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十 (9)
卷之十 (9)
1. 阿膠
味甘,氣平。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以烏驢皮用東阿井水煎成乃佳。今方家用黃明(注:原作「方」,改)膠,多是牛皮熬煮者,亦可通用,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者。凡使,或蛤粉,或草灰,炒成珠用;或火炙,或酒化,或水化,各從本方。
主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補虛羸,陰氣不足,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痛,腳痠不能久立,赤白痢,女子血痛,血枯月閉,崩帶,安胎,及胎前產後諸疾,及癰疽腫毒。
按:阿膠,能補血與液,故清肺益陰,謂為主風者,清金制木,風自不生,色黑屬水,水能制火,金不受侵,此其所以主風為最也。楊士瀛云:凡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涼可溫,須用阿膠安肺潤肺小兒驚風后。瞳人不正,以之倍人參煎服,阿膠育神,人參養正也。又大腸要藥,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無則能平安大腸者,肺之合也。
成無己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可補陰血,故血病資之也。丹溪云:安胎者,血虛,胎不安也,與縮砂之止痛行氣,黃芩之清熱下火,均為安胎聖藥。數說足以盡其用矣!若胃弱作嘔吐,脾虛食不消者,亦不可用。
白話文:
阿膠,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氣味都比較淡薄,屬於向上浮動的陽性藥物。最好是用烏驢皮,加上東阿井水熬製而成。現在藥方常用的黃明膠,大多是用牛皮熬煮的,也可以通用。好的阿膠應該呈現黃色透明如琥珀,或是像黑漆一樣光亮,沒有皮革的腥臭味,夏天也不會濕軟。使用時,有時會用蛤粉或草灰炒成珠狀,有時會用火烤,有時用酒或水融化,依照藥方的需求而定。
主要治療虛勞引起的咳嗽氣喘,肺萎導致咳膿血,可以補養虛弱的身體,滋補陰氣不足,治療心腹內部出血,勞累過度引起的身體發冷像瘧疾一樣的症狀,腰腹疼痛,四肢痠痛,腳痠不能久站,紅痢白痢,女性經痛、月經閉止、崩漏、白帶,可以安胎,以及治療孕前產後各種疾病,還有癰疽腫毒。
總結來說,阿膠能補血和津液,所以能夠清肺益陰。之所以說它能治療風病,是因為它能清金制木,木氣平順,風自然就不會產生;黑色屬水,水可以制火,使金不受火氣侵犯,這也是它能治療風病的原因。楊士瀛說:各種喘嗽,不論肺虛或肺實,都可以用阿膠,可以寒涼也可以溫補,阿膠能安肺潤肺,小兒驚風後,瞳孔不正,可以用阿膠加倍的人參一起煎服,阿膠可以滋養神氣,人參可以扶正氣。阿膠也是治療大腸的要藥,有熱毒留滯時可以疏導,沒有時可以使大腸平安。大腸和肺相連。
成無己說:陰虛不足的人,可以用甘味的藥物來補養,阿膠味甘,可以補陰血,所以血病可以用阿膠來治療。朱丹溪說:阿膠可以安胎,是因為血虛會導致胎兒不安,與縮砂的止痛行氣、黃芩的清熱下火,都是安胎的良藥。以上種種說明足以說明阿膠的功效!但如果胃虛弱容易嘔吐,脾虛消化不良的人,則不適合使用阿膠。
2. 白馬陰莖
(附:肉、脛骨、白馬溺)
味甘、咸,氣平。凡使,取正月遊牝時,力勢正強者,以銅刀破作七片,生羊血拌蒸半日,曬乾,以粗布去皮及乾血,銼碎用。
主傷中絕脈,陰不起,長肌肉。
附:肉,主長筋骨,強腰脊,作脯,治寒熱痿痹;煮汁,洗頭瘡白禿。
附:腔骨,味甘,氣寒。主煅存性,降陰火,中氣不足者,可代黃芩、黃連。
附:白馬溺,味辛,氣微寒。有毒。主消渴,伏梁,積疝,癥堅積聚,反胃,殺蟲,婦人瘕積,銅器承飲之。
白話文:
白馬的陰莖:
味道甘甜、帶鹹味,性質平和。一般使用時,要取用正月母馬發情時,性能力最強的公馬陰莖,用銅刀切開成七片,用生的羊血拌勻後蒸半天,曬乾,再用粗布擦去皮和乾血,然後切碎使用。
主要治療因傷導致的脈搏微弱、陽痿,並能增長肌肉。
附帶說明:馬肉,主要能增強筋骨,強健腰背,做成肉乾,可以治療寒熱病和手腳麻木;煮汁,可用來洗頭瘡和白禿頭。
附帶說明:馬的脛骨,味道甘甜,性質寒涼。主要用來煅燒後保留藥性,可以用來降虛火,中氣不足的人,可以代替黃芩、黃連使用。
