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鬱金
味辛、苦,氣溫。氣味俱厚,純陽。生各處。苗似姜,根圓,有橫紋似蟬肚,色赤似金。如無,山茶花可代。入心及包絡、肝經,兼通胃經。凡使,用根。
主血積,下氣,冷氣結聚,宿血氣,心痛,溫醋磨服之;涼心止血,鼻血,血淋,金瘡,產後敗血衝心;又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亦治馬脹。
按:鬱金,屬火與土,有水,為調逆氣、行瘀血之要藥。其性輕揚上行,入心及心包絡,能治血治郁也。合升麻治蠱,不吐即下。
白話文:
藥性
- 味道辛、苦,性溫。
- 氣味濃郁,屬純陽之性。
- 生長於各地。
- 植株外形類似生薑,根部圓形,表面有橫紋,形似蟬的腹部,顏色呈赤紅色,如同黃金。
- 若無鬱金,可用山茶花代替。
- 入心經、包絡經、肝經,並能通暢胃經。
- 使用時取根部。
功效
- 主治血積、下氣、寒氣凝結、宿血氣、心痛。溫醋磨服,效果更佳。
- 具有涼心止血之效,可治鼻血、血淋、金瘡、產後敗血衝心。
- 亦可治療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 還能治馬脹。
藥性分析
鬱金屬火與土,兼有水性,是調和逆氣、行瘀血的重要藥物。其性輕揚上行,入心經及心包絡經,能夠治療血瘀和鬱結。與升麻合用,可治療蠱毒,不吐則瀉。
2. 薑黃
味辛,氣溫,一云大寒。生江、廣、川蜀。色黃氣烈,過於鬱金,形亦比鬱金稍大,云是經種三年以上之老薑也。入脾、肝經。
主心腹結積脹痛,下氣,破血,風痹臂痛,撲損瘀血,消癰腫。
按: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白話文:
薑味辛,性溫,也有人說它性寒。產於江浙、廣東、四川等地。顏色黃,氣味濃烈,比鬱金更濃烈,形狀也比鬱金略大,據說是由種了三年以上的老薑演變而來。歸脾經、肝經。
功效主治心腹積聚脹痛、降氣、破血、風寒痺痛、跌打瘀血、消腫。
薑黃能治手臂疼痛,它還能調理血氣,由此可知它的藥用價值。
3. 射干
味苦,氣平。陽中陰也。生各處。葉似蠻姜而狹長,排列如翅羽,六月開花,如萱草而小,黃紅花,瓣上有細文,根多須,三月採,陰乾。入肺、脾、肝經。凡使,米泔浸一宿,日乾用。
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散結氣,破痃癖,苦酒摩塗腫毒,去胃癰,老血在心脾間,治瘧母,月閉,疝。
按:射干,屬金,有木與火,行太陰、厥陰之□痰,使結核自消。又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便毒,取二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甚效。又孫真人治喉痹,有烏扇膏;仲景治咳逆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干麻黃湯;治瘧母,鱉甲煎,亦用烏扇燒過,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火降則血散腫消,痰結自解,癥瘕自除。
白話文:
射干味苦性平,屬陽中陰,生長於各地。葉子像蠻姜但更狹長,排列像翅膀上的羽毛,六月開花,花朵像萱草但較小,黃紅色,花瓣上有細紋,根部多鬚。三月採收,陰乾。入肺、脾、肝經。使用前需用米泔水浸泡一晚,曬乾後再用。
主治咳嗽逆上、喉嚨閉塞疼痛、散結氣、破除痃癖,用苦酒浸泡後塗抹腫毒,可治胃癰,老血停留在心脾之間,治瘧母、月經閉止、疝氣。
