗解表,促進麻疹和痘疹的透發,治療血痢、消渴症、嘔吐和酒毒;新鮮的葛根,有墮胎的功效。
說明:葛根,能夠提升下陷的胃氣,向上輸送到肺部,從而增加體內的水液來源,所以其他風藥大多偏於燥熱,只有葛根可以止渴,這是因為胃氣上升之後,虛性的口渴自然就會停止,這是一個連貫的道理。葛根的氣味甘平,具有土的沖和之性,陽明經的溫熱火鬱症狀,遇到葛根就會立即解除。如果是太陽經初發的病症,不宜立即服用葛根,也不宜和升麻、柴胡等藥物一起使用。
4. 秦艽
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生各處。長大、黃白色、羅紋交者,勝。入大小腸,兼入肝、膽經。菖蒲為使。凡使,以布拭去黃白色,童便浸一宿,日乾用。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口噤,牙痛,口瘡,腸風,骨蒸,黃疸,下水,利小便。
按:秦艽,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長於治風,實長於養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療風無問久新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痛、煩熱,有熱則潮熱、骨蒸,秦艽入陽明而去濕熱,故小便利,黃疸愈,痹症痊也。下虛,及大小便不禁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性質平和、稍微溫熱。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各地都有生長。以外型長大、呈黃白色、有明顯羅紋交錯的為佳。主要作用於大腸、小腸,也能作用於肝經、膽經。使用時,可以菖蒲作為輔助藥。凡是要使用秦艽時,要用布擦拭去除表面的黃白色物質,然後用童便浸泡一晚,再曬乾後使用。
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寒濕引起的風濕痺痛,肢體關節疼痛,口噤,牙痛,口瘡,腸風,骨蒸發熱,黃疸,能夠排除體內的水濕,利小便。
說明:秦艽,是風藥中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也是散藥中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擅長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但實際上更擅長養血。治療風病要先治療血,血脈暢通,風邪自然消散,所以治療風病不論病程長短都有效果。陽明經有濕邪時,會導致身體痠痛、煩躁發熱,有熱時則會出現潮熱、骨蒸發熱。秦艽能夠進入陽明經而去除濕熱,因此可以使小便順暢,黃疸痊癒,痺症也會好轉。如果屬於下焦虛弱,以及大小便失禁的人,則不宜使用秦艽。
5. 荊芥
味辛、苦,氣溫。浮而升,陽也。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莖,細葉,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房內有細子,黃赤色,連穗採用。入肺、肝經氣分。反驢肉、無鱗魚。
主散頭目、咽喉、口齒風熱,冷風出汗,吐血,衄血,血痢,痔瘻,濕痹,崩中,產後中風身強直,及瘰癧,瘡疥。
按:荊芥,乃血分之風藥,故入太陰、厥陰,蓋肝為風木主血,而相火寄之,此所以治風、血、瘡三病也。然治風在皮裡膜外,非若防風之入骨肉。有汗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屬性溫熱。藥性向上發散,屬於陽性。二月播種後長出幼苗,炒熟後食用有辛香味,莖是方形的,葉子細小,八月開出小花,結成穗狀,像一串串小房子,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呈黃紅色,連同穗一起採收。藥性歸入肺經和肝經的氣分。不可與驢肉和無鱗魚一起食用。
主要能散發頭部、眼睛、咽喉、口齒的風熱,治療受寒引起的出汗、吐血、流鼻血、血痢、痔瘡、瘻管、濕痺、崩漏、產後中風導致身體僵硬,以及瘰癧、瘡疥等疾病。
總結來說:荊芥是作用於血分的風藥,所以歸入太陰經和厥陰經,因為肝屬風木,主血,相火寄居其中,這就是它能治療風病、血病、瘡病三種疾病的原因。然而它治療風病是作用於皮膚和肌肉之間,不像防風是深入骨肉的。有出汗症狀的人,不宜使用。
6. 紫蘇(附:子、梗)
味辛,氣微溫。端午日採。惡鯉魚。
主解肌發表,霍亂轉筋,下胸膈浮氣,通大小腸,止腳氣,安胎。
附:子,味辛,氣溫。主定喘咳,破癥結,消五隔,消痰,利二便,腰腳中濕氣,風結氣。
附:梗,下氣消脹,安胎,體稍虛者尤宜。
按:紫蘇,葉、莖、子雖主分用,而下氣則一也。然味辛、色紫,氣血均入。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但表虛禁用葉,腸潤、肺虛禁用子。
白話文:
紫蘇的葉子,味道辛辣,藥性稍微溫和。最好在端午節那天採收。它會與鯉魚產生不良反應。
主要功效是能幫助肌肉放鬆、發汗解表,治療霍亂引起的筋脈抽搐,消除胸膈間的氣滯脹滿,暢通大小腸,治療腳氣病,並且有安胎的作用。
紫蘇的種子,味道辛辣,藥性溫和。主要功效是能平定喘咳,破除體內硬塊,消除五種膈膜阻塞,化痰,使大小便順暢,也能治療腰部和腳部的濕氣、風邪引起的氣結。
紫蘇的梗,能降氣、消除腹脹,有安胎的功效,體質稍微虛弱的人尤其適合。
總結來說,紫蘇的葉、莖、種子雖然各有主要用途,但它們都有降氣的共同作用。紫蘇的味道辛辣,顏色紫色,所以能同時作用於氣和血。與橘皮、砂仁同用,可以行氣安胎;與藿香、烏藥同用,可以溫中止痛;與香附、麻黃同用,可以發汗解肌;與川芎、當歸同用,可以調和氣血、散瘀血;與木瓜、厚朴同用,可以散濕解暑、治療霍亂和腳氣病;與桔梗、枳殼同用,可以疏通胸膈、使胸部寬敞;與杏仁、萊菔子同用,可以化痰定喘。但如果體表虛弱,則不能用紫蘇葉;腸道滑利、肺虛的人則不宜使用紫蘇子。
7. 婆荷
味辛、苦,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蘇州府學前,地名龍腦者佳。肝、包絡經氣分藥,又入肺經。
主中風失音,清頭目、咽喉、口齒,塞鼻止衄血,涼血,止痢,洗癮疹、疥癧,搗汁含漱,去舌胎。
按: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浮升能上高巔,所以為消風散熱之要藥。至血痢之症,病在凝滯,辛以暢氣,故亦主之。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能引諸藥入營衛,而風寒頓驅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性質溫和。氣味都很淡薄,能夠向上飄浮,屬於陽性。產於蘇州府學前,地名龍腦的地方品質最好。是肝經、心包經的氣分藥,也進入肺經。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失音,能夠清醒頭腦、眼睛,治療咽喉、口腔和牙齒的疾病,能疏通鼻塞、止鼻血,有涼血的作用,能止痢疾,用來清洗皮膚上的癮疹、疥瘡,搗汁含在口中漱口,可以去除舌苔。
說明:薄荷,辛辣能發散,涼性可以清利,向上飄升可以到達高處,所以是治療風熱的重要藥物。至於血痢這種病,病因在於氣血凝滯,辛辣可以暢通氣機,所以也能治療。小孩的驚狂、高熱,需要用薄荷來引導藥效;而且薄荷還可以引導各種藥物進入營衛,使風寒之邪立刻被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