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3)

1. 鐵落

味辛,氣平。系砧上打落細皮屑。

主驚邪,癲癇,善怒發狂,胸膈中熱氣,食不下,鬼疰,瘍疽。

按:鐵落,性則制木,故癇疾宜之。陽氣太盛,怫鬱不得疏越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巨陽陰火上行,使人善怒如狂,奪其食,不令胃火復助其邪也。飲以生鐵落,制肝木也,木平則火降,故曰下氣疾速,氣即火也。其鐵漿、鐵鏽、鐵精、鐵鏵、鐵粉、針砂,入藥皆同此意。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味平和。它是從鐵砧上敲打下來的細碎鐵屑。

主要治療驚嚇引起的邪病、癲癇、容易發怒發狂、胸膈中的熱氣、吃不下飯、鬼疰(一種疑難雜症)、癰瘡等。

說明:鐵屑的藥性可以克制木氣,所以適合治療癲癇。當陽氣過於旺盛,鬱積無法疏散,導致少陽經(膽經)的木氣挾帶著三焦的相火、巨陽經的陰火向上竄,就會使人容易發怒像發狂一樣,並且吃不下飯。使用鐵屑能阻止胃火再次助長邪氣。服用生的鐵屑,可以平息肝木。木氣平息,火氣自然下降,所以說它能快速降氣,這裡的「氣」指的是火氣。鐵漿、鐵鏽、鐵精、鐵鏵、鐵粉、針砂等鐵的相關製品,入藥都與鐵屑的道理相同。

2. 石部

3. 食鹽

味甘、咸,氣寒。漏蘆為使。凡使,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青鹽、赤鹽功同。

主見論。

按:鹽,乃水所凝結而成,其味鹹而腥,與人血味同,故咸走血;煎者,收以皂角,故味又微辛;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

然鹽為百病之主,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引藥歸腎也;補心藥用之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之者,虛則補其母也;治積聚結核用之者,咸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諸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潤下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青鹽入腎,與食鹽同,不經煎煉,而味鹹帶甘,入藥似勝。

白話文:

食鹽,味道甘甜、鹹,屬性寒涼。使用漏蘆作為輔助藥物。凡是使用食鹽,都要用水溶解,澄清去除雜質,煎煮煉製成白色才是好的。青鹽和赤鹽的功效相同。

主要看病情來判斷使用。

說明:鹽是水凝結而成的,味道鹹且帶有腥味,與人血的味道相似,因此鹹味能入血脈。煎煮過的鹽,因加入皂角,所以味道又帶點辛辣;辛味入肺,鹹味入腎,患有喘咳、水腫、糖尿病的人,鹽是大忌,可能會導致痰多、吐血,或使脈象紊亂,或助長體內水邪。

然而,鹽也是治療百病的要藥。服用補腎藥時用鹽水送服,可以引導藥效歸於腎臟;服用補心藥時使用,是因為心臟虛弱,用鹹味來補益;服用補脾藥時使用,是虛則補其母的原理;治療腫塊結核用鹽,是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物質;治療癰疽、眼病、各種血症用鹽,是因為鹹味能入血;治療風熱病用鹽,是因為寒涼能克制熱邪;治療大小便疾病用鹽,是因為鹹味能潤滑通便;使用催吐藥時用鹽,是因為鹹味能使水液聚集;治療骨病、牙病用鹽,是因為腎主骨,鹹味能入骨;治療蠱毒和蟲傷用鹽,是因為鹽有解毒的功效。青鹽入腎,和食用鹽功效相同,但未經煎煉,味道鹹中帶甘,入藥的效果似乎更好。

