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萆薢
味苦、甘,氣平。出江北各處。蔓生,苗葉似山藥,莖有刺,根長、硬,似商陸而堅,取白實者勝。胃、肝經藥。薏苡仁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凡使,酒浸,或鹽水炒用。
主膀胱有宿水,腰背痛強,腰腳癱緩,陰痿,白濁,莖中痛,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腸風痔漏。
按:萆薢,入肝祛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祛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挕溺之功,又稱其逐水之效,蓋腎為閉蟄封藏之本,腎氣強旺,收挕得令,妄水自無容留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楊氏革薢分清飲,正此意也。
又小便頻數,便時莖內痛者,必大腑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燥竭,甚則身熱心躁,此病或因酒色,或過食厚味,則腐物瘀血之類隨虛入於小腸,與淋澀之痛不同,宜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煎服,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與痛自減也。
白話文:
萆薢,味道苦中帶甘,藥性平和。產於長江以北各地。它是藤蔓植物,葉子像山藥,莖上有刺,根又長又硬,像商陸但更堅硬,以白色飽滿的根為佳。歸屬於胃經和肝經。使用時,薏苡仁可以作為輔助藥,但要避免與大黃、柴胡、前胡同時使用。一般使用前,會先用酒浸泡,或是用鹽水炒過。
主要治療膀胱內有積水、腰背僵硬疼痛、腰腿軟弱無力、陽痿、白濁、陰莖疼痛、風寒濕痹痛、久治不癒的惡性瘡瘍、腸風痔瘡漏管等症狀。
總結來說,萆薢入肝經,能祛除風邪,因此可以治療與風邪和筋脈相關的疾病;入胃經,能祛除濕邪,因此可以治療與濕濁和瘡瘍相關的疾病。古人有的說它有收攝小便的功效,有的說它有排除水濕的作用,這是因為腎是封藏的根本,腎氣強盛,收攝功能正常,多餘的水液自然沒有停留之處。而且它善於清除胃部的濕熱,所以能夠去除濁邪,使清濁分明。楊氏的萆薢分清飲,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小便頻繁,排尿時陰莖內部疼痛,一定是腸道不通暢,水液都跑到小腸去了。腸道越乾燥,身體就越容易發熱、心煩。這種病有時候是因為飲酒過度或性生活過度,或是過食油膩厚味,導致腐敗物質和瘀血隨著虛弱進入小腸,和單純的淋漓澀痛不同。應該使用萆薢一兩,用鹽水炒過後磨成粉末,煎湯服用,使水液轉到大腸排出。同時,用蔥湯頻繁清洗肛門,使氣機暢通,小便頻繁和疼痛自然就會減輕。
2. 土茯苓
味甘、淡,氣平。生各處。蔓生如蓴,莖有細點,葉不對生,如大竹葉,根若雞子,連綴而生,色白者佳。入胃、肝經。忌茶,得川椒、皂角良。
主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按:土茯苓,長於去濕,不能去熱,脾濕去則營衛從,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如淫邪之人,多病楊梅瘡,其症多屬厥陰、陽明二經,而兼乎他經,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目之類,醫用輕粉劫劑,五七日即愈,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遂成攣痛、癰腫痼疾,惟土茯苓為二經本藥,況當病久之後,熱衰氣耗,濕鬱為多,用之未有不奏效者。若初起肺熱便閉,又不宜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清淡,性質平和。生長在各地。藤蔓生長像蓴菜,莖上有細小的斑點,葉子不是對生的,像大的竹葉,根像雞蛋,一個接一個地連著生長,顏色白色的品質較好。歸屬於胃經、肝經。忌諱與茶一起服用,與川椒、皂角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主要作用是健脾胃,強壯筋骨,去除風濕,疏通關節,止瀉,治療手腳抽筋、骨頭疼痛,惡性瘡瘍、癰腫,可以解除汞粉、銀硃的毒性。