附帶說明:白馬的尿液,味道辛辣,性質微寒,有毒。主要治療糖尿病、胸脅痞塊、疝氣、腹部腫塊、反胃、殺蟲,以及婦女的子宮腫塊,用銅器接尿液來飲用。
3. 牛肉
味甘,氣溫。南人以水牛為牛,北人以黃牛為牛。齒有下無上,耳聾而聽以鼻,瞳堅不橫。乾陽為馬,坤陰為牛,故馬蹄圓,牛蹄坼。馬病則臥,陰勝也;牛病則立,陽勝也。馬起先前足,臥先後足,從陽也;牛起先後足,臥先前足,從陰也。自死白首者,食之殺人;疥牛,食之發癢;合韭薤食,生熱病;合生姜食,損齒。凡使,用黃牯牛,入杏仁、蘆葉易爛。
主安中,益養脾胃。
按:牛肉補氣,與黃耆同功,非吐下藥也。倒倉法,借補為瀉,可謂心得之妙,若觸類而通,則開無量法門矣。但病非腸胃者,似難概施,其脾、肺等,俱主益各本經。
白話文:
牛肉味道甘甜,性質溫熱。南方人將水牛視為牛,北方人則將黃牛視為牛。牛的牙齒只有下排沒有上排,耳朵聽力不好但用鼻子來聽聲音,眼珠堅硬且不會左右轉動。乾卦屬陽代表馬,坤卦屬陰代表牛,所以馬蹄是圓的,牛蹄是裂開的。馬生病會躺下,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牛生病會站立,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馬起身時先抬前腳,躺下時先放後腳,這是順應陽氣的表現;牛起身時先抬後腳,躺下時先放前腳,這是順應陰氣的表現。自然死亡且毛髮變白的牛,吃了會致命;患有疥癬的牛,吃了會引起發癢;和韭菜、薤一起吃會產生熱病;和生薑一起吃會損壞牙齒。凡是使用牛肉,要用黃色的公牛,加入杏仁、蘆葦葉就容易煮爛。
牛肉主要能安定中焦,有助於滋養脾胃。
說明:牛肉有補氣的功效,和黃耆的功效相同,不是用來催吐或腹瀉的藥物。倒倉法(一種利用補瀉的療法)是藉由補益來達到瀉的效果,可說是掌握了其中奧妙,如果能舉一反三,就能開啟無數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疾病不是腸胃問題,似乎難以普遍使用這種方法,而對於脾、肺等臟器,則各有其補益本經的功效。
4. 牛黃
味苦,氣平。凡牛有黃者,身上夜有光,眼如血色,時鳴吼、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喝迫即墮下水,名生神黃;殺死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病死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中如黃漿汁,取得便投水中即硬,如碎蒺藜;肝膽中得者,名肝黃,大抵皆不及生神黃也。人參為使,惡龍骨、地黃、常山,畏牛膝、乾漆。凡使,單搗,細研如塵用。
主清心,化熱,利痰,涼驚,安神,辟邪,墮胎。
按:牛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治病亦如之,正如人之淋石,復能治淋也。凡中風入臟者,用以入骨髓、透肌膚,以引風出;若中腑及血脈者用之,又引邪入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
白話文:
牛黃味道苦,性平。凡是牛體內有牛黃的,晚上身上會發光,眼睛像血一樣紅,有時會吼叫、照著水看。人們用盆子裝水接住,等牛吐出牛黃時,牛黃會因為驚嚇而掉入水中,這種牛黃稱為「生神黃」。如果是殺死牛後在牛角中取得的,稱為「角中黃」。如果是病死後從心臟中剝取出來的,稱為「心黃」,剛開始在心中像黃色漿汁,取出後立刻丟入水中就會變硬,像碎裂的蒺藜。如果是從肝膽中取得的,稱為「肝黃」,但大致上都比不上「生神黃」的功效。人參可以增強牛黃的藥效,它與龍骨、地黃、常山相剋,且畏懼牛膝、乾漆。凡是使用牛黃,都要單獨搗碎,磨成粉末狀使用。
牛黃主要功效是清心火、化解熱氣、化痰、退涼驚、安神、避邪,以及墮胎。
總結來說,牛是因為心臟和肝膽之間有病,才會凝結成牛黃,所以牛黃的治療功效也和這些部位相關,就像人類的腎結石,反而也能治療小便淋瀝不暢一樣。凡是中風進入內臟的,使用牛黃可以深入骨髓、穿透皮膚,把風邪引出。如果是中風發生在腑或血脈,使用牛黃反而會把邪氣引入骨髓,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無法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