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三

2. 草部

3. 葛根

味甘,氣微寒。氣味俱薄,浮而微降,陽中陰也。藤蔓長一二丈(注:原作「尺」,顯誤,改),根外紫內白。胃之行經藥。殺野葛、巴豆、百毒。

主傷寒、中風頭額痛,解肌發表,宣疹發痘,血痢,消渴,嘔吐,酒毒;生者,墮胎。

按:葛根,能升下陷之胃氣,上輸於肺而益水源,故他風藥多燥,此獨止渴,然胃氣既升,虛渴即止,一貫之理也。蓋氣味甘平,得土之沖和,陽明溫熱火鬱,宜遇之立解。若太陽初病,不可便服,與升、柴等。

白話文:

葛根,味道甘甜,氣味稍微寒涼。氣味都比較淡薄,藥性向上浮散並稍微向下沉降,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藤蔓可以長到一到二丈(原本寫「尺」,是錯誤的,已改正),根部外皮是紫色的,內部是白色的。是屬於胃經的藥物。可以解野葛、巴豆、多種毒物的毒性。

主要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頭額疼痛,可以疏通肌肉、發汗解表,促進麻疹和痘疹的透發,治療血痢、消渴症、嘔吐和酒毒;新鮮的葛根,有墮胎的功效。

說明:葛根,能夠提升下陷的胃氣,向上輸送到肺部,從而增加體內的水液來源,所以其他風藥大多偏於燥熱,只有葛根可以止渴,這是因為胃氣上升之後,虛性的口渴自然就會停止,這是一個連貫的道理。葛根的氣味甘平,具有土的沖和之性,陽明經的溫熱火鬱症狀,遇到葛根就會立即解除。如果是太陽經初發的病症,不宜立即服用葛根,也不宜和升麻、柴胡等藥物一起使用。

4. 秦艽

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生各處。長大、黃白色、羅紋交者,勝。入大小腸,兼入肝、膽經。菖蒲為使。凡使,以布拭去黃白色,童便浸一宿,日乾用。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口噤,牙痛,口瘡,腸風,骨蒸,黃疸,下水,利小便。

按:秦艽,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長於治風,實長於養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療風無問久新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痛、煩熱,有熱則潮熱、骨蒸,秦艽入陽明而去濕熱,故小便利,黃疸愈,痹症痊也。下虛,及大小便不禁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性質平和、稍微溫熱。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各地都有生長。以外型長大、呈黃白色、有明顯羅紋交錯的為佳。主要作用於大腸、小腸,也能作用於肝經、膽經。使用時,可以菖蒲作為輔助藥。凡是要使用秦艽時,要用布擦拭去除表面的黃白色物質,然後用童便浸泡一晚,再曬乾後使用。

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寒濕引起的風濕痺痛,肢體關節疼痛,口噤,牙痛,口瘡,腸風,骨蒸發熱,黃疸,能夠排除體內的水濕,利小便。

說明:秦艽,是風藥中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也是散藥中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擅長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但實際上更擅長養血。治療風病要先治療血,血脈暢通,風邪自然消散,所以治療風病不論病程長短都有效果。陽明經有濕邪時,會導致身體痠痛、煩躁發熱,有熱時則會出現潮熱、骨蒸發熱。秦艽能夠進入陽明經而去除濕熱,因此可以使小便順暢,黃疸痊癒,痺症也會好轉。如果屬於下焦虛弱,以及大小便失禁的人,則不宜使用秦艽。

5. 荊芥

味辛、苦,氣溫。浮而升,陽也。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莖,細葉,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房內有細子,黃赤色,連穗採用。入肺、肝經氣分。反驢肉、無鱗魚。

主散頭目、咽喉、口齒風熱,冷風出汗,吐血,衄血,血痢,痔瘻,濕痹,崩中,產後中風身強直,及瘰癧,瘡疥。

按:荊芥,乃血分之風藥,故入太陰、厥陰,蓋肝為風木主血,而相火寄之,此所以治風、血、瘡三病也。然治風在皮裡膜外,非若防風之入骨肉。有汗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屬性溫熱。藥性向上發散,屬於陽性。二月播種後長出幼苗,炒熟後食用有辛香味,莖是方形的,葉子細小,八月開出小花,結成穗狀,像一串串小房子,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呈黃紅色,連同穗一起採收。藥性歸入肺經和肝經的氣分。不可與驢肉和無鱗魚一起食用。

主要能散發頭部、眼睛、咽喉、口齒的風熱,治療受寒引起的出汗、吐血、流鼻血、血痢、痔瘡、瘻管、濕痺、崩漏、產後中風導致身體僵硬,以及瘰癧、瘡疥等疾病。

總結來說:荊芥是作用於血分的風藥,所以歸入太陰經和厥陰經,因為肝屬風木,主血,相火寄居其中,這就是它能治療風病、血病、瘡病三種疾病的原因。然而它治療風病是作用於皮膚和肌肉之間,不像防風是深入骨肉的。有出汗症狀的人,不宜使用。

6. 紫蘇(附:子、梗)

