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四 (17)

1. 產後陰下脫方六首

集驗療婦人產後陰下脫方。

取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療陰中痛。

千金療產後陰下脫方。

以鐵精粉上推納之。

又方

燒人屎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

又方

臍下橫紋灸二七壯。

古今錄驗療產後陰下脫方。

蜀椒(一升),吳茱萸(一升),戎鹽(半雞子大)

上三味搗,以綿裹如半雞子大,納陰中,日一易,二十日愈。

又方

鱉頭(陰乾二枚),葛根(一斤)

上二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

取一升蛇床子,用布包好,加熱後熨燙患處,也能治療陰道內疼痛。

第二種方法:

使用鐵精粉塗抹並向上推入陰道。

第三種方法:

將乾燥的人屎磨成粉末,用酒沖服一小匙,每天三次。

第四種方法:

在肚臍下方的橫紋處,用艾灸灸十四壯。

第五種方法:

取蜀椒一升、吳茱萸一升、戎鹽約半個雞蛋大小,將三種藥材搗碎,用棉布包裹成半個雞蛋大小的藥包,塞入陰道,每天更換一次,大約二十天可以痊癒。

第六種方法:

取陰乾的鱉頭兩個,葛根一斤,將兩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酒沖服一小匙,每天三次。

2. 八瘕方一十二首

素女經論婦人八瘕積聚,無子,斷絕不主,令有子受胎養法。並曾傷落依月服藥法,及陰閉生息肉,陰癢生瘡,陰癢䘌瘡,帶下陰子臟不正,陰門挺出,陰腫堅隱疾方。

黃帝問於素女曰,吾聞天下婦人產乳有子而病者,未曾生子而病者,又產乳後而中絕不復產者,何也,諸病作生,而令婦人腹中有積聚,胸脅腰背攣而痛,久而生八瘕之聚。病深可畏,不在腸胃,療之或已復作,其狀寧可得聞之乎,對曰,婦人之病,皆由於月病生產所致,又從胞胎所起,其病不同,針灸食藥,不得其方也。

黃帝曰,安心其要易,聞之為寶,受之良久,詳思念其事曰。善哉,療將奈何,素女曰,誠為主說,婦人胞胎之數,皆在陰里,萬物皆從生淵深,血脈精氣所從行,腎為陰,陰主開閉。左為胞門,右為子戶,主定月水,生子之道,胞門生於子精,精神氣所出入,合於中黃門,玉門四邊,主持關元,禁閉子精。

臍下三寸,名曰關元,主藏魂魄,婦人之胞,三焦之府,常所從上,然婦人經脈俞絡合調,則月水如時來至,故能生子而無病,婦人營衛經絡斷絕不通,其人思惟,邪氣便得往來,入合於子臟,若生後惡露未已,合陰陽,即令婦人經脈攣急,令人少腹裡急支滿,胸脅腰背相引痛苦,四肢酸削,飲食不調,結牢惡血不除,月水不如時,或在前或在後,乍久不止,因生積聚如懷胎狀,邪氣盛甚,令人恍惚多夢,寒熱,四肢不欲時動,陰中生氣,腫肉生風,甚者小便不利,苦痛如淋狀,面目黃黑,歲月病即不復生子,黃帝曰,吾深所憂也,療之奈何,可得愈病,令人有子,願拜受非其人不敢妄傳。何以神良耳。

素女曰,今詳面圖。

一曰黃瘕,黃瘕者,婦人月水始下,若新傷墜,血氣未止,臥寢未定,五臟六腑虛羸,精神不定,因向大風便利陰陽開閉關節四遠,中於風濕,氣從下上,入於陰中,稽留不去,名為陰虛,則生黃瘕之聚,令人病苦四肢寒熱,身重淋露,臥不欲食,左脅下有氣結牢,不可得抑。

苦病腰背相引痛,月水不利,則善令人不產,少腹急,下引陰中如刺,不得小便,或時寒熱,下赤黃汁,病苦如此,令人無子,療當刺關元氣衝,行以毒藥,有法療治,瘕當下即愈矣。

