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六 (4)
卷第二十六 (4)
1. 腸痔方一十五首
肘後療患腸痔,每大便常有血方。
以蒲黃水服方寸匕,日三瘥。(備急文仲崔氏千金古今錄皆同)
又方
礬石(熬),附子(炮各一兩)
上二味搗篩,蜜丸如梧子。服二丸,酒下,日三,稍增,百日永瘥不發。(備急文仲崔氏千金同)
又方
以鯉魚作鱠,姜齏食之,任性多少良。(崔氏用鱔魚)
又方
常食鯽魚羹,及蒸,隨意任之。(備急文仲同並出第三卷中)
文仲療腸痔方。
以槐木上耳搗末,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古今錄千金同)
又方
白薔薇根,枸杞根(各二分曝乾)
上二味搗篩為末,服方寸匕,日三,五六日當更小腫,是中病。(崔氏備急肘後同)
又方
生地黃(一斤切),酒(二斗)
上二味,以酒漬地黃三日,隨意飲多少,即瘥。(肘後備急同)
又方
取枳根皮末,飲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煮汁常飲。(肘後備急崔氏皆同)
備急療腸痔方。
以穀子燒末敷之,深者導之。(文仲崔氏同)
又方
以槐白皮一擔銼,水煮令濃,脫衣入中坐,當如欲大便狀,冷更易,不過三,蟲出。
又方
搗槐白皮作屑粉,以導之。(崔氏文仲千金必效同)
又方
以蘩蔞燒灰,礬石熬,和為粉粉之。(崔氏文仲範汪同出第六卷中)
刪繁療肺虛勞寒損,至腸中生痔,名曰腸痔,肛門邊有核痛,寒熱得之,好挺出,良久乃縮,而瘡生,豬懸蹄青龍五生膏方。
豬懸蹄甲(三枚炙),生梧桐白皮(四兩),生龍膽(五分),生桑白皮(五分),蛇蛻皮(五分),雄黃(五分),生青竹皮(六分),生柏皮(七分炙),露蜂房(炙),蜀椒(汗各三分),蝟皮附子(炮各四分),杏仁(二十枚去皮)
上十三味細切,綿裹,以苦酒二升浸一宿,於火上炙燥搗篩,以豬脂三升和,微火煎之如薄糖,敷並酒服如棗核。(出第七卷中)
崔氏療大便後出血,此腸痔之疾,宜服薤白湯方。
薤白(切七合),羊腎脂(一升)
上二味,緩火煎,令薤白黃,去滓頓盡,末瘥更服,即止,得膿血與糞相和即瘥。
又方
白礬(燒汁盡),附子(炮去皮),乾薑(各一兩)
上三味搗篩,蜜和,飲服二丸至三丸,日二服。(並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腸痔方一十五首
-
如果患有腸痔,每次大便時常常出血,可以服用蒲黃粉,每次約一小匙,一天三次,就會好轉。
-
將明礬(炒過)和炮製過的附子(各約37.5克)磨成粉,用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用酒送服,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量,持續服用一百天,就能痊癒且不再復發。
-
用鯉魚做成魚膾,搭配薑末食用,可以隨意食用,沒有限制。(崔氏則是使用鱔魚)
-
經常食用鯽魚羹或蒸鯽魚,可以隨意食用。
-
將槐木的嫩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小匙,一天三次。
-
將白薔薇根和枸杞根(各約7.5克,曬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小匙,一天三次,五六天後如果感覺腫脹稍微消退,就表示藥效發揮作用。
-
將生地黃(約600克,切塊)用酒(約4公升)浸泡三天,然後隨意飲用,喝多少都可以,就能痊癒。
-
將枳根皮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小匙,一天三次,也可以煮成汁當作日常飲品。
-
將穀子燒成灰,敷在患處,如果患處較深,可以將藥粉導入患處。
-
將槐樹的白皮切成塊,用水煮濃,脫掉衣服坐進去,姿勢如同要大便一樣,等水冷了再換新的,不超過三次,蟲就會被排出。
-
將槐樹的白皮搗成粉末,用來塞入患處。
-
將繁蔞燒成灰,明礬炒過,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敷在患處。
-
肺虛勞損、身體虛寒,以至於腸中生痔瘡,稱為腸痔,肛門邊會出現腫塊疼痛,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腫塊容易突出,過一會兒又會縮回去,接著會產生瘡。使用豬懸蹄青龍五生膏的配方。
配方包含:炙烤過的豬懸蹄甲(約3片)、生梧桐白皮(約150克)、生龍膽(約1.8克)、生桑白皮(約1.8克)、蛇蛻皮(約1.8克)、雄黃(約1.8克)、生青竹皮(約2.25克)、炙烤過的生柏皮(約2.6克)、炙烤過的露蜂房、蜀椒(炒過)和汗水(各約1.1克)、炮製過的蝟皮和附子(各約1.5克)、去皮的杏仁(約20枚)。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切碎,用棉布包好,用苦酒(約0.4公升)浸泡一晚,然後放在火上烤乾,磨成粉末,加入豬油(約0.6公升)調和,用小火煎煮成濃稠狀,像麥芽糖一樣,塗在患處,並像棗核一樣服用,配酒服下。
- 如果大便後出血,是腸痔引起的,適合服用薤白湯。
配方包含:切好的薤白(約175毫升)、羊腎脂(約0.2公升)。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小火煎煮,直到薤白變黃,去除雜質後一次喝完,如果沒痊癒再繼續服用,直到排出膿血和糞便混合物,就會痊癒。
- 將白礬(燒到汁液盡失)、炮製過的附子(去皮)、乾薑(各約37.5克)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每次服用二到三丸,一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