4. 石膏

味辛,氣寒。氣味俱薄,降也,陰也。生青、徐。白色潔淨,細文短密,如白蠟狀,鬆軟易碎,燒之白爛如粉,紅者不可用,色帶青,而文長細如白絲者,理石也;作塊而生直理,起稜如馬齒堅白,擊之則段段橫解,燒之亦易散,但硬不作粉者,硬石膏也;似硬石膏成塊,擊之塊塊方解,牆壁光明者,方解石也。惟軟石膏入胃經,止渴去火;入肺經,解肌發汗;入三焦,退皮膚大熱。

余則不過體重質堅、性寒而已。凡使,火煅用。

主胃、肺、三焦一切大熱,腸胃中結氣,中風寒熱,傷寒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中暑潮熱,咽熱牙痛,揩齒有益。

按:石膏,至賤之藥,而解熱如神,仲景大青龍湯,全用麻黃湯,止加石膏一味,以解內之煩躁,而又能助麻黃解表,所以為妙。又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此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而擅西方白虎之名。《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參、苓、生地、葛根;《外臺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亦用石膏一斤,甘草一兩,此皆少壯之人,肺胃火盛能食者言也。

予治一友,久瘧年餘,被褥用棉至四十餘斤,診之脈鼓有力,每服藥加石膏三錢,服二貼,棉被減半,用石膏至六兩,而棉被全減,瘧疾亦愈。此熱極似水,世俱以陽虛補之,豈不誤哉。但有血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初得病時,證亦多同,不識誤用,則不可救也。

白話文:

石膏,味道辛辣,性質寒冷。氣味都屬於輕薄,是向下走的,屬陰性。主要產於青州、徐州一帶。顏色潔白乾淨,紋路細密短小,像白蠟的樣子,質地鬆軟容易破碎。燒過之後會變成白色粉末狀,帶紅色的石膏不能使用。顏色帶青色,紋路又長又細像白色絲線的,這是理石;如果石膏是塊狀的,紋路是垂直的,稜角像馬的牙齒一樣堅硬潔白,敲擊會橫向斷裂成塊,燒過之後也容易散開,但質地較硬不會變成粉末的,這是硬石膏;如果外觀像硬石膏一樣成塊,敲擊會方方正正的裂開,斷面像牆壁一樣光滑的,這是方解石。只有軟石膏可以進入胃經,能止渴去火;進入肺經,可以解肌發汗;進入三焦,可以退皮膚上的大熱。

其餘的石膏只是質地比較重且堅硬,性質也是寒冷而已。凡是使用石膏,都需要用火煅燒過。

石膏主要治療胃、肺、三焦的一切大熱症狀,像是腸胃中氣結、中風引起的寒熱、傷寒陽明經引起的頭痛、發燒怕冷、下午發熱、小便赤濁、非常口渴想喝水、中暑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牙痛,用來擦牙齒也有好處。

石膏是很便宜的藥材,但解熱效果卻非常好,就像《傷寒論》中張仲景的大青龍湯,它主要使用了麻黃湯的基礎,只額外加上石膏這一味藥,就可以解除內部的煩躁,又能幫助麻黃解表,這就是它奧妙的地方。另外,治療傷寒陽明證,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這是因為邪氣在陽明經,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所以使用辛寒的石膏來清肺,因此它有「白虎」的別稱。《古今錄驗方》治療各種蒸病,有一個五蒸湯,就是白虎湯加上人參、茯苓、生地、葛根;《外臺秘要》治療骨蒸勞熱引起的久咳,也使用一斤石膏,加上一兩甘草。這些都是針對年輕力壯、肺胃火氣旺盛且食慾好的人。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朋友,他得了瘧疾一年多,蓋的棉被用了四十多斤。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搏強勁有力,每次服藥都加入三錢石膏,服用了兩劑藥,棉被就減少了一半。最後使用到六兩石膏,棉被就完全不用蓋了,瘧疾也痊癒了。這種熱像極了虛水,世人常常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這不是很荒謬嗎?但是,如果遇到血虛發熱,或是脾胃虛弱的人,剛發病時症狀也很相似,如果沒有辨別清楚就誤用石膏,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