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萆薢

味苦、甘,氣平。出江北各處。蔓生,苗葉似山藥,莖有刺,根長、硬,似商陸而堅,取白實者勝。胃、肝經藥。薏苡仁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凡使,酒浸,或鹽水炒用。

主膀胱有宿水,腰背痛強,腰腳癱緩,陰痿,白濁,莖中痛,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腸風痔漏。

按:萆薢,入肝祛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祛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挕溺之功,又稱其逐水之效,蓋腎為閉蟄封藏之本,腎氣強旺,收挕得令,妄水自無容留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楊氏革薢分清飲,正此意也。

又小便頻數,便時莖內痛者,必大腑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燥竭,甚則身熱心躁,此病或因酒色,或過食厚味,則腐物瘀血之類隨虛入於小腸,與淋澀之痛不同,宜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煎服,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與痛自減也。

白話文:

萆薢,味道苦中帶甘,藥性平和。產於長江以北各地。它是藤蔓植物,葉子像山藥,莖上有刺,根又長又硬,像商陸但更堅硬,以白色飽滿的根為佳。歸屬於胃經和肝經。使用時,薏苡仁可以作為輔助藥,但要避免與大黃、柴胡、前胡同時使用。一般使用前,會先用酒浸泡,或是用鹽水炒過。

主要治療膀胱內有積水、腰背僵硬疼痛、腰腿軟弱無力、陽痿、白濁、陰莖疼痛、風寒濕痹痛、久治不癒的惡性瘡瘍、腸風痔瘡漏管等症狀。

總結來說,萆薢入肝經,能祛除風邪,因此可以治療與風邪和筋脈相關的疾病;入胃經,能祛除濕邪,因此可以治療與濕濁和瘡瘍相關的疾病。古人有的說它有收攝小便的功效,有的說它有排除水濕的作用,這是因為腎是封藏的根本,腎氣強盛,收攝功能正常,多餘的水液自然沒有停留之處。而且它善於清除胃部的濕熱,所以能夠去除濁邪,使清濁分明。楊氏的萆薢分清飲,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小便頻繁,排尿時陰莖內部疼痛,一定是腸道不通暢,水液都跑到小腸去了。腸道越乾燥,身體就越容易發熱、心煩。這種病有時候是因為飲酒過度或性生活過度,或是過食油膩厚味,導致腐敗物質和瘀血隨著虛弱進入小腸,和單純的淋漓澀痛不同。應該使用萆薢一兩,用鹽水炒過後磨成粉末,煎湯服用,使水液轉到大腸排出。同時,用蔥湯頻繁清洗肛門,使氣機暢通,小便頻繁和疼痛自然就會減輕。

2. 土茯苓

味甘、淡,氣平。生各處。蔓生如蓴,莖有細點,葉不對生,如大竹葉,根若雞子,連綴而生,色白者佳。入胃、肝經。忌茶,得川椒、皂角良。

主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按:土茯苓,長於去濕,不能去熱,脾濕去則營衛從,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如淫邪之人,多病楊梅瘡,其症多屬厥陰、陽明二經,而兼乎他經,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目之類,醫用輕粉劫劑,五七日即愈,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遂成攣痛、癰腫痼疾,惟土茯苓為二經本藥,況當病久之後,熱衰氣耗,濕鬱為多,用之未有不奏效者。若初起肺熱便閉,又不宜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清淡,性質平和。生長在各地。藤蔓生長像蓴菜,莖上有細小的斑點,葉子不是對生的,像大的竹葉,根像雞蛋,一個接一個地連著生長,顏色白色的品質較好。歸屬於胃經、肝經。忌諱與茶一起服用,與川椒、皂角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主要作用是健脾胃,強壯筋骨,去除風濕,疏通關節,止瀉,治療手腳抽筋、骨頭疼痛,惡性瘡瘍、癰腫,可以解除汞粉、銀硃的毒性。

