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苦參

味苦,氣寒。沉也,純陰。生各處。苗高三四尺,葉似槐葉,花黃色,子作莢,根亦黃色。入腎經。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子、漏蘆,反藜蘆。凡使,糯米泔浸一宿,蒸三時,日乾用。

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伏熱,腸澼,熱痢,止渴,醒酒,赤癩眉脫,殺疳蟲陰䘌養肝膽氣,明目止淚。

按: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唯腎水弱而相火盛者宜之。有服久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不升,非傷腎也。

白話文:

苦參的中藥特性及應用

苦參,味苦,性寒。屬沉降之性,純陰之品。生長於各地,植株高度約三至四尺,葉子形似槐葉,花朵呈黃色,果實為莢狀,根部亦為黃色。歸入腎經。

苦參宜配伍玄參作為引藥,忌與貝母、菟絲子、漏蘆同用,反藜蘆。使用時,需以糯米泔浸泡一夜,蒸煮三次,曬乾後方可使用。

苦參主治心腹積氣、癥瘕積聚、黃疸、尿液過多、水腫、伏熱、腸胃炎、熱痢、口渴、酒醉、赤癩、眉毛脫落、殺死疳蟲、陰虛、滋養肝膽氣、明目止淚。

藥理分析:

苦參與黃柏皆性苦寒,均能補腎。其苦味燥濕,寒性除熱。熱能生風,濕能生蟲,故苦參也能治療風濕症及驅除蟲害。

但需注意,腎水不足而相火過盛者才適合使用苦參。若長期服用苦參而導致腰部沉重,是因為其氣降而不升,並非傷腎所致。

2. 紫參

味苦,氣寒。生各處。苗高一二尺,莖青,葉似槐葉,五月開白花,亦有紅紫者,根紫黑色。入肝經血分,亦入膀胱、胃經。畏辛夷。

主心腹積聚堅脹,腸胃大熱,寒熱瘧痢,利大小便,唾血、衄血,婦人閉血,腳發癰腫諸瘡。

按:紫參,專入血分,為肝經除熱、散結、逐血之要藥。

白話文:

紫參是一種味苦、性寒的中藥材,生長於各地。它的植株高度約為一至二尺,莖為青色,葉子像槐樹的葉子。五月份會開白色花朵,也有紅色或紫色的花。根部呈現紫黑色。

紫參主要入肝經血分,也入膀胱、胃經。忌與辛夷同用。

紫參主要用於治療心腹積聚、腸胃熱症、寒熱瘧疾、大小便不暢、吐血、鼻出血、婦女閉經、足部腫痛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紫參專入血分,是清熱、散結、逐血的藥物,在肝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 山豆根

味苦,氣寒。生各處。苗長尺許,葉兩旁有曲鈕,子成簇而鮮紅,粒如豆圓,八月採。入心,肺經。

主解諸藥毒,喉痹,咳嗽,瘡腫,下寸白,塗禿瘡,蛇犬蜘蛛傷,馬急黃。

按:山豆根,苦寒至極,熱病遇之可以直折,虛寒人不宜。

白話文:

山豆根味苦性寒,生長在各處。植株高約一尺,葉片兩側有彎曲的柄,果實成簇,鮮紅色,大小如豆子,八月採收。入心、肺經。主要功效是解毒、治喉痺、咳嗽、瘡腫、下寸白、塗治禿瘡、蛇犬咬傷、馬急黃。山豆根苦寒至極,熱病患者可服用,但虛寒體質者不宜。

4. 地榆

味苦、甘、酸,氣微寒。生各處。葉作鋸齒,青色,大似榆葉。肝經藥。人發為使,惡麥門冬。凡使,用根,勿見火。止血,取上截,行血,取梢。

主吐血、鼻血、尿血、痢血、腸風,月經不止、血崩,及諸熱瘡。

按:地榆,專主下焦血熱,其性沉寒故也。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此為熱毒瘡言耳,若涉虛者,不免寒中之患。

白話文:

藥性:

味道苦、甘、酸,性微寒。生長於各處。葉子呈鋸齒狀,青色,形狀大小類似榆葉。歸屬於肝經。人髮為其相使藥,忌與麥門冬同用。使用時以根部入藥,不可見火。止血時取藥材的上截,活血時取藥材的梢部。

