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8)
卷第三十九 (18)
1. 孔穴主對法
巨髎,(在俠鼻傍八分直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主面目惡風寒䪼腫癰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淫膚白膜覆瞳子)。
地倉,(一名胃維,俠口傍四分如近下蹺脈,手足陽明之會,灸三壯,主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
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下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灸三壯,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疾嘔沫,寒熱痓互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消渴嗜飲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上齒齲)。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開口有空,主頰腫口急頰車骨痛,齒不可用嚼)。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頸瘰癧癲疾,口喎喘痓悸口噤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灸三壯,主唇呦強上齒蕡痛,口僻噤不開耳痛聾齆,瘛瘲口沫出寒熱痓,青盲䐴目惡風寒)。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灸三壯,主失欠下齒蕡下牙痛,䪼腫耳聾鳴痓口僻,耳中有干底聤耳有膿,不可灸之)。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灸三壯,主耳中有膿及底耳聤,耳皆不灸,主耳痛鳴聾頭頷痛,上齒蕡)。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傍,以候五臟之氣,足陽明脈氣所髮,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殺人,一云有病可灸三壯,主陽逆霍亂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胸滿呼吸喘暍,窮屈窘不得息,刺人迎入四分不幸殺人)。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
氣舍,(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咳逆上氣瘤癭氣,咽腫肩腫不得顧喉痹)。
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傍各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重皮膚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灸五壯,主胸滿癰腫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
乳中,(禁不可灸,灸之生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療,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下滿痛膺腫乳癰,淒索寒痛不可按搔)。
不容,(在幽門傍各一寸半,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嘔血肩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引腎痛)。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腸鳴相逐不可傾側,肩息唾血)。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脅下積氣結痛)。
關門,(在梁門下五分,一云一寸太一上,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遺溺腹脹善滿,積氣身腫)。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巨髎:位於鼻翼旁外約八分(約一公分),與瞳孔垂直線相交,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主治:面部惡風寒邪引起的腫痛、癰疽,抽搐、斜視、口角歪斜,青盲、視力模糊、遠視,眼白有翳膜遮蓋瞳孔等症。
地倉:位於口角外側約四分(約半公分),近下唇,為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口角歪斜、不能言語,手足痿弱無力、不能行走。
承漿:位於下唇正中下方,為足陽明胃經與任脈的交會穴。開口取穴,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四肢厥冷、頷部腫脹、癲癇、嘔吐涎沫,寒熱往來、口乾,小便赤黃或失禁,消渴症、口渴、嗜飲、目眩、出汗,鼻出血不止,上齒齲齒。
頰車:位於耳垂下,頰部肌肉豐滿處的凹陷中,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三壯,開口取穴。主治:面頰腫脹、口急、頰車骨痛,牙齒不能咀嚼。
大迎:位於下頜骨角前一寸二分(約1.8公分)的凹陷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三壯。主治: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癲癇,口角歪斜、呼吸困難、驚悸、口噤、口角歪斜、缺牙、下牙痛、面頰腫脹、惡寒、口角不收、舌頭僵硬不能言語、不能咀嚼。
上關:位於耳前上方,骨骼隆起處,開口取穴。灸三壯。主治:嘴唇抽搐、上齒痛、口角歪斜、張口困難、耳痛、耳聾、鼻塞,抽搐、流涎、寒熱、驚厥、青盲、眼痛、惡風寒。
下關:位於上關穴下方,耳前動脈下方凹陷處。合口取穴,張口取穴時則穴位閉合。灸三壯。主治:缺牙、下齒痛、下牙痛,面部腫脹、耳聾、耳鳴、驚厥、口角歪斜,耳內有異物感、流膿(此情況不可灸)。
耳門:位於耳屏前,耳輪與面頰交界處的凹陷中。灸三壯。主治:耳內流膿、耳聾,耳痛、耳鳴、頭痛、頷部疼痛、上齒痛。(耳部疾患皆不宜灸)。
人迎:位於頸部,喉結旁,動脈搏動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禁忌灸,灸之則有生命危險;另說有病可灸三壯。主治:陽氣逆亂、霍亂、頭痛、胸悶、呼吸困難、胸滿氣塞、呼吸急促。刺入穴位四分則有生命危險。
水突:位於頸部,喉結下方,頸部大筋前,氣舍穴上方,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三壯。主治:咳嗽、氣逆、上氣、咽喉腫痛、呼吸急促、喘息。
氣舍:位於頸部,喉結旁,與人迎穴同高,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三壯。主治:咳嗽、氣逆、上氣、甲狀腺腫大、氣瘤,咽喉腫痛、肩部腫痛、不能回頭、喉嚨阻塞。
氣戶:位於鎖骨下,俞府穴外側各二寸(約3公分),凹陷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喘息、氣逆、上氣、呼吸困難、肩部疼痛、不思飲食。
庫房:位於氣戶穴下約一寸六分(約2.4公分),凹陷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逆、上氣、呼吸困難,咳吐大量唾液、膿液、血液。
屋翳:位於庫房穴下約一寸六分(約2.4公分),凹陷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逆、上氣、呼吸困難,咳吐大量唾液、膿液、血液,身體沉重、皮膚瘙癢、不能靠近衣物,淫邪、抽搐、麻木不仁。
膺窗:位於屋翳穴下約一寸六分(約2.4公分)。灸五壯。主治:胸部脹滿、腫痛、乳癰,寒熱、呼吸困難、臥不安。
乳中:禁忌灸,灸則會生瘡;但若瘡中有膿血清液者,可治療;若瘡中有息肉或潰瘍者,則會死亡。
乳根:位於乳房下方約一寸六分(約2.4公分),凹陷處,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部下方脹痛、乳房腫痛、乳癰,冷痛、不能觸摸。
不容:位於幽門旁各一寸半(約2.25公分),距任脈二寸(約3公分),與第四肋骨末端垂直線相交,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五壯。主治:嘔血、肩部疼痛、脅肋下疼痛、口乾、心痛、疼痛牽涉到背部、咳嗽引起腎臟疼痛。
承滿:位於不容穴下一寸(約1.5公分),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五壯。主治:腸鳴、腹痛、不能側臥、肩部疼痛、咳吐血液。
梁門:位於承滿穴下一寸(約1.5公分),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五壯。主治:脅肋下氣滯積聚、疼痛。
關門:位於梁門穴下五分(約0.75公分),或一寸(約1.5公分),為足陽明胃經氣血的起始點。灸五壯。主治:尿失禁、腹脹、腹部飽滿感、氣滯、全身水腫。
注意:此為古代醫書記載,僅供參考,不可自行診斷和治療。如有任何疾病,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