總結來說:土茯苓擅長去除濕氣,但不能去除熱氣。脾胃的濕氣去除後,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就能正常運行,筋脈會變得柔韌,肌肉會變得結實,手腳抽筋、癰腫等病症就會痊癒。像那些生活不檢點、容易得梅毒的人,他們的病症大多屬於肝經、胃經的問題,也可能牽連到其他經絡。邪氣在哪裡,就會先在那裡發病,例如牽連到腎經、脾經就會發病在咽喉,牽連到膀胱經、膽經就會發病在頭部眼睛等部位。醫生用輕粉等猛藥治療,可能五七天就好,但毒氣會跑到經絡、筋骨之間,形成手腳抽筋、疼痛、癰腫等頑固疾病,只有土茯苓才是治療肝經、胃經疾病的根本藥物。況且當病程拖久之後,熱邪衰退,氣血虛耗,多為濕氣鬱結,使用土茯苓沒有不見效的。但如果是剛開始就出現肺熱、便秘的情況,就不適合使用土茯苓。

3. 甘菊花

(附:苦薏)

味甘、微苦,氣平、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生山野間,味苦、莖青,名苦薏,勿用。宜家園、味甘、莖紫者。入肺、脾、肝、腎四經。桑根白皮為使。凡使,葉、根、莖並同。

主諸風頭眩,腦骨疼痛,腰痛,濕痹,養目血,去翳膜,又主肝氣不足。

按:菊花,屬金與水,能益金水兩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木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

白話文:

甘菊花,味道甘甜帶點微苦,藥性平和偏寒。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性中帶點微陽。生長在山野間的,味道苦澀、莖是青色的,叫做苦薏,不要使用。適合使用種在家園,味道甘甜、莖是紫色的。藥性歸於肺、脾、肝、腎四經。使用時以桑樹根的白皮來輔助藥效。凡是使用甘菊花,它的葉、根、莖都要一起使用。

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腦部骨頭疼痛、腰痛、濕氣造成的痺痛,能夠滋養眼睛的血液、去除眼睛的翳膜,也主治肝氣不足。

說明:菊花,屬性為金和水,能夠補益金和水兩個臟腑,補充水份來抑制火氣,增強金氣來平息木氣,木氣平穩則風邪停息,火氣下降則熱邪消除,用來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部和眼睛疾病,其用意非常深遠。黃色的菊花,能進入金和水的陰性部分;白色的菊花,能進入金和木的陽性部分;紅色的菊花,能運行婦女的血分。

4. 艾葉

味苦,氣微溫。可升可降,陽也。出蘄州者勝。入脾、肝、腎經。香附為使。凡使,煎宜新鮮,灸宜陳久。

主灸百病,溫中、逐冷、除濕。止吐血,帶下,霍亂轉筋,痢後寒熱,治心腹痛,鬼氣,蛇蟲,下部䘌瘡,安胎,暖子宮。

按:艾葉,生溫熟熱,可取太陽真火,可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均有奇功。但諸病不由風寒者,忌之。

白話文:

艾葉的味道是苦的,性味稍微溫和。它能向上也能向下,屬於陽性的藥材。產自蘄州的艾葉品質最好。它能進入脾、肝、腎三條經脈。使用時,通常會搭配香附一同使用。一般來說,煎藥最好用新鮮的艾葉,而灸法最好用陳放較久的艾葉。

艾葉主要用於灸療,能治療各種疾病,溫暖身體的中心、驅逐寒冷、去除濕氣。它還可以止吐血、治療婦女白帶過多、霍亂引起的抽筋、痢疾後的寒熱症狀,以及治療心腹疼痛、鬼怪邪氣、蛇蟲咬傷、下身瘡瘍,還有安胎、溫暖子宮的作用。

總結來說,艾葉生用時性溫,熟用時性熱,可以獲取太陽的真火能量,能夠恢復衰竭的元陽之氣。服用時能進入三陰經脈,驅逐一切寒濕;用來灸療時能貫通各條經脈,治療各種病邪。艾附丸可以治療心腹、少腹的各種疼痛,調養婦女的各種疾病;膠艾湯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痢疾,以及妊娠、產後出血等症狀,都有顯著的效果。但是,不是因為風寒引起的疾病,不宜使用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