主治:

吐血、鼻血、尿血、痢血、腸風,月經不止、血崩,以及各種熱毒瘡瘍。

註解:

地榆專門治療下焦血熱,因為其性沉寒。士瀛說:各種瘡瘍疼痛者,可加入地榆;癢者,可加入黃芩。這指的是熱毒瘡瘍,如果涉及虛寒者,則不可避免會出現寒中之患。

5. 豨薟草

味苦,氣寒。有小毒。生沃壤平澤。金稜銀線,素根紫荄,對節生枝,方梗圓葉,氣作豬臭,故名,五、六、七月採。入肝、腎經。凡使,去粗莖,採枝、葉、花,蜜酒灑蒸九次。

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

按:豨薟,入血分,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尤妙在走而不泄、香可開脾,故昔人珍之。喻嘉言曰:豨者,豬也,其畜屬亥,乃風木所生之始,故取用其葉以祛風,妙處全在氣味薟劣,與腎之腥臊同氣相求,故能入腎而大有驅逐陰風之力也。

白話文:

豨薟

性味: 味苦,性寒。有小毒。

生長環境: 生長在肥沃、平坦的土地上。

形態特徵: 金色的邊緣,銀色的絲線,白色的根,紫色的莖,枝條對生,莖方葉圓,氣味像豬肉的腥臭,因此得名豨薟。

採收時間: 五月、六月、七月採收。

歸經: 入肝經、腎經。

炮製方法: 去除粗莖,採摘枝葉花朵,用蜜酒浸泡後蒸九次。

主治: 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性疾病。

藥性分析:

豨薟入血分,具有祛風除濕、活血的功效。其藥性特別之處在於走而不泄,香氣可以開脾,因此古人非常珍視它。

喻嘉言說:豨是豬的意思,豬屬於亥,亥是風木生長的開始,因此採摘豨薟葉可以祛風。其藥效的妙處在於氣味辛烈,與腎臟的腥臊之氣相合,因此能夠入腎,驅逐陰寒之風。

6. 紅藍花

味辛、甘、苦,氣溫。陰中之陽。蒔各處。葉似藍,春苗夏花,花下作梂多刺,花出梂上,梂中結實,白顆如豆大,花日乾,染紅又作胭脂。肝經血分藥。得酒良。

主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產後諸血病,小兒聤耳。

按:血生於心包,藏於肝,屬於衝任,紅花汁與之同類,故能行男血脈,通女經水,多行血,少養血,蓋多則過於辛溫而血反走散也。

白話文:

性味歸經

味辛、甘、苦,性溫。屬陰中之陽。生長於各處。

形態特徵

葉子像藍草,春天發芽,夏天開花。花朵長在有刺的果實下方,果實長在花朵之上,果實裡有白色的種子,大小如豆。花朵曬乾後可以染成紅色,並可用來製作胭脂。

功效主治

歸肝經血分。與酒同用效果更佳。

主治

活血化瘀,潤燥止痛,消腫散結,通經活絡,適用於產後各種血瘀症狀,以及小兒耳鳴。

藥理分析

血由心包生成,藏於肝臟,屬於衝脈和任脈。紅花汁液與血液同屬一類,因此能夠暢通男性血脈,疏通女性經水。紅花主要作用是行血,而非滋養血液。過量使用紅花,其辛溫性質過於強烈,反而會導致血液散失。

7. 茜草根

味苦、咸、酸,氣寒。陰中之陰。生各處。苗牽長蔓延草上,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面青背綠,七八月開花,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根紫色。勿用赤柳草根。肝、腎、心經血分藥。凡使,勿犯鐵、鉛氣,用銅刀,於槐砧上銼,日乾用。

主寒濕風痹,蓄血,黃疸,鼻衄,產後血暈,蠱毒吐如爛肝,膀胱不足,泄精,尿血,撲損瘀血,痔瘻,瘡癤,排膿。

按:茜草,昔寒泄熱,鹹入血軟堅,酸得少陽之氣,能通行,所以治症,皆取其涼血行血、苦寒泄熱之功。

白話文:

茜草

性狀: 味苦、鹹、酸,性寒。屬陰中之陰。生長於各處。莖細長蔓延於草上,方形,中空有筋,表面有細刺,每隔數寸有一節,每節生長五片葉子,形似烏藥葉但表面粗糙,正面青綠,背面深綠,七八月開花,果實如小椒般大小,內含細小種子,根部呈紫色。注意不要誤用赤柳草根。

歸經: 肝、腎、心經血分藥。

炮製: 使用時,避免接觸鐵、鉛氣,需用銅刀,在槐木砧板上銼碎,曬乾後使用。

功效: 主治寒濕風痹、蓄血、黃疸、鼻衄、產後血暈、蠱毒吐如爛肝、膀胱不足、泄精、尿血、撲損瘀血、痔瘻、瘡癤、排膿等症。

藥理: 茜草性寒,能泄熱,鹹味入血軟堅,酸味能得少陽之氣,促進氣血流通。因此,茜草的療效主要取決於其涼血行血、苦寒泄熱的功效。

8. 威靈仙

味苦,性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生各處。莖方,葉相對,花淺碧色,根甚密稠,先眾草而生,不聞水聲者良。忌茗、麵湯。凡使,去蘆,酒洗。

主諸風,腹內冷滯,心膈痰水,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皮膚風癢,大腸風邪,瘧疾。

按:威靈仙,屬木,治痛風要藥,兼通十二經絡,朝服暮效。其性好走,亦可橫行,多服則宣通太過,疏五臟真氣。

白話文:

威靈仙的藥性與功效

味苦,性溫。 意思是它嘗起來苦,屬溫性藥材。

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意指它能上能下,具有升降調節的作用。雖然性溫,但內含寒涼之氣,屬於「陰中陽」的藥性。

生各處。莖方,葉相對,花淺碧色,根甚密稠,先眾草而生,不聞水聲者良。 說明它生長廣泛,莖呈方形,葉子對生,花呈淺碧色,根部密集。它在眾多草本植物中最早發芽,生長在水聲較小的地方品質較佳。

忌茗、麵湯。 使用時應避免與茶葉或麵湯一起服用。

凡使,去蘆,酒洗。 使用時需要去掉根部的蘆頭,並用酒浸泡清洗。

主諸風,腹內冷滯,心膈痰水,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皮膚風癢,大腸風邪,瘧疾。 主治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包括腹中寒氣凝滯、心胸痰水積聚、膀胱內積聚膿液和惡水、腰膝冷痛、皮膚風癢、大腸風寒、瘧疾等。

按: 威靈仙屬於木行,是治療痛風的重要藥材,能疏通十二經絡,早上服用晚上見效。

其性好走,亦可橫行,多服則宣通太過,疏五臟真氣。 說明威靈仙性善於流動,能縱橫貫通經絡,但服用過多會導致過度宣泄,損傷五臟元氣。

9. 茵陳蒿

味苦,氣平、微寒。陰中微陽。生各處,泰山者良。葉細,雖同青蒿,但背白色,不結花實,三月採,秋冬莖梗不調,至春舊枝復發。入膀胱、脾、胃經。凡使,勿犯火。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小便不利,時疾熱狂,除瘴瘧,去伏瘕。

按:茵陳,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仲景治陽黃,用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也。若陰黃,則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各隨寒熱而佐以大黃、附子耳。

白話文:

茵陳味苦,性平微寒,偏陰帶陽。它生長在各地,泰山產的品質最佳。葉子細小,雖然和青蒿相似,但背面是白色的,不開花結果。三月採收,秋冬季節莖梗枯萎,到春天舊枝會重新發芽。它入膀胱、脾、胃經。使用時要注意避免火氣。

茵陳能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小便不利、時疾熱狂,還能去除瘴瘧、伏瘕。

茵陳是除濕散熱結的重要藥物。張仲景用茵陳梔子大黃湯治療陽黃,用梔子柏皮湯治療燥熱,都是針對濕熱和燥熱的治療。如果黃疸是因為水澇引起的濕黃,則用瀉法;如果黃疸是因為旱災引起的燥黃,則用潤法。如果是陰黃,則用茵陳附子湯。總之,茵陳是主藥,根據寒熱不同,配合大黃、附子等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