射干屬金,帶有木與火之性,可行太陰、厥陰之痰,使結核自然消失。又因疲勞引起的厥陰濕氣導致便毒,可用二三寸長的射干與生薑一起煎服,飯前服用,可利大小便,效果顯著。孫真人治療喉嚨閉塞,有烏扇膏;仲景治療咳嗽逆上、喉中發出水雞聲,有射干麻黃湯;治療瘧母,鱉甲煎,也用烏扇燒過,都是利用射干降厥陰相火之性。火降則血散腫消,痰結自然消失,癥瘕自然消除。
4. 蚤休
味苦,氣微寒。有毒。生山谷。一莖獨上,無旁枝,莖中生葉,葉心抽莖,年久發三四層,上有金線垂下,故名金線重樓,俗呼七葉一枝花也。五月採。肝經藥。凡使,用根,或摩酒服,或摩醋敷。
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胎風手足搐,瘧疾寒熱,癰瘡,除蝕,下三蟲,去蛇毒。
白話文:
藥物
金線重樓(又稱七葉一枝花)
性味
苦味,性微寒。有毒。
產地
生長於山谷中。
形態
一株獨自向上生長,沒有分枝。莖上長葉,葉心抽莖,年份久了會長出三到四層,莖上垂下金線,因此得名金線重樓,民間俗稱七葉一枝花。
採收時間
五月採收。
歸經
入肝經。
用法
使用根部,可研磨成粉末後用酒服用,或研磨後用醋調敷患處。
功效
主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胎風手足抽搐、瘧疾寒熱、癰瘡、除蝕、驅除三蟲、解蛇毒。
5. 白蘚皮
味苦,氣寒。降多於升,陰也。生各處。苗莖尺余,葉似槐葉稍白,四月開花,淡紫,如蜀葵略小,根彷彿蔓青,心實,皮白黃色,二月採根,作羊羶氣,遲則虛惡矣。惡茯苓、桔梗,海螵蛸。凡使,水洗,去粗皮用。
主五疸,咳逆,風痹,淋瀝,時疾頭疼,目痛,腹中大熱,一切熱毒赤爛,眉發脫落,女子陰中腫痛,小兒驚癇。
按:白蘚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脾胃經去濕熱藥也。兼入肺與大腸,又為諸黃、風痹要藥,非止為外科用也。
白話文:
藥性描述
- 味道苦,性寒。
- 藥性偏於下降,不善於上升,屬陰性藥物。
- 生長於各處。
- 植株高約一尺,葉片類似槐葉,略帶白色。
- 四月開花,淡紫色,形狀似蜀葵,但略小。
- 根部形狀像蔓青,內部實心,外皮呈白黃色。
- 二月採收根部,聞起來有羊膻味,如果存放時間過久,藥效就會減弱。
- 與茯苓、桔梗、海螵蛸相克。
- 使用時需用水洗淨,去除粗皮。
主治病症
- 五疸(黃疸病)
- 咳逆(咳嗽氣逆)
- 風痹(風濕痺痛)
- 淋瀝(小便淋漓不盡)
- 時疾頭疼(突然發生的頭痛)
- 目痛(眼睛疼痛)
- 腹中大熱(腹部發熱)
- 一切熱毒赤爛(熱毒引起的皮膚潰爛)
- 眉發脫落(眉毛頭髮脫落)
- 女子陰中腫痛(女性生殖器官腫痛)
- 小兒驚癇(小兒抽搐)
藥性分析
白蘚皮性寒且善於運行,味苦而性燥,屬於脾胃經去濕熱藥物。同時也入肺和大腸經,是治療各種黃疸病、風痹病的重要藥物,不僅可以用於外科,也可用於其他內科疾病。
6. 白前
味甘、辛,氣微溫。葉似柳,苗似芫花、前胡,根長似牛膝,但堅脆易斷。凡使,甘草水(注:水,原脫,補)浸一宿用。
主咳嗽上氣,胸脅煩悶,氣逆上衝,呼吸欲絕,不得眠,喉中作水雞聲,並治奔豚上氣。
按:白前,主一切氣,古人氣嗽方中用之,又能保定肺氣,以溫藥佐使尤佳。
白話文:
味道甘甜辛辣,性溫和。葉子像柳樹葉,幼苗像芫花和前胡,根部又長又堅硬,像牛膝,但容易折斷。使用時,要先用甘草水浸泡一夜。
主要用於治療咳嗽上氣、胸脅煩悶、氣逆上衝、呼吸困難、失眠、喉嚨有水雞聲等症狀,也能治療奔豚上氣。
據說白前可以治療各種氣病,古人治療咳嗽的藥方中經常使用它,它還能保護肺部,與溫性藥物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7. 白微
味苦、咸,氣平、大寒。苗、莖、葉與白前頗同,根亦似牛膝,但短小柔軟耳。入胃、大腸經。惡黃耆、大黃、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凡使,同白前。
