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 (10)

1. 附骨疽方八首

千金診附骨疽法,凡附骨疽者,無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胯髀,嬰兒亦著脊背,丈夫急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近便大啼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者,先覺肥洪洪然,經日便覺痹痛不隨,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著肢節解中有洪洪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死,體皆青黯,大人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為賊風風腫也。

又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意而有此疾,由其血氣盛肌嫩,漸為風冷折之。即腠理凝結故也。

又凡骨疽者久瘡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名為骨疽方。

以豬膽和楸葉搗封之。

又方

搗白楊葉下篩敷之。

又方

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取乾雞屎五升,以艾及荊葉和之,令可燃火,令煙出,納疽孔坑中,以衣擁坑口勿泄煙,半日許,當有蟲出。

又癰疽敗及骨疽方。

末龍骨,粉瘡四面厚二分。

又方

用自死蝦蟆一枚,頭髮一把,以豬膏一片半,納二物煎之,消盡下之,欲冷,納鹽一合攪和,以膏著瘡中,日一易,蟲出如發,蟲盡愈。

又骨疽百方療不瘥方。

可瘡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無不愈也。(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備急若骨疽積年,每一年一發,汁出不瘥方。

取膠熬搗末,粉勃瘡上,及破生鱧魚以㩉之,如食頃,刮視其小蟲出,更洗更敷,蟲出盡止。(備急文仲同)

又療疽瘡骨出方。

黃連,牡蠣(各二分熬)

上二味末,先以鹽湯洗以粉之。(文仲同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附骨疽的治療方法八種

《千金方》裡描述附骨疽的診斷方法,凡是罹患附骨疽的人,在沒有其他原因的情況下,骨頭附近就開始化膿。所以稱為附骨疽,它好發於大的關節部位。成年男子和剛生產完的婦女容易長在髖部和大腿處,嬰兒則容易長在背部。病情發展迅速的男子會先感到疼痛,而且無法動彈,按壓患處會感覺骨頭疼痛,經過一天後,會發現皮膚肌肉逐漸緊繃,腫脹像肥肉一樣。小孩子只要一靠近就會大哭,這表示肢體關節已經開始疼痛。病情發展較慢的成人,會先覺得患部腫脹,經過幾天後,會感到麻木疼痛,肢體不聽使喚。小孩子會四肢無法動彈,看起來也像是不聽使喚的樣子。如果肢體關節處有腫脹的情況,卻不知道是附骨疽,可能會導致全身腫脹,嚴重的話可能會潰爛而死,全身皮膚會呈現青黑色。有些大人也會分不清是附骨疽,以為是「賊風」引起的腫脹。

另外,人體發熱時,為了貪涼而吹風,風邪侵入骨頭關節中,風和熱互相搏鬥,就會形成附骨疽。患病時會出現嗜睡、身體沉重、昏昏沉沉、耳鳴等症狀。還有在秋天或夏天露天睡覺,受到寒氣侵襲,風邪和熱邪潛伏在體內結聚,也會引發這種疾病。病情發展快速的人,通常是熱邪較多,風邪較少;病情發展緩慢的人,通常是風邪較多,熱邪較少。小孩子還不懂得避風寒,為何會得這種病呢?這是因為他們的血氣旺盛,皮膚嬌嫩,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皮膚的紋理凝結所造成的。

另外,凡是患上骨疽的人,通常是老舊的瘡口一直無法痊癒,痊癒後又會復發,骨頭會從瘡口中跑出來,這就稱為骨疽。

治療骨疽的方法

  1. 用豬膽汁和楸樹葉搗爛後敷在患處。

  2. 將白楊樹葉搗爛後篩成粉末,敷在患處。

  3. 在地上挖一個坑,坑口小而坑內大,深約三尺。取五升乾燥的雞屎,與艾草和荊棘葉混合,使其可以燃燒。點燃後,讓煙從坑中冒出,然後將長有骨疽的部位放在坑口上方,用衣服蓋住坑口,不要讓煙跑掉。大約半天時間,應該會有蟲子爬出來。

治療癰疽潰爛及骨疽的方法

  1. 將龍骨磨成粉末,厚厚地敷在瘡口周圍二分寬的地方。

  2. 用一隻自然死亡的癩蛤蟆,加上一把頭髮,用豬油一塊半,將這三樣東西一起煎煮,直到豬油煮乾。然後,將煎煮後的殘渣放冷,加入一合鹽攪拌均勻,將藥膏敷在瘡口中,每天更換一次。會有像頭髮一樣的蟲子爬出來,直到蟲子都出來,病就會痊癒。

治療骨疽,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法治癒時的方法

在瘡口上用艾草灸,連續灸三天三夜,沒有治不好的。(出自第二十三卷)

如果骨疽多年不癒,每年都會復發,流出膿汁無法痊癒時的方法

取膠熬煮並搗成粉末,敷在潰爛的瘡口上,或者將生的鱧魚剖開敷在患處,大約過一頓飯的時間,刮開看看,如果有小蟲爬出來,就更換藥敷,直到蟲子都出來為止。(《備急方》和文仲的說法相同)

治療瘡口有骨頭跑出來的方法

用黃連和牡蠣(各取二分,炒過),將這兩味藥磨成粉末,先用鹽水清洗患處,然後敷上藥粉。(文仲的說法,出自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