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2)
卷第三十九 (12)
1. 孔穴主對法
俠谿
(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胸中支滿,寒如風吹狀,寒熱,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寒泣出,多汗,耳鳴聾,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痎瘧,狂疾。)
地五會
(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者中,不宜灸,灸使人瘦,不出三年死,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乳腫。)
臨泣
(在足小趾次趾間本節後去俠谿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主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胸中滿,腋下腫,馬刀瘍瘻,喜自齧頰,天牖中腫,淫濼,脛酸,頭眩,枕骨頷顱痛,目澀,身痹,灑淅振寒,季脅下支滿,寒熱,胸脅腰腹膝外廉痛,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則敗及乳腫,胸痹,心下痛不得息,痛無常處,大風,目外眥痛,身熱,痱缺盤中痛,瘧日西發。)
丘墟
(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主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脅痛,腳痠轉筋,胸脅痛,善太息,胸滿彭彭然,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大疝,腹堅,寒熱,頸腫,狂疾。)
懸鐘
(足三陽大絡,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灸五壯,主腸滿,胃中有熱,不嗜食,小兒腹滿不能食飲。)
光明
(足少陽絡,在外踝上五寸,灸五壯,主身體寒少熱甚,噁心惕然,此與絕骨穴療病同功,主淋瀝,脛熱病,汗不出,狂病,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則厥,脛熱膝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齧頰不能俯仰,痓。)
外丘
(足少陽郄,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灸三壯,主膚痛,痿痹,胸脅滿,頭痛,項內寒熱,癲疾,嘔沫。)
陽輔
(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之端,如前三分許,去丘墟七寸,灸三壯,主寒熱,腰痛如小錐居其中,沸然腫,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處,寒熱酸痟,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瘻,髀膝脛骨搖酸痹不仁,喉痹。)
陽交
(一名別陽,一名足髎,陽維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灸三壯,主寒厥,癲疾,噤齦,瘛瘲,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熱,髀脛不收,喑不能言。)
陽陵泉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太息,口苦,咽中介介數唾,脅下支滿,嘔吐逆,髕痹引膝股引廉痛不仁,筋急,嘔宿汁,心澹澹如人將捕之,膽脹。)
陽關
(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不宜灸,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中瀆
(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寒氣在分肉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
環跳
(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五十壯,主樞中痛不可舉,腰脅相引急痛,痹筋瘛,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
本神