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事,溫瘧,鬼邪,淋露,帶下,兼下水氣。
白話文:
藥性
味道苦鹹,藥性平和,寒性較大。
形態
它的苗、莖、葉跟白前很像,根也像牛膝,但是比較短小柔軟。
歸經
歸入胃經和大腸經。
忌諱
忌與黃芪、大黃、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同用。
用法
通常與白前一起使用。
主治
中風,身體發熱且四肢發漲,神志昏迷,溫瘧,鬼邪作祟,淋漓不盡,白帶過多,兼治水腫。
8. 白斂
味苦、甘,氣平、微寒。隨處蔓生深林。莖端有五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同窠。入藥宜同白及,代赭石為使,反烏頭。
主結氣疼痛,溫瘧,驚癇,陰戶腫疼,火灼(注:原作「煨」,據《綱目》改)湯泡,背癰疔腫。
白話文:
它味道苦甘,性平微寒,在深山老林里隨處生長。莖頂有五片葉子,像小桑樹葉,五月開花,七月結果,根像雞蛋或鴨蛋,三到五個根長在一起。入藥時最好與白及、代赭石搭配使用,忌與烏頭同用。主要用於治療氣滯疼痛、溫瘧、驚癇、陰戶腫痛、火灼湯泡、背癰疔腫等症狀。
9. 三白草
味甘、辛,氣寒。有小毒。生臨池澤。苗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青葙,根長白,虛軟,有節、須,初生無白,入夏其巔三葉,三次變白,如霜。凡使,取根。
主大小便閉,腳膝氣壅,痞滿,痎瘧,痰癖積聚,疔腫。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甜、微辣,性質偏冷,帶有一些毒性。它通常在靠近水的地方生長,高度約為二到三英尺,它的莖像蓼科植物一樣細瘦,而葉子則和青葙相似,根部是白色且柔軟,有些地方會變得比較硬,上面有很多節點和鬚狀物,當它剛開始成長時沒有白色的斑點,但到了夏天頂端的三片葉子上就會出現一些白色的斑點,就像被霜打過一樣。 使用這類植物治療疾病的時候,主要用的是它的根部。它可以幫助解決大小便不暢、腿部脹痛、腹部癥瘕、瘧疾、肺病以及瘤腫等問題。
10. 馬兜鈴
味苦,氣寒。陰中之陽。生各處山谷。蔓藤繞樹,葉如山蕷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似枸杞花,七月結實如鈴,五瓣。入肺經。凡使,去草膜,取向里匾子,微炒用。
主清肺氣,去肺中濕熱,療肺熱咳嗽,痰結喘促,連咳不止,血痔瘻瘡。
按:馬兜鈴實,寒清肺熱,苦辛降肺氣,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阿膠、糯米正補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
白話文:
馬兜鈴的味道苦,性寒,屬於陰中之陽。它生長在各種山谷中,藤蔓攀附樹木,葉子像山藥但更厚大,背面是白色的。六月開花,花呈黃紫色,像枸杞花。七月結果實,果實像鈴鐺,有五瓣。它歸肺經。使用時,要去除草膜,取向裏面的扁子,微炒後使用。
馬兜鈴能清肺氣,去除肺部的濕熱,治療肺熱咳嗽、痰結喘促、連續咳嗽不止、血痔瘻瘡等病症。
馬兜鈴性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在阿膠散中使用它,不是為了補益,而是為了清熱降氣。邪氣去除,肺氣才能安定。阿膠和糯米才是真正的補益之物。湯劑中,使用過量也會引起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