總結來說:土茯苓擅長去除濕氣,但不能去除熱氣。脾胃的濕氣去除後,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就能正常運行,筋脈會變得柔韌,肌肉會變得結實,手腳抽筋、癰腫等病症就會痊癒。像那些生活不檢點、容易得梅毒的人,他們的病症大多屬於肝經、胃經的問題,也可能牽連到其他經絡。邪氣在哪裡,就會先在那裡發病,例如牽連到腎經、脾經就會發病在咽喉,牽連到膀胱經、膽經就會發病在頭部眼睛等部位。醫生用輕粉等猛藥治療,可能五七天就好,但毒氣會跑到經絡、筋骨之間,形成手腳抽筋、疼痛、癰腫等頑固疾病,只有土茯苓才是治療肝經、胃經疾病的根本藥物。況且當病程拖久之後,熱邪衰退,氣血虛耗,多為濕氣鬱結,使用土茯苓沒有不見效的。但如果是剛開始就出現肺熱、便秘的情況,就不適合使用土茯苓。
3. 甘菊花
(附:苦薏)
味甘、微苦,氣平、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生山野間,味苦、莖青,名苦薏,勿用。宜家園、味甘、莖紫者。入肺、脾、肝、腎四經。桑根白皮為使。凡使,葉、根、莖並同。
主諸風頭眩,腦骨疼痛,腰痛,濕痹,養目血,去翳膜,又主肝氣不足。
按:菊花,屬金與水,能益金水兩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木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
白話文:
甘菊花,味道甘甜帶點微苦,藥性平和偏寒。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性中帶點微陽。生長在山野間的,味道苦澀、莖是青色的,叫做苦薏,不要使用。適合使用種在家園,味道甘甜、莖是紫色的。藥性歸於肺、脾、肝、腎四經。使用時以桑樹根的白皮來輔助藥效。凡是使用甘菊花,它的葉、根、莖都要一起使用。
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腦部骨頭疼痛、腰痛、濕氣造成的痺痛,能夠滋養眼睛的血液、去除眼睛的翳膜,也主治肝氣不足。
說明:菊花,屬性為金和水,能夠補益金和水兩個臟腑,補充水份來抑制火氣,增強金氣來平息木氣,木氣平穩則風邪停息,火氣下降則熱邪消除,用來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部和眼睛疾病,其用意非常深遠。黃色的菊花,能進入金和水的陰性部分;白色的菊花,能進入金和木的陽性部分;紅色的菊花,能運行婦女的血分。
4. 艾葉
味苦,氣微溫。可升可降,陽也。出蘄州者勝。入脾、肝、腎經。香附為使。凡使,煎宜新鮮,灸宜陳久。
主灸百病,溫中、逐冷、除濕。止吐血,帶下,霍亂轉筋,痢後寒熱,治心腹痛,鬼氣,蛇蟲,下部䘌瘡,安胎,暖子宮。
按:艾葉,生溫熟熱,可取太陽真火,可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均有奇功。但諸病不由風寒者,忌之。
白話文:
艾葉的味道是苦的,性味稍微溫和。它能向上也能向下,屬於陽性的藥材。產自蘄州的艾葉品質最好。它能進入脾、肝、腎三條經脈。使用時,通常會搭配香附一同使用。一般來說,煎藥最好用新鮮的艾葉,而灸法最好用陳放較久的艾葉。
艾葉主要用於灸療,能治療各種疾病,溫暖身體的中心、驅逐寒冷、去除濕氣。它還可以止吐血、治療婦女白帶過多、霍亂引起的抽筋、痢疾後的寒熱症狀,以及治療心腹疼痛、鬼怪邪氣、蛇蟲咬傷、下身瘡瘍,還有安胎、溫暖子宮的作用。
