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附子(附:烏頭、烏頭附子尖)

味辛、甘,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之陽。有大毒。蜀之棉州人種蒔而生,須擇頂圓正、節角少、色花白、重一兩者。本心胞、三焦、命門藥。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綠豆、甘草、人參、烏韭、童便、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凡使,去皮尖並臍,以童便浸軟切片,用生薑片分夾,外用麵包,灰火炮,聞姜香為度;如外黃內白、劣性尚存,再薄切炒,令表裡皆黃,仍童便浸少許時,取用。

又陶氏製法:去皮臍,薑汁、鹽水各半甌,入砂鍋緊煮七沸,次用甘草、黃連各半兩,加童便緩煮一時,埋地下一日夜,曝乾用。

主臟腑沉寒,三陰厥逆,除脾濕,補下焦陽虛,胃寒蛔動,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風寒咳逆,寒濕痿躄,腰脊膝痛,腳痛,霍亂轉筋,暴泄脫陽,脾泄,喉痹,寒瘧,瘴氣,嘔噦,翻噎,破癥瘕積聚,癰疽不斂,久漏冷瘡,慢驚,通月水。

按:附子,浮、中、沉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直達下焦,祛在裡之冷濕。

又須知熱因寒用之法,熱藥冷飲,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自發,而拒格之患免矣!又須知急用之法:傷寒直中三陰,或過服寒藥變陰,或雜病中寒,外雖顯有假熱之症,但脈沉細無力,急須用之,若遲疑日久,陰極陽竭,用亦無及矣。然附子有斬關奪命之能,性但走而不守,得乾薑則熱而守也;補藥多滯,少加附子引導,則不滯也,用者見確心靈,百發百中矣。

附:烏頭,即附子母。主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附:烏頭附子尖,主為末,茶服半錢,吐風痰癲癇。

按:烏頭、附子用尖,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

白話文:

附子(附:烏頭、烏頭附子尖)

附子味辛甘,性溫熱,具有升降雙向調節作用,是陽中之陽。但它有大毒。四川棉州的人們種植附子,必須選擇頂端圓正、節間少、顏色潔白、重量約一兩的。附子是治療心、三焦、命門的藥物。它與蜈蚣相惡,畏懼防風、黑豆、綠豆、甘草、人參、烏韭、童尿、犀角,忌諱與豉汁同用;但與蜀椒、食鹽同用,則可下達命門。使用附子時,需去除外皮、尖端和臍部,用童尿浸泡軟化後切片,夾以生薑片,再用麵包裹,用文火炮製,直到聞到薑的香味為止;如果炮製後內部仍是白色,說明藥性未完全去除,則需再次薄切炒製,直至內外皆呈黃色,再用童尿浸泡片刻後使用。

陶弘景的製法是:去除外皮和臍部,用薑汁和鹽水各半碗,放入砂鍋中猛火煮沸七次,然後加入等量的甘草和黃連,再加入童尿慢火煮一小時,埋入地下一天一夜,曬乾後使用。

附子主治臟腑沉寒、三陰厥逆,可去除脾濕,溫補下焦陽虛,治療胃寒蛔蟲引起的腹痛,督脈經絡病變引起的腰背強直和厥冷,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風寒咳嗽氣逆,寒濕引起的痿痺,腰脊膝痛,腳痛,霍亂引起的肌肉抽搐,暴瀉導致陽氣虛脫,脾臟虛弱引起的泄瀉,喉嚨阻塞,寒瘧,瘴氣,嘔吐,呃逆,破除癥瘕積聚,癰疽不斂,久漏冷瘡,慢性驚癇,以及通經。

附子能到達人體的任何部位,能引導補氣藥物運行於十二經脈,恢復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物疏通毛孔,驅除表證風寒;引導溫暖藥物直達下焦,祛除裡證冷濕。

需要注意的是,熱證可用寒藥治療的方法:熱性藥物配冷水服用,藥物下咽後,寒邪消除,藥物的熱性自然發揮作用,避免藥物產生抵觸作用。急症時,如傷寒直中三陰,或服用寒藥過度導致陰盛,或其他疾病出現寒症,雖然表面有假熱症狀,但脈象沉細無力,則應立即使用附子。若遲疑過久,陰氣極盛,陽氣衰竭,則即使使用附子也無濟於事。但附子有很強的藥性,容易走而不守,與乾薑同用,則可使藥性溫和持久;如果補藥容易停滯,可少加附子引導,則可避免停滯。使用者應仔細把握,就能藥到病除。

烏頭:是附子的母根,功效與附子相似,但藥性較緩和,能助陽退陰。

烏頭附子尖:通常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半錢(約1.5克),用茶水送服,可治療風痰、癲癇。

烏頭、附子的尖端,藥效更強,能直達病灶。

2. 天雄

味辛,氣溫。有大毒。比附子而形長,須取重兩半、有象眼者。遠志為使。凡使,同附子。

主大風,頭面風,寒濕痹,歷節疼痛,背脊傴僂,胸膈痰水,氣喘促急。餘同烏、附。

按:天雄、烏、附皆補下焦命門之藥,補下亦以益上,故頭面主之。若上焦陽虛,即屬心肺之分,當用參、耆矣。且烏、附、天雄之尖,皆向下生,其氣下行可知。

白話文:

天雄味辛,性溫,毒性很大。它比附子長,要用重量較重、約為附子一半,且有類似眼睛圖案的。遠志是它的引導藥材,使用時需與附子一同使用。

主治大風病、頭面部風痛、寒濕痺證、關節疼痛、背脊彎曲、胸膈積痰、呼吸急促等症狀。其他功效與烏頭、附子相似。

天雄、烏頭、附子都是溫補下焦命門之火的藥物,補益下焦也能使上焦受益,因此能治療頭面部的病症。但如果上焦陽氣虛弱,屬於心肺方面的問題,則應該使用人參、黃耆。而且烏頭、附子、天雄的尖端都向下生長,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向下走的。

3. 肉蓯蓉

味甘、咸,氣微溫。生陝西。取肉厚而緊者佳。腎經血分藥,亦入心、腎、命門。凡使,酒浸,刮去浮甲及心中白膜,如竹絲草樣,不爾,令人上氣不散;或酒蒸、酥炙用。忌鐵器。須防嫩松梢鹽潤偽充。

主五勞七傷,除莖中寒熱痛,暖腰膝,祛膀胱邪氣,起陽事,女子絕陰不孕,崩中,帶下,陰痛。

按:肉蓯蓉性溫,為濁中之濁,補命門相火。丹溪云:屬□,而有水與火,能峻補精血,驟多用之,反滑大便。好古云:服以治腎必妨心。皆慮其力之猛也。

白話文:

肉蓯蓉味甘鹹,性溫和。產於陝西,以肉厚實者為佳。它主要作用於腎經的血分,也作用於心、腎和命門。使用時,需用酒浸泡,刮去表面的粗皮和內心的白膜,使其像竹絲一樣纖細,否則容易讓人胸悶氣脹;也可以用酒蒸或酥炙後使用。忌用鐵器烹製。需注意防範以嫩松枝鹽漬偽造的假貨。

肉蓯蓉能治療五勞七傷,消除莖部寒熱疼痛,溫暖腰膝,去除膀胱邪氣,增強性功能,治療女性陰道閉鎖不孕、崩漏、帶下、陰部疼痛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肉蓯蓉性溫,屬陰虛火旺之症的補益藥,能溫補命門之火。古人認為它峻猛,補益精血之力強,服用過多容易導致腹瀉。也有人認為,服用它來治療腎虛,可能會損傷心臟,這都是因為它藥性強勁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