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8)

1.

味甘、酸,氣寒。北方多造,以牛、羊、馬、駝乳炒熬數十沸,酪上浮皮為酥,熬酥出油為酲醐,以牛羊乳為上。惟雞子皮、壺盧可盛,余物盛之,滑即透出。

主肺熱咳唾膿血,心膈熱痛,風邪痹氣,可作摩膏。

按:酥、酪、酲醐,性皆潤滑,血熱枯燥者,均宜。

白話文:

味道甘甜、酸澀,性質寒涼。北方地區大多製作,將牛、羊、馬、駱駝的乳汁翻炒熬煮數十次,酪上面浮出的薄膜就是酥,熬煮酥產出的油脂是醍醐,其中以牛羊乳製作的為上品。只能用雞蛋殼、葫蘆等容器盛裝,用其他東西裝盛,會因為滑膩而滲漏出來。

主要治療肺熱咳嗽,咳吐膿血,心胸膈間的熱痛,以及風邪導致的痺症,可以做成外敷的膏藥使用。

總結來說:酥、酪、醍醐,這些東西的性質都具有潤滑的特點,對於血熱乾燥的人都適合食用。

2. 膃肭臍

味鹹,氣大熱。出登、萊、遼西。毛色似狐似鹿,足似犬,尾似魚。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連臍取之也。凡使,酒浸一日,紙裹炙香,銼搗,或於銀器中酒煎熟合藥。以漢椒、樟腦同收,則不壞。

主補中,益腎氣,暖腰膝,破癥結,療驚癇狂疾,中惡邪氣,鬼氣,屍疰。

按:膃肭臍,專補陽氣,故闢陰邪,咸能入血軟堅,溫熱能通行消散,故又主痃癖等症。近世房術用之,以其鹹溫入腎,壯陽道,固精氣,而補之以味也。

白話文:

味道鹹,藥性非常熱。產於登州、萊州和遼西一帶。外形毛色像狐狸又像鹿,腳像狗,尾巴像魚。入藥使用的是它的外腎,之所以稱為「臍」,是因為是連著臍帶一起取下來的。凡是要使用,要先用酒浸泡一天,再用紙包起來烤到有香味,然後挫碎搗爛,或者在銀器中用酒煎熟後和其他藥材混合使用。用漢椒、樟腦一起保存,就不會腐壞。

主要功效是補益中氣,增強腎氣,溫暖腰部和膝蓋,破除體內硬塊,治療驚癇、狂躁等精神疾病,以及中邪氣、鬼氣、屍疰等病症。

總結來說,膃肭臍專門補益陽氣,所以能驅除陰邪。鹹味能入血軟化堅硬的東西,溫熱的藥性能夠流通氣血、消散瘀積,所以也能治療痃癖等疾病。近代房中術使用它,是因為它鹹溫入腎,能壯陽道、固精氣,這是從它的味道上來論證補益效果。

3. 驢陰莖

(附:溺)

味甘,氣溫。肉動風,脂尤甚。

主強陰,壯筋。

附:溺,味辛,氣寒。有小毒。主反胃,噎病有蟲,癬癘惡疾,多飲之效。

白話文:

驢陰莖

味道甘甜,性質溫和。肉有使人體內產生風邪的作用,脂肪更甚。

主要功效是增強男性性功能,使筋骨強壯。

附註:驢尿

味道辛辣,性質寒涼,帶有輕微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反胃、食道阻塞等有寄生蟲的疾病,以及癬、癩等惡性皮膚病,多喝可以產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