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麻黃

味苦,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春生苗,至夏長尺余,梢上有黃花、結實似皂莢子,皮紅、仁黑,根紫赤色。生滎陽、中牟者勝。肺經藥,入膀胱經,兼走心、大腸經。厚朴為使,惡辛夷。凡使,發汗,用莖,去節,水煮三沸,去沫;止汗,用根、節。

主中風、傷寒頭痛,營中寒邪、衛中風熱,咳逆上氣,瘟疫,瘴氣,溫瘧,赤目腫痛,水腫,風腫,止好唾。

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量病之輕重、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液,若不可汗而誤汗,與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壞症成矣。

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以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有汗用桂枝,以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肺主皮毛,其症時兼面赤、怫鬱、咳嗽、痰喘、胸滿諸症者,非肺病乎?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郁,故麻黃湯同甘草、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石膏、知母而泄肺火,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又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桂枝湯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益肺氣也;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瀉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又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

此《傷寒論》中開卷兩大方,後人不可不知究心。

白話文:

麻黃,味道苦,藥性溫。氣味都比較輕薄,藥性是向上、向外發散的,屬於陽性藥。春天發芽生長,到了夏天長到一尺多高,枝梢上有黃色花朵,結的果實像皂莢子,外皮是紅色,果仁是黑色的,根部是紫紅色。產於滎陽、中牟的品質最好。是肺經的藥,也進入膀胱經,同時也走心經、大腸經。厚朴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但忌與辛夷同用。凡是使用麻黃,用莖來發汗,要去除莖上的節,用水煮沸三次,去除浮沫;如果用來止汗,則用根和節。

主要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身體內部受到寒邪侵襲、體表感受風熱,咳嗽氣喘,瘟疫,瘴氣,溫瘧,眼睛紅腫疼痛,水腫,風腫,以及唾液過多等症狀。

按:麻黃,藥性輕,可以驅散體內實邪,是發汗的第一要藥。只有在冬天,體表感受到真正的寒邪時才適合使用;即使有發熱、怕冷的症狀,如果沒有頭痛、身體疼痛拘束、脈象不浮緊的情況,就不可以使用。即使是適合發汗的症狀,也要根據病情輕重和體質虛實來決定用藥劑量,不能過量服用:因為汗是心液,如果本來不該發汗而誤用,或是應該發汗但發汗過多,都會使心血動搖,導致虛脫、失血等不良狀況,使病情惡化。

張仲景治療傷寒,沒有汗的狀況使用麻黃,是因為寒邪侵入體內,使得營血運行不暢,無法順利到達體表,衛氣被閉鎖,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會出現無汗發熱而且怕冷的狀況;有汗的狀況則使用桂枝,是因為風邪侵入體表,衛氣外洩,無法守護體內,導致營氣虛弱,津液無法固守,所以會出現有汗發熱而且怕風的狀況。

然而風寒邪氣都是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肺臟主宰皮膚毛孔,所以這些症狀有時會伴隨面色潮紅、煩悶、咳嗽、痰喘、胸悶等,難道不是肺臟的疾病嗎?皮膚毛孔閉塞,邪熱就會向內侵襲,導致肺氣鬱結,所以麻黃湯同時搭配甘草、桂枝,將營分中的邪氣引導到肌膚表面,再佐以杏仁,宣洩肺氣並使氣機通暢。發汗之後,如果沒有高熱但仍然氣喘,就加入石膏、知母來宣洩肺火,這表示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發汗的重劑,實際上也是散發肺經火鬱的藥物。

如果皮膚毛孔不夠緻密,津液就會外洩,導致肺氣虛弱,虛弱就要補養它的母臟,所以桂枝湯同時搭配甘草,向外驅散風邪來保護體表,向內抑制肝木來預防脾土受損,再佐以芍藥,宣洩肝木並鞏固脾土,使用生薑、大棗,來運化脾的津液,調和營衛。如果服用後出現輕微的氣喘,就加入厚朴、杏仁來疏理肺氣;如果發汗後脈象沉遲,就加入人參來補益肺氣;朱肱在桂枝湯中加入黃芩,稱為陽旦湯,用來瀉肺熱。這些都是調養脾肺的藥物,表示桂枝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的解肌輕劑,實際上也是調理脾臟、救助肺臟的藥物。

這是《傷寒論》開篇最重要的兩個方劑,後人不可以不深入研究。

2. 藁本

味苦、辛,氣溫。氣厚味薄,升也,陽也。生各處。根上苗下似禾藁根,故名。膀胱經本藥。畏青葙子。凡使,去蘆。

主頭面、身體、皮膚風濕,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癰疽排膿,內塞金瘡,女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疼。

按:藁本,溫能通,苦能泄,大辛則善散,氣厚則上升。故上行治風,理太陽頭痛;下行治濕,治婦人諸症,雖風濕俱治,尤長於風耳。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藥性溫熱。氣味濃厚,但味道淡薄,具有上升的特性,屬於陽性藥。各地都有生長。根部上方、莖部下方,外形像稻草根,因此得名。是膀胱經的常用藥。忌與青葙子同用。使用時,要去除蘆頭。

主要治療頭部、臉部、身體、皮膚的風濕病,太陽穴的頭痛,頭頂的疼痛,寒邪侵犯頭腦,導致疼痛牽連牙齒和臉頰,癰瘡腫毒排膿,內部阻塞的金瘡,婦女的疝氣、腫塊,陰部受寒、腫痛,腹部劇烈疼痛。

說明:藁本,藥性溫熱能通暢氣血,味道苦能瀉火散邪,辛辣之性強烈則擅長發散,藥氣濃厚則有上升的趨勢。因此能向上治療風邪,調理太陽經的頭痛;向下能治療濕邪,治療婦女的各種疾病。雖然風濕都可以治療,但尤其擅長治療風邪。