味辛,氣微溫。端午日採。惡鯉魚。

主解肌發表,霍亂轉筋,下胸膈浮氣,通大小腸,止腳氣,安胎。

附:子,味辛,氣溫。主定喘咳,破癥結,消五隔,消痰,利二便,腰腳中濕氣,風結氣。

附:梗,下氣消脹,安胎,體稍虛者尤宜。

按:紫蘇,葉、莖、子雖主分用,而下氣則一也。然味辛、色紫,氣血均入。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但表虛禁用葉,腸潤、肺虛禁用子。

白話文:

紫蘇的葉子,味道辛辣,藥性稍微溫和。最好在端午節那天採收。它會與鯉魚產生不良反應。

主要功效是能幫助肌肉放鬆、發汗解表,治療霍亂引起的筋脈抽搐,消除胸膈間的氣滯脹滿,暢通大小腸,治療腳氣病,並且有安胎的作用。

紫蘇的種子,味道辛辣,藥性溫和。主要功效是能平定喘咳,破除體內硬塊,消除五種膈膜阻塞,化痰,使大小便順暢,也能治療腰部和腳部的濕氣、風邪引起的氣結。

紫蘇的梗,能降氣、消除腹脹,有安胎的功效,體質稍微虛弱的人尤其適合。

總結來說,紫蘇的葉、莖、種子雖然各有主要用途,但它們都有降氣的共同作用。紫蘇的味道辛辣,顏色紫色,所以能同時作用於氣和血。與橘皮、砂仁同用,可以行氣安胎;與藿香、烏藥同用,可以溫中止痛;與香附、麻黃同用,可以發汗解肌;與川芎、當歸同用,可以調和氣血、散瘀血;與木瓜、厚朴同用,可以散濕解暑、治療霍亂和腳氣病;與桔梗、枳殼同用,可以疏通胸膈、使胸部寬敞;與杏仁、萊菔子同用,可以化痰定喘。但如果體表虛弱,則不能用紫蘇葉;腸道滑利、肺虛的人則不宜使用紫蘇子。

7. 婆荷

味辛、苦,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蘇州府學前,地名龍腦者佳。肝、包絡經氣分藥,又入肺經。

主中風失音,清頭目、咽喉、口齒,塞鼻止衄血,涼血,止痢,洗癮疹、疥癧,搗汁含漱,去舌胎。

按: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浮升能上高巔,所以為消風散熱之要藥。至血痢之症,病在凝滯,辛以暢氣,故亦主之。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能引諸藥入營衛,而風寒頓驅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性質溫和。氣味都很淡薄,能夠向上飄浮,屬於陽性。產於蘇州府學前,地名龍腦的地方品質最好。是肝經、心包經的氣分藥,也進入肺經。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失音,能夠清醒頭腦、眼睛,治療咽喉、口腔和牙齒的疾病,能疏通鼻塞、止鼻血,有涼血的作用,能止痢疾,用來清洗皮膚上的癮疹、疥瘡,搗汁含在口中漱口,可以去除舌苔。

說明:薄荷,辛辣能發散,涼性可以清利,向上飄升可以到達高處,所以是治療風熱的重要藥物。至於血痢這種病,病因在於氣血凝滯,辛辣可以暢通氣機,所以也能治療。小孩的驚狂、高熱,需要用薄荷來引導藥效;而且薄荷還可以引導各種藥物進入營衛,使風寒之邪立刻被驅散。

8. 香薷

味辛,氣微溫。生各處。方莖,尖葉,有刺缺,似黃荊葉而小,九月開紫花,大葉而陳久者,良。入脾、胃、肺經。

主霍亂腹痛,嘔逆,冷氣,水腫。含汁漱口,去臭氣;為末水服,止鼻衄。

按: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肺得之清化行(注:行下似有脫漏),而熱自降也。世治暑病,惟首香薷飲,然暑有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遂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用此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斫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症,必用清暑益氣、人參白虎、桂苓甘露飲之類,以瀉火益元,若概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今人用以代茶,癡哉!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稍微溫和。各地都有生長。莖是方形的,葉子尖尖的,有像刺一樣的缺口,類似黃荊的葉子但比較小,九月開紫色的花,葉子大而陳放很久的品質比較好。歸入脾經、胃經、肺經。

主要治療霍亂引起的腹痛、嘔吐、打嗝、寒氣、水腫。含著汁液漱口可以去除口臭;磨成粉用水服用,可以止鼻血。

按:香薷,五行屬金和水,有從上到下疏通的作用,可以解暑、利小便,治療水腫非常快速。肺得到它的幫助可以清除體內污濁,使氣機順暢,熱邪自然就會下降。世人用來治療暑病,首先會想到香薷飲。然而暑病有因為乘涼飲冷,陽氣被陰邪阻礙,導致頭痛、發燒怕冷、煩躁、口渴,或者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用香薷可以發散陽氣,排除體內水濕,調和脾胃;如果是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的傷暑,出現大熱、口渴、汗如雨下、煩躁喘促,或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這是屬於勞累內傷的病症,必須用清暑益氣的人參白虎湯、桂苓甘露飲之類的方劑,來瀉火益氣,如果一概使用香薷,是會加重體表的虛弱,反而讓身體更加燥熱。香薷是夏季用來解表的藥物,就像冬天用麻黃一樣,現在人卻拿來當茶喝,真是太糊塗了!