總結來說,艾葉生用時性溫,熟用時性熱,可以獲取太陽的真火能量,能夠恢復衰竭的元陽之氣。服用時能進入三陰經脈,驅逐一切寒濕;用來灸療時能貫通各條經脈,治療各種病邪。艾附丸可以治療心腹、少腹的各種疼痛,調養婦女的各種疾病;膠艾湯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痢疾,以及妊娠、產後出血等症狀,都有顯著的效果。但是,不是因為風寒引起的疾病,不宜使用艾葉。
5. 牛蒡子(附:根、莖、葉)
味辛,氣平。陽中之陰,升也。生各處,葉似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殼類慄球多刺。入肺經。凡使,微妙,搗碎用。
主潤肺,散氣,利咽膈,去腰膝滯氣,皮膚風濕癮疹,消斑疹,丹毒,出癰疽頭。
按:牛蒡子,通十二經,為散風、解毒、除熱之要藥。惟寒而滑泄者,勿用。
附:根、莖、葉:味苦,氣寒。主蒸熱(注:原作「熟」,顯誤,改),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入鹽少許,封疔腫,敷金瘡;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
白話文:
牛蒡子的味道是辛辣的,藥性平和。屬於陽性中的陰性,藥性是上升的。各地都有生長,葉子像芋頭葉但更長,果實像葡萄核呈褐色,外殼像栗子的球狀,有很多刺。歸肺經。使用時,要稍微搗碎後使用。
主要功效是潤肺、疏散氣機、疏利咽喉和胸膈、去除腰膝的氣滯,能治療皮膚風濕引起的疹子,消除斑疹、丹毒,使癰疽發出頭部。
說明:牛蒡子能通達全身經絡,是散風、解毒、清除熱邪的重要藥物。但是體質虛寒且容易腹瀉的人,不宜使用。
附註:牛蒡的根、莖、葉,味道是苦的,藥性寒涼。主要治療因熱邪引起的疾病,如傷寒引起的寒熱往來、出汗,以及中風導致的面部腫脹、消渴症、熱症,還有逐水的作用。加入少量鹽,可以敷在疔瘡腫痛處,也可以敷在刀傷等外傷;用來洗澡,可以去除皮膚間如蟲子爬行的風邪。
6. 金銀花
味甘,氣小寒。生附樹牆,凌冬不調,蔓藤多左纏,四月開花,初白久黃。入肺、脾經。
主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瘡,兼治血痢,脹滿,風濕氣。
按:忍冬,莖、葉、花功用皆同,人知其消毒之功,而昧其除脹、解痢、去風之用。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寒涼。它生長在依附著樹木或牆壁的地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凋零。它的藤蔓大多是向左纏繞生長的,在農曆四月開花,剛開始是白色,久了會變成黃色。它歸入肺經和脾經。
主要可以治療各種腫毒、癰疽、疥癬、梅毒,同時也能治療血痢、腹脹、風濕病。
說明:忍冬的莖、葉、花功效都相同,人們只知道它有消毒的作用,卻不了解它還能消除脹氣、止痢、去除風邪。
7. 釣藤
味甘、苦,氣微寒。藤長八九尺,葉細長,節間刺如釣鉤,故名。心包絡,肝經藥。凡使,用鉤。
主頭旋目眩,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按:釣鉤藤,入手足厥陰。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諸病皆肝風、相火所為,釣藤通心包於肝木,則風靜火息,而諸症自除。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點苦味,性質稍微偏寒。藤蔓長約八、九尺,葉子細長,在莖節之間有像釣魚鉤的刺,因此得名。這味藥歸屬於心包絡和肝經。凡是使用,要用它帶鉤的部分。
主要治療頭暈目眩、小兒發冷發熱,以及各種小兒驚厥抽搐的症狀。
分析:釣鉤藤這味藥,作用在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主導風邪,手厥陰心包經主導火邪,許多疾病都是因為肝風和相火(一種虛火)所引起的。釣藤可以疏通心包經,並影響肝木,使風平息、火氣消退,這樣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