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 (1)

1. 卷第二十四

2. 癰疽方一十四首

集驗癰疽論。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堅,亦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黃帝曰善。(出太素第十六卷中)

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一曰熛疽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殺人;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死;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療,疽者數十種要如此,千氏法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外消。若至小膿猶可療,大膿致禍矣。

一為腦屍,二為舌本,三為玄癰,四為喉節。

五為胡脈,六為五臟俞,七為五臟系。

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

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

十四為兩腨腸,十五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

凡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癰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害及矣。(範汪同)

候賊風證,但夜痛應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體亦不乍寒乍熱,但覺體瘮瘮然冷欲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此是賊風證也,宜即得針灸,服療風藥溫也。(方在療風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

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已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乾地黃,隨時也。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大黃,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療癰法,又有𣕌疾喜著四肢,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腳者,喜從躡蹀起至踝,赤如編繩,謂之𣕌病也。又其發於臂者,喜腋下起至掌也。

皆由四肢勞熱氣盛,為涼濕所折,風結筋中,成此疾也,不即療取消潰去膿,則筋攣縮也,其若但置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喜變作𣕌也。

又療之宜服漏蘆湯令下,外以⿸疒猴針針去血氣,針寫上結脈處,敷小豆薄則消也。皆可依療丹法消之,及潰成膿出,火針敷膏散如療癰法也。

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

又癰發腫高者,病源淺,腫下者病源深,大熱者易療,小熱者難療,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都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有膿,發腫都軟,血瘤也,非癰,發腫以漸知。長引日月,亦不大熱,時時牽痛,瘤也非癰。吳音曰:謂諸氣結亦有腫,久久不消成癰,療之宜散氣,氣已散。若初腫處有浮氣,年衰皆發癰,療之宜及年盛,並折散熱,可無此憂。

白話文:

癰疽方一十四首

黃帝問岐伯如何區分癰和疽。岐伯回答說:榮衛停滯在經脈中,血液瘀積不通,衛氣隨之也受阻,導致不通,壅塞無法運行,所以發熱。熱持續不退,熱盛則肌肉腐爛,形成膿液,但尚未侵犯到肌膚深處的骨髓,骨髓未受損,五臟也未受傷,所以稱之為癰。黃帝問什麼是疽?岐伯回答說:熱邪極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並連累五臟,血氣耗竭,在癰的部位,筋骨肌肉都已壞死,所以稱之為疽。

疽的表面皮膚粗糙堅硬,像牛頸上的皮;癰的表面皮膚則薄而潤澤,這是它們的症狀不同之處。黃帝說:「善」。

經書上說,五臟失調導致疽,六腑失和則生癰。一種是熛疽,急性的二三日內致死,緩性的十餘日致死;第二種是癰疽,急性的十餘日致死,緩性的則一月致死;第三種是緩疽,急性的則一年致死,緩性的則數年致死;第四種是水疽,多發於手足,即使數年也可治療。疽有多種,總之,千氏療法認為癰的病症如果發生在身體部位較不重要的位置,則不會致死;如果發生在危險的部位,就應該立即使它外消。如果只有少量膿液,則仍可治療,但膿液過多則禍患嚴重。

以下十五處不可受傷,更何況是長癰呢?

  1. 舌根
  2. 玄癰(位置不明確)
  3. 喉嚨
  4. 頸部血管
  5. 五臟俞穴(五臟的反應區)
  6. 五臟系穴(五臟相關的穴位)
  7. 兩乳
  8. 心窩
  9. 兩手魚際
  10. 腸曲之間
  11. 肛門附近
  12. 九竅(九個開口)
  13. 兩腨腸(位置不明確)
  14. 神主之舍(或主客之舍,位置不明確)

如果癰在此處發作,遇到良醫,能使其膿液不多的話,尚可救治;但膿液過多,則危害極大。

判斷賊風證的症狀是:只有夜間疼痛,疼痛沿著骨骼傳導,不可按壓,不能翻身,疼痛部位不發熱,全身也沒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只是感到渾身發冷,想要取暖,用熱敷疼痛部位則稍有緩解,時而有汗,這就是賊風證,應立即針灸,服用治療風邪的溫性藥物。

治療初期附骨疽,應服用漏蘆湯使其下瀉,再敷以小豆粉,則可消腫。

如果腹瀉而腫脹處未消退,應去除大黃,使用生地黃和乾地黃,需視病情而定。熱退但餘邪未盡時,可服用五香連翹湯,去除大黃;如果餘熱未消,可敷以升麻膏。如果錯過治療時機,沒有消腫而形成膿液,就應使用火針和膏藥散,如同治療癰的方法。

有一種名叫𣕌疾的病症,喜歡發生在四肢,症狀是皮膚發紅,出現一條條像繩索一樣的紅線,伴有劇烈疼痛、高熱。如果發生在腳上,則從腳趾蔓延到踝部,紅線如編繩狀,稱為𣕌病;如果發生在手臂,則從腋下蔓延到手掌。

此病皆由四肢勞累、熱邪盛,遇寒濕而受阻,風邪結聚於筋脈之中而形成。如果不立即治療,使其消腫潰爛排出膿液,則筋脈會攣縮;如果既不消腫也不潰爛,熱邪消退但氣機不散,則容易轉化為𣕌疾。

治療此病,應服用漏蘆湯使其下瀉,外部用火針放血,針刺結節處,敷以小豆粉,即可消腫。也可以根據治療丹毒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潰爛排出膿液,就用火針和膏藥散,如同治療癰的方法。

也可以用甘蕉根外敷,使其痊癒。

癰腫高者,病邪淺;腫脹下陷者,病邪深;高熱者易治,低熱者難治;初期劇痛者傷及肌肉,後期劇痛者傷及骨骼;腫塊堅硬者無膿,半堅半軟者有膿;腫脹柔軟者是血瘤,非癰;腫脹逐漸形成,時間長久,也不高熱,時時牽引疼痛者是瘤,非癰。吳地醫家說:氣機鬱結也會形成腫塊,久久不消則形成癰,治療應以散氣為主,氣機已散則可痊癒。如果腫脹處有浮腫,老年人容易發生癰,治療應趁年輕時,並消除熱邪,則可避免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