(在曲差傍一寸半,髮際上,目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頭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嘔沫,小兒驚癇。)
頭維
(在額角髮際,本神傍一寸五分,禁不可灸,主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
臨泣
(當目上眥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頰青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俠谿:位於足小趾次趾(第二個小趾)骨間關節前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胸部脹滿,感覺像寒風吹拂一樣寒冷,寒熱交替,熱病不出汗,眼外眥(眼角)紅痛,頭暈,兩頷(下巴兩側)疼痛,寒戰伴隨哭泣,多汗,耳鳴耳聾,眼睛癢,胸痛難以翻身,疼痛部位不定,瘧疾,狂症。
地五會:位於足小趾次趾關節後方凹陷處,不宜灸,灸則使人消瘦,三年內可能死亡。主治內傷,吐血,皮膚乾燥無光澤,乳房腫脹。
臨泣(一):位於足小趾次趾間關節後方,距俠谿穴一寸半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厥逆(四肢厥冷),呼吸困難胸悶,風寒感冒伴隨出清汗,髖關節及大腿疼痛難以行走,足部外側皮膚疼痛,胸悶,腋下腫脹,馬刀型潰瘍,喜歡自己咬頰(咬臉頰),天牖穴(耳後)腫脹,陰部濕癢,小腿酸痛,頭暈,枕骨、後腦勺、頭顱疼痛,眼睛澀痛,全身麻痹,寒戰,脅肋下脹滿,寒熱交替,胸脅腰腹膝外側疼痛,月經不調,懷孕見血則流產,乳房腫脹,胸痹(胸痛),心下疼痛呼吸困難,疼痛部位不定,大風病(一種皮膚病),眼外眥疼痛,發熱,痱子,瘧疾傍晚發作。
丘墟:位於足外踝下方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灸三壯。主治視力模糊,寒戰,眼翳(眼睛表面有一層薄膜),瞳孔看不見,腰脅疼痛,腳酸抽筋,胸脅疼痛,善於嘆氣,胸部脹滿,瘧疾寒戰,腋下腫脹,痿厥(肌肉萎縮、厥冷),足踝不能收縮,癱坐不起,髖關節及腳疼痛,大疝氣,腹部堅硬,寒熱交替,頸部腫脹,狂症。
懸鐘:足三陽經的大絡穴,位於外踝上三寸,按壓時陽明脈搏消失則取此穴,灸五壯。主治腸脹滿,胃中有熱,不想吃東西,小兒腹部脹滿不能吃喝。
光明:足少陽經的絡穴,位於外踝上五寸,灸五壯。主治身體寒冷少熱,噁心,心悸。與絕骨穴療效相同,主治尿頻尿急,小腿熱病,不出汗,狂病,虛證則肌肉萎縮癱坐不起,實證則厥冷,小腿熱膝蓋痛,身體感覺遲鈍,手足偏小,咬頰不能俯仰,瘛癹(一種抽搐病)。
外丘:足少陽經的郄穴,位於外踝上七寸,灸三壯。主治皮膚疼痛,痿痹(肌肉萎縮麻痹),胸脅脹滿,頭痛,項部寒熱,癲癇,嘔吐涎沫。
陽輔:位於外踝上四寸,輔骨前方,距丘墟穴七寸,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腰痛如錐刺般,局部腫脹,不能咳嗽,咳嗽則肌肉痙攣,關節疼痛部位不定,寒熱酸痛,四肢無力,腋下腫脹,馬刀型潰瘍,髖關節、膝蓋、脛骨酸痛麻痹,喉嚨阻塞。
陽交:又名別陽、足髎,陽維經的郄穴,位於外踝上七寸,灸三壯。主治厥冷,癲癇,牙關緊閉,瘛癹,驚狂,喉嚨阻塞,胸悶,面部腫脹,寒熱交替,大腿小腿不能收縮,失音。
陽陵泉:位於膝蓋下外側一寸凹陷處,足少陽經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嘆氣,口苦,咽喉異物感伴隨唾液增多,脅肋下脹滿,嘔吐反胃,膝蓋疼痛牽涉到膝蓋股骨外側,肌肉痙攣,嘔吐宿食,心慌害怕,膽囊脹滿。
陽關:位於陽陵泉穴上三寸,不宜灸。主治膝蓋外側疼痛,不能屈伸,小腿麻痹感覺遲鈍。
中瀆: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五寸凹陷處,足少陽經氣所發,灸五壯。主治寒氣在肌肉間疼痛,上攻下達,筋脈麻痹感覺遲鈍。
環跳:位於髖關節外側,側臥伸直下肢,屈曲上肢取穴,足少陽經氣所發,灸五十壯。主治髖關節疼痛不能抬舉,腰脅疼痛牽涉,肌肉痙攣,小腿疼痛不能屈伸,麻痹感覺遲鈍。
本神:位於曲差穴(耳後)旁一寸半,髮際上方,目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經與陽維經交會,灸五壯。主治頭目眩暈疼痛,頸項僵硬疼痛,胸脅疼痛牽涉不能側臥,癲癇,嘔吐涎沫,小兒驚癇。
頭維:位於額角髮際,本神穴旁一寸五分,禁灸。主治寒熱交替,頭痛如裂,眼睛疼痛如要脫落,呼吸困難胸悶,嘔吐,出汗,說話困難。
臨泣(二):位於眉毛上方,與目上眥(眼角)處垂直向上入髮際五分凹陷處,足少陽經與太陽經交會,灸三壯。主治面頰青紫看不清東西,流口水哭泣,兩眼眉頭疼痛,小兒驚癇伴隨眼神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