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三 (16)
卷第二十三 (16)
1. 諸瘻方一十五首
劉涓子瘻腫病方。
斑蝥(四十枚去足翅熬),桂心(四分),芫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
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
又療瘻方。
斑蝥(四十枚去足翅熬),地膽(三十枚去首足翅熬),蜥蜴(三枚炙)
上三味搗之千杵,蜜和如大豆,服二丸。
又療瘻眾方不瘥效驗方。
牡蒙(數兩)
上一味搗之,湯和適寒溫,取一升許,敷瘡上,冷易,經宿佳。
又療瘻生肉膏方。
桑薪灰三升,水四升淋之,復重淋之,取三升石灰熬令黃,納灰汁中,以兩重帛裹絞去滓,更魚目煎取二升,勿用急火煎,隨瘻孔深淺,初時作服散而瘥,孔若深四寸,新藥與孔里薤白使濡,安藥薤白,入藥孔里。若深四寸,隨瘻根而灸兩處,每處與四十壯,唯勿灸瘻孔,隨深淺去膿,散與膏安著瘡孔里十五過,少遷延日月,取瘥,肉滿膿亦斷,神良無比。(出第六卷中)
肘後論此本在諸方瘡條中,病類既多,今狀出為別一篇。凡瘻病有鼠蛇蜂蛙蚓類似而小異,皆從飲食中得其精氣,入人肌體,變化成形,瘡既穿潰,浸諸經脈,則亦殺人,而鼠蟻最多,以其間近人故也。
通治諸瘻方。
以八月中多取斑蝥蟲,即納苦酒中半日許,出曝乾,使十取六七枚,著銅器中,微火上遙熬令熟,搗作屑,巴豆一粒去皮熬之,又拔取黃犬背上毛二七枚,亦熬作屑,好朱以錢五分匕都合和,以苦酒頓服之,蟲當盡出。若一服未效,先時可預作三兩劑,後日服,遠不過三兩劑。(通按朱一作末)
又方
虎薊根,杜蘅,枳根,酸棗根(各一把),斑蝥(一枚一方云三分去頭足翅熬),貓薊根(各一把)
上六味搗蜜丸,日一服,如棗一枚,以小丸著瘡中。
又方
若先著下部邊,或上出耳後頸項諸處者,苦參切五升,以苦酒一斗,漬三四日,宜服一升,亦加之,但多作以知為度,不過三四度,必瘥。
又療瘻方。
槲木皮長一尺,闊六寸,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白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以銅器接吐出看視之。
又方
新生兒屎一百日以來,皆收置蜜器中,五十六十日,取塗瘡孔中。
又方
鯉魚腸切作五段,火上脫之,洗瘡拭乾,以腸封之,冷即易,自暮至旦,干止覺癢,開看蟲出瘥。
崔氏療瘻方。
槲白皮(切取五升)
上一味,以水八升,煮令泣泣,絞去滓,重煎,令成膏,日服半棗,漸加至一棗許,亦著瘡上,無忌。患瘡唯宜煮飯,苜蓿鹽醬,又不得多食之。(出第五卷中)
備急療瘻生肉膏方。
楝白皮(二兩),鼠肉(二兩),薤白(三兩),當歸(四兩),生地黃(五兩)
上五味,以臘月豬膏三升,煎薤白黃色,膏成,敷瘡孔上,令生肉。(肘後文仲同)
白話文:
諸瘻方一十五首
劉涓子治療瘻腫的藥方:
用斑蝥(去除腳和翅膀後,用火熬製,共四十枚)、桂心(四分)、芫青(去除腳和翅膀後,用火熬製,共十枚)、葛上亭長(用火熬製,共三十枚)。將以上四味藥搗碎過篩,用酒送服半錢匕(古代量具,約為小勺的一半),每天一次。服用期間忌食生蔥。
另一個治療瘻的藥方:
用斑蝥(去除腳和翅膀後,用火熬製,共四十枚)、地膽(去除頭、腳和翅膀後,用火熬製,共三十枚)、蜥蜴(用火烤製,共三枚)。將以上三味藥搗碎一千次,用蜂蜜調和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
又一個治療瘻,用於多種方法無效的特效藥方:
用牡蒙(數兩)。將其搗碎,用熱水調和至合適的溫度,取一升左右敷在瘡口上,冷了就換。敷一個晚上就會有好轉。
另一個治療瘻,促使生肉的藥膏配方:
取桑樹柴燒成的灰三升,用水四升淋灑,重複淋灑一次,取三升石灰,熬製到黃色,放入灰水(淋過灰的水)中,用兩層布包裹後絞去殘渣,再用小火慢熬至濃稠,取二升。熬製時切勿用大火。根據瘻孔的深淺,初期可以將藥製成散劑服用,之後,瘻孔如果很深(約四寸),可以用新藥和濕潤的薤白一同放入瘻孔,再將藥與薤白一同塞入。如果瘻孔很深,要根據瘻根的走向灸兩個地方,每個地方灸四十壯(古代灸法,壯為計數單位),但不要灸瘻孔。隨著深度的變化,要將膿液排除,並將散劑或藥膏塗抹在瘡孔中十五次以上,時間久一些,就能痊癒,長出新肉,膿液也會停止,效果非常神奇。(出自第六卷中)
《肘後方》的論述:
原本這些內容記載在各種治療瘡瘍的條目中,因為病症種類繁多,現在將其單獨列為一篇。瘻病的形狀有像老鼠、蛇、蜜蜂、青蛙、蚯蚓等,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是從飲食中吸收了精氣,進入人體後變化而成。瘡口一旦潰破,侵入經脈,也會導致死亡。其中以像老鼠和螞蟻的瘻