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香薷
味辛,氣微溫。生各處。方莖,尖葉,有刺缺,似黃荊葉而小,九月開紫花,大葉而陳久者,良。入脾、胃、肺經。
主霍亂腹痛,嘔逆,冷氣,水腫。含汁漱口,去臭氣;為末水服,止鼻衄。
按: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肺得之清化行(注:行下似有脫漏),而熱自降也。世治暑病,惟首香薷飲,然暑有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遂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用此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斫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症,必用清暑益氣、人參白虎、桂苓甘露飲之類,以瀉火益元,若概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今人用以代茶,癡哉!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稍微溫和。各地都有生長。莖是方形的,葉子尖尖的,有像刺一樣的缺口,類似黃荊的葉子但比較小,九月開紫色的花,葉子大而陳放很久的品質比較好。歸入脾經、胃經、肺經。
主要治療霍亂引起的腹痛、嘔吐、打嗝、寒氣、水腫。含著汁液漱口可以去除口臭;磨成粉用水服用,可以止鼻血。
按:香薷,五行屬金和水,有從上到下疏通的作用,可以解暑、利小便,治療水腫非常快速。肺得到它的幫助可以清除體內污濁,使氣機順暢,熱邪自然就會下降。世人用來治療暑病,首先會想到香薷飲。然而暑病有因為乘涼飲冷,陽氣被陰邪阻礙,導致頭痛、發燒怕冷、煩躁、口渴,或者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用香薷可以發散陽氣,排除體內水濕,調和脾胃;如果是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的傷暑,出現大熱、口渴、汗如雨下、煩躁喘促,或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這是屬於勞累內傷的病症,必須用清暑益氣的人參白虎湯、桂苓甘露飲之類的方劑,來瀉火益氣,如果一概使用香薷,是會加重體表的虛弱,反而讓身體更加燥熱。香薷是夏季用來解表的藥物,就像冬天用麻黃一樣,現在人卻拿來當茶喝,真是太糊塗了!
2. 半夏
味辛、微苦,氣溫、平。有毒。生寒,熟熱。沉而降,陰中陽也。生各處。一莖三葉,高二三寸,八月採根。入膽、脾、胃、大腸、肺、心六經。射干、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肉、血、飴糖、海藻。凡使,換水浸七日,入麻袋盛,揉袋,漿出,日乾用之;袋內滓不用,此內府製法,勝於造麴。
主傷寒寒熱,形寒飲冷,傷肺而咳,胸中痞,膈上痰,痰厥頭痛,眉稜骨痛,咽喉腫痛,霍亂轉筋,痰瘧,嘔逆,腸鳴,白濁,夢遺,帶下,夜不得瞑,墮胎;生,塗癰腫。
按:半夏一藥,古有血家、渴家、汗家三禁,以祛濕勝水乃其能事,謂之不燥不可也;先賢又有辛潤腎燥、可利大小二便、老人虛秘,《局方》用半硫,謂之不潤不可也,潤與燥反,二說將奚從?余謂:制之得法,則燥烈殺而辛潤存,又用藥以監使之,自從控泛駕而成良馭,惡得如世之嫌其燥者而代以貝母、瓜蔞仁乎?夫虛勞咳痰,或痰中見血,肺癰,肺痿,癰疽,乳難,諸郁成痰,此宜貝母、瓜蔞仁化痰開結;若風痰、寒痰、濕痰、食痰,令人昏憒口噤,自非半夏束手待斃矣!張元素曰: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天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孕婦忌之,為其燥津液也,同生姜則無害,多用亦瀉脾胃。
其善用半夏者乎?李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性溫、味辛、體滑,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已。王好古曰: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其善論半夏者乎?
白話文:
半夏的味道辛辣、帶點苦味,藥性溫和而平和,但有毒性。生的半夏藥性寒涼,炮製過的則轉為溫熱。藥性沉降向下,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各地都有生長。通常一莖長有三片葉子,高度約二、三寸,在農曆八月採收根部。其藥性歸於膽、脾、胃、大腸、肺、心六條經脈。使用時,常以射干和柴胡作為輔助藥引,但忌與皂莢同用,並畏懼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同時與烏頭相剋,也忌與羊肉、血、麥芽糖、海藻一起食用。
一般在使用半夏之前,需先用清水浸泡七天,然後放入麻袋中搓揉,使漿液流出,再將殘渣曬乾使用。麻袋中的殘渣則不使用。這是宮廷的炮製方法,效果比一般製作藥麴更好。
半夏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身體寒冷且飲用冷飲造成的疾病,以及因肺部受傷而咳嗽、胸悶、膈膜積痰、痰阻導致的頭痛、眉骨疼痛、咽喉腫痛、霍亂引起的抽筋、痰瘧、嘔吐、腸鳴、白濁、遺精、女性帶下、夜晚失眠、墮胎等症狀。生的半夏可以外敷於癰瘡腫痛處。
總結來說,關於半夏這味藥,古人認為血虛、口渴、多汗的人要禁用,因為它主要的功能是祛濕利水,所以藥性必須帶有乾燥的特性。然而,也有醫家認為半夏能滋潤乾燥的腎臟,有利於大小便,適用於年老體虛便秘者,並提出用半硫來加強潤澤的效果。但潤與燥的特性相反,那麼該如何取捨呢?我認為,只要炮製得當,便能去除半夏的燥烈之性,保留其辛潤的特性,同時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就能使其發揮良好的療效。不應該像世俗一樣,因為害怕半夏的燥性就用貝母、瓜蔞仁來替代它。對於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肺癰、肺痿、癰疽、乳房腫痛、以及因鬱結而生的痰等症狀,使用貝母、瓜蔞仁可以化痰散結。但是,如果是風痰、寒痰、濕痰、食積痰等引起的昏迷、口噤等症狀,非用半夏不可,否則將束手無策。張元素說,熱痰應配合黃芩,風痰應配合天南星,寒痰應配合乾薑,痰痞應配合陳皮和白朮。孕婦禁用半夏,因為它會耗損津液,但若與生薑同用則無妨,但多用也會損傷脾胃。
可見,善於運用半夏的人是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用的。李時珍認為,脾臟若無濕邪積滯就不會產生痰液,所以脾臟是生痰的根源,而肺臟則是儲存痰液的器官。半夏藥性溫和,味道辛辣,質地滑潤。滑潤的特性可以滋潤,而辛溫的特性既能發散也能滋潤,這就是所謂的「辛走氣,能化液」,通過辛散的特性來達到潤澤的效果。王好古認為,半夏能消除痰的表症,但不能消除痰的根本原因,而消除痰的根本原因則是指調節腎臟的功能,這可謂是對半夏精闢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