9. 半夏

味辛、微苦,氣溫、平。有毒。生寒,熟熱。沉而降,陰中陽也。生各處。一莖三葉,高二三寸,八月採根。入膽、脾、胃、大腸、肺、心六經。射干、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肉、血、飴糖、海藻。凡使,換水浸七日,入麻袋盛,揉袋,漿出,日乾用之;袋內滓不用,此內府製法,勝於造麴。

主傷寒寒熱,形寒飲冷,傷肺而咳,胸中痞,膈上痰,痰厥頭痛,眉稜骨痛,咽喉腫痛,霍亂轉筋,痰瘧,嘔逆,腸鳴,白濁,夢遺,帶下,夜不得瞑,墮胎;生,塗癰腫。

按:半夏一藥,古有血家、渴家、汗家三禁,以祛濕勝水乃其能事,謂之不燥不可也;先賢又有辛潤腎燥、可利大小二便、老人虛秘,《局方》用半硫,謂之不潤不可也,潤與燥反,二說將奚從?余謂:制之得法,則燥烈殺而辛潤存,又用藥以監使之,自從控泛駕而成良馭,惡得如世之嫌其燥者而代以貝母、瓜蔞仁乎?夫虛勞咳痰,或痰中見血,肺癰,肺痿,癰疽,乳難,諸郁成痰,此宜貝母、瓜蔞仁化痰開結;若風痰、寒痰、濕痰、食痰,令人昏憒口噤,自非半夏束手待斃矣!張元素曰: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天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孕婦忌之,為其燥津液也,同生姜則無害,多用亦瀉脾胃。

其善用半夏者乎?李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性溫、味辛、體滑,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已。王好古曰: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其善論半夏者乎?

白話文:

半夏的味道辛辣、帶點苦味,藥性溫和而平和,但有毒性。生的半夏藥性寒涼,炮製過的則轉為溫熱。藥性沉降向下,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各地都有生長。通常一莖長有三片葉子,高度約二、三寸,在農曆八月採收根部。其藥性歸於膽、脾、胃、大腸、肺、心六條經脈。使用時,常以射干和柴胡作為輔助藥引,但忌與皂莢同用,並畏懼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同時與烏頭相剋,也忌與羊肉、血、麥芽糖、海藻一起食用。

一般在使用半夏之前,需先用清水浸泡七天,然後放入麻袋中搓揉,使漿液流出,再將殘渣曬乾使用。麻袋中的殘渣則不使用。這是宮廷的炮製方法,效果比一般製作藥麴更好。

半夏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身體寒冷且飲用冷飲造成的疾病,以及因肺部受傷而咳嗽、胸悶、膈膜積痰、痰阻導致的頭痛、眉骨疼痛、咽喉腫痛、霍亂引起的抽筋、痰瘧、嘔吐、腸鳴、白濁、遺精、女性帶下、夜晚失眠、墮胎等症狀。生的半夏可以外敷於癰瘡腫痛處。

總結來說,關於半夏這味藥,古人認為血虛、口渴、多汗的人要禁用,因為它主要的功能是祛濕利水,所以藥性必須帶有乾燥的特性。然而,也有醫家認為半夏能滋潤乾燥的腎臟,有利於大小便,適用於年老體虛便秘者,並提出用半硫來加強潤澤的效果。但潤與燥的特性相反,那麼該如何取捨呢?我認為,只要炮製得當,便能去除半夏的燥烈之性,保留其辛潤的特性,同時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就能使其發揮良好的療效。不應該像世俗一樣,因為害怕半夏的燥性就用貝母、瓜蔞仁來替代它。對於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肺癰、肺痿、癰疽、乳房腫痛、以及因鬱結而生的痰等症狀,使用貝母、瓜蔞仁可以化痰散結。但是,如果是風痰、寒痰、濕痰、食積痰等引起的昏迷、口噤等症狀,非用半夏不可,否則將束手無策。張元素說,熱痰應配合黃芩,風痰應配合天南星,寒痰應配合乾薑,痰痞應配合陳皮和白朮。孕婦禁用半夏,因為它會耗損津液,但若與生薑同用則無妨,但多用也會損傷脾胃。

可見,善於運用半夏的人是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用的。李時珍認為,脾臟若無濕邪積滯就不會產生痰液,所以脾臟是生痰的根源,而肺臟則是儲存痰液的器官。半夏藥性溫和,味道辛辣,質地滑潤。滑潤的特性可以滋潤,而辛溫的特性既能發散也能滋潤,這就是所謂的「辛走氣,能化液」,通過辛散的特性來達到潤澤的效果。王好古認為,半夏能消除痰的表症,但不能消除痰的根本原因,而消除痰的根本原因則是指調節腎臟的功能,這可謂是對半夏精闢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