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十二 (6)
卷之十二 (6)
1. 蜣螂
味鹹,氣寒。胃、大腸、肝經藥。畏羊肉、角、石膏。凡使,端午自採取,蒸藏,臨用去足,火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主小兒驚癇瘈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陽狂,一切痔瘻,疔腫,附骨惡疽,墮胎,出箭簇。
白話文:
味道鹹,性質寒涼。歸屬於胃、大腸、肝經的藥物。忌與羊肉、牛角、石膏一同使用。凡是使用此藥,需在端午節時採集,蒸過後儲藏,要用時去除足部,再用火烤過,切勿放入水中,否則會使人嘔吐。
主要治療小兒驚風、抽搐、腹部脹痛、忽冷忽熱,以及大人癲癇、躁狂,各種痔瘡、瘺管、疔瘡腫痛、附骨疽,也可用於墮胎,並取出箭頭。
2. 蠐螬
味鹹,氣微溫。有毒。狀如蠶而大,身短節促,足長有毛,生樹根及糞土者,外黃內黑;生舊茅屋上者,外白內黯,皆濕熱之氣,薰蒸而成。蜚蠊為使,惡附子。凡使,收得陰乾,與糯米同炒,至米焦黑,揀去米及身上口畔肉毛,並黑塵,作三四截,研粉用。
主惡血血瘀,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乳閉,取汁滴目,去青翳白膜,點喉痹即開。
按:蠐螬,能行血分,散結滯,故主諸血痹之病。
白話文:
味道鹹,性味稍微溫熱,有毒。形狀像蠶但是比較大,身體短且節段密集,腳長而且有毛,生長在樹根和糞土中的,外表黃色內部黑色;生長在舊茅屋上的,外表白色內部暗淡,這些都是濕熱之氣蒸騰形成的。以蜚蠊(蟑螂)作為輔助藥物,不喜歡附子。凡是使用蠐螬,要將其收集起來陰乾,與糯米一同炒,炒到米變成焦黑色,挑出米粒和蠐螬身上口邊的肉毛及黑色的灰塵,將蠐螬切成三四段,研磨成粉末使用。
主要治療惡血瘀積、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胁肋下有硬塊脹痛、月經閉止、乳汁不通,取汁液滴入眼睛,可以去除青翳白膜,點在喉嚨腫痛的地方,很快就能緩解。
總而言之,蠐螬能夠作用於血液,散開結滯,因此主要治療各種血瘀的疾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