3. 細辛

味大辛,氣溫。氣厚於味,升也,陽也。生華陰。葉如葵,赤黑色,一根一葉相連,嚼之味如椒。須防鬼督郵、杜衡假充,但味不甚辛,入口即吐為異。入肝、腎經血分,亦心之引經藥。獨滑為使,惡山茱萸、黃耆、畏硝石、滑石、反藜蘆,忌生菜、貍肉。凡使,揀去雙葉,水洗,去土及蘆、頭、節用。

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風濕痹痛,死肌,喉痹,開痰結,利水道,通鼻氣,潤便燥,益肝膽氣,風眼淚下,倒睫,齒痛,口氣,口舌生瘡,婦人血閉,乳結。

按:細辛,升發辛散,香味俱細,最能溫腎、散水寒,故入腎經,與獨滑相類,治少陰頭痛如神,亦止三陽頭痛。諸風寒、風濕、痰飲、胸中滯氣、驚癇用者,取其辛溫能散;口瘡、喉痹、牙蝕用者,取其能散浮熱,火鬱則發之之義。水停心下,則腎氣燥,用之行水氣而潤燥;又辛能補膽氣不足,而潤肝燥;又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若單用,不可過半錢;凡血虛內熱,因成頭痛、咳嗽者,禁用。

白話文:

細辛,味道非常辛辣,藥性溫熱。氣味濃烈,屬於上升的陽性藥材。產於華陰一帶。葉子像葵,呈赤黑色,一根莖連著一片葉子,嚼起來味道像花椒。要小心別被鬼督郵和杜衡冒充,它們味道不夠辛辣,吃進嘴裡會立刻想吐。細辛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腎經的血分,也是引導心經藥物作用的藥引。單獨使用時,以獨活作為輔助藥最好。它與山茱萸、黃耆藥性相剋,畏懼硝石、滑石,反藜蘆。忌與生菜、狸肉同食。使用時,要挑選去除雙葉的細辛,用水洗淨,去除泥土和蘆頭、莖節後再用。

主要治療咳嗽、氣喘、頭痛、腦部震動、風濕引起的肢體疼痛、肌肉壞死、咽喉腫痛、化解痰結、利尿、暢通鼻塞、潤腸通便、增強肝膽之氣、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眼睛流淚、倒睫、牙痛、口臭、口舌生瘡、婦女閉經、乳房腫塊等症狀。

總之,細辛是具有升發和辛散作用的藥材,氣味細微,最能溫暖腎臟、驅散體內水寒,因此歸屬於腎經。它與獨活性質相近,治療少陰頭痛效果極佳,也能止三陽頭痛。對於各種風寒、風濕、痰飲、胸悶、驚癇等症狀,都是利用它辛溫散寒的作用來治療;對於口瘡、咽喉腫痛、牙齦腐蝕等症狀,則是利用它散發浮熱的作用,有火鬱則發之的意義。若體內水液停留在心下,導致腎氣乾燥,可以使用細辛來疏通水氣、滋潤乾燥;它也能補膽氣不足,滋潤肝燥;又因為它能治療邪氣在內的表層,所以張仲景在治療少陰病時會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單獨使用細辛,劑量不能超過半錢;凡是因血虛內熱引起的頭痛、咳嗽等症狀,都禁止使用細辛。

4. 白芷

味辛,氣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春生,葉相對,婆娑而闊,入伏後結子,秋後苗枯,二八月採,色黃澤者勝。同升麻則通行胃、大腸經;又肺經之引使。當歸為使,惡旋覆花,制雄、硫黃。凡使,刮去土、皮,微焙用。

主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痹燥癢,目赤胬肉,面皯瘢,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腸風,痔瘻,乳癰,疥癬,發背,止痛,排膿、生肌,婦人血風眩運,漏下赤白,血閉,陰腫,胎漏。

按: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正陽明頭痛、熱厥頭痛,加而用之。然所主之病,不離庚、辛、戊,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也。

白話文:

白芷,味道辛辣,藥性溫和。它的氣味都比較輕淡,藥性是往上升的,屬於陽性的藥。春天生長,葉子是對生的,舒展開闊,入伏後會結果實,秋天後植株枯萎。在二月和八月採收,以顏色黃而有光澤的為佳。與升麻同用,能通行胃經和大腸經;同時也是引導藥,可引藥入肺經。以當歸作為輔助藥,忌與旋覆花同用,能制約雄黃和硫磺。凡是使用白芷,要刮去泥土和外皮,稍微烘烤後再用。

主要功效是解除手陽明經的頭痛,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症狀,肺經的風熱,頭面皮膚的風濕麻木乾燥搔癢,眼睛發紅長翳肉,臉上的黑斑疤痕,鼻竇炎,流鼻血,牙痛,眉骨疼痛,腸風,痔瘡,乳癰,疥瘡癬症,背部腫瘡,能止痛、排除膿液、促進肌肉生長,婦女因血虛導致的頭暈目眩,赤白帶下,月經閉止,陰部腫脹,胎漏等症狀。

總結來說,白芷是治療風症的常用藥,它的氣味芳香,能疏通九竅,是發汗不可或缺的藥物。對於正陽明經的頭痛和熱厥引起的頭痛,可以加入白芷來使用。然而它所治療的疾病,都離不開庚、辛、戊這幾個五行,例如頭部、眼睛、眉毛、牙齒等疾病,是屬於三經的風熱;又如漏下、白帶、癰疽等疾病,是屬於三經的濕熱。風熱的,用辛味來發散;濕熱的,用溫性來去除。因為它是陽明經的主要藥物,所以也能夠治療血病、胎病,並且能排除膿液、促進肌肉生長、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