又療黃瘕皂莢散導之方

皂莢(一兩炙去皮子),蜀椒(一兩汗),細辛(六分)

上三味搗散,以三角囊大如指長二寸貯之取納陰中。悶則出之,已則復納之,惡血畢出,乃洗以溫湯,三日勿近男子,忌生菜等。

二曰青瘕,青瘕者。婦人新生未滿十日起行,以湯浣洗太早,陰陽虛,玉門四邊皆解散,子戶未安定,骨肉皆痛,手臂不舉,飲食未復,內臟吸吸,又當風臥不自隱障,若居濕地及濕席,令人苦寒洒洒入腹中,心腹煩悶沉淖。惡血不除,結熱不得散,則生青瘕之聚在左右脅下,藏於背膂,上與肩甲腰下,攣急兩足,腹下有氣起,喜唾,不可多食,四肢不欲動搖。

白話文:

八瘕方一十二首

《素女經》論述婦女八種瘕積聚的病症,包括不孕、經期紊亂等,以及治療方法、妊娠養護,還有陰部疾病如陰閉、息肉、陰癢、帶下、陰道脫垂、陰腫等。

黃帝詢問素女,為何天下婦女會因生產、哺乳或未生育而生病?為何有些婦女產後停止哺乳?這些病症如何導致腹部積聚、胸脅腰背疼痛,久而形成八種瘕聚?這些病症深且可怕,不在腸胃,治療後可能復發,其症狀為何?素女回答,婦女疾病大多源於月經、生產或胎兒問題,病症不同,針灸、飲食、藥物治療方法也各異。

黃帝說,這些資訊非常重要,必須仔細思考治療方法。素女解釋,婦女的胞胎都藏於陰部,萬物皆源於此,血脈精氣在此運行,腎主陰,陰主開合。左側為胞門,右側為子戶,主掌月經,胞門由子精、精神氣出入,與中黃門、玉門、關元等穴位相連。

臍下三寸處名為關元,主藏魂魄,婦女的胞是三焦之府。經脈俞絡調和,則月經正常,能生育且無病。若婦人經絡不通,邪氣入侵子宮,產後惡露不淨,陰陽失調,則經脈攣急,導致少腹脹滿、胸脅腰背疼痛、四肢酸軟、飲食不調,惡血不除,月經不調,甚至出現像懷孕一樣的積聚,邪氣盛則令人恍惚多夢、寒熱、四肢乏力,陰部腫脹,嚴重者小便不利、疼痛如淋漓,面色發黃發黑,久病不愈,終致不孕。黃帝憂慮此病的治療方法,希望能治癒並使婦女懷孕。

素女接著詳細說明各種瘕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一、黃瘕:月經初潮,或新受外傷,血氣未止,臥床休息不足,五臟六腑虛弱,精神不寧,又遇風寒濕邪,導致氣血瘀滯於陰部,形成黃瘕,症狀有四肢寒熱、身體沉重、淋漓汗出、不想吃東西、左脅下有氣結,腰背疼痛,月經不調,不孕,少腹疼痛,小便不利,寒熱交替,排出黃色分泌物。治療方法:針刺關元、氣衝穴位,並服用毒性藥物。

黃瘕治療方:皂莢散 皂莢(一兩,炙去皮)、蜀椒(一兩)、細辛(六分) 研成細末,用布包好,如手指般粗細,長二寸,塞入陰道內,悶痛時取出,等稍許再塞入,直至惡血排出乾淨,然後用溫水清洗,三天內禁房事,忌食生冷食物。

二、青瘕:產後十天內過早清洗,陰陽虛弱,玉門鬆弛,子戶不穩,導致骨肉疼痛,手臂抬不起來,飲食不振,內臟虛弱,又因風寒濕邪入侵,產生青瘕,症狀有心腹煩悶、沉重、惡血不除、發熱,青瘕聚於左右脅下、背部、肩胛骨、腰部,兩腿攣急,腹部有氣,喜歡吐口水,不想吃東西,四肢乏力。

(文字過長,只翻譯了前兩種類型的瘕,其餘類型因篇幅限制,未能在此全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