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8)

1. 白及

味苦、辛,氣平、微寒。多出石山。苗高尺許,葉青,兩指大,莖端生一苔,花開紫紅色,實熟黃黑,根如菱米,節間有毛。紫石英為使,惡理石,畏杏仁,反烏頭。

主止肺血,血痢,風痹,赤眼,癥結,溫瘧,腸風,發背,瘰癧,痔瘻,白癬,疥蟲,撲損,刀箭、湯火瘡。

按:白及,性澀而黏,得秋金之令,故入肺止血,治瘡生肌也。凡吐血者,令吐在水盆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食之,久而神效。鼻衄不止,白及為末,津調塗山根,尤效。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藥性平和、稍微偏寒。大多生長在石頭山中。幼苗大約一尺高,葉子青綠色,像兩個手指頭那麼大,莖的頂端長出一個苔狀物,花朵開紫紅色,果實成熟時呈現黃黑色,根部像菱米,節與節之間有毛。紫石英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忌與理石同用,畏懼杏仁,與烏頭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

主要功效是止肺出血、血痢、風濕麻痺、眼睛紅腫、腫塊結聚、溫瘧、腸風、發背、瘰癧、痔瘡、瘻管、白癬、疥瘡、跌打損傷、刀劍箭傷和燙傷。

說明:白及,藥性澀而且黏稠,因為它在秋季金氣旺盛時生長,所以能入肺止血,並能治療瘡瘍、促進肌肉生長。凡是吐血的人,可以讓他們把吐出來的血吐在水盆裡,如果血浮在水面上,那是肺部的血;如果血沉在水底下,那是肝臟的血;如果血一半浮在水面一半沉在水底,那是心臟的血。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分別用羊肺、羊肝、羊心煮熟後蘸著吃,長期下來會有神奇的療效。如果鼻血不止,將白及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勻後塗在山根(鼻樑處),效果特別好。

2. 馬鞭草

味苦、辛,氣微寒。有小毒。村墟、陌路甚多。苗葉似菊,高二三尺,莖圓,抽四五穗,花紫,穗較鞭稍不異,故名。入肝、腎經。

主積血成癥結瘕,久瘧發熱,俱搗汁,熬飴,空心服。並塗金瘡、癰腫、下部䘌瘡。

按:馬鞭草,涼血,破結之藥,治北人瘧病,極效。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性微寒,帶有輕微毒性。在村落廢墟、田埂路邊很常見。它的莖葉像菊花,植株高約二三尺,莖是圓柱形的,會長出四五個穗狀花序,花是紫色的,穗的樣子和鞭子末端很像,因此得名。歸屬於肝經和腎經。

主要用於治療因瘀血積聚形成的腫塊,以及長期瘧疾引起的反覆發燒,通常將新鮮的馬鞭草搗汁,熬成膏狀,在空腹時服用。也可以外敷於刀傷、瘡腫、以及下部的潰瘍。

總結來說:馬鞭草是一種涼血、破除瘀結的藥材,治療北方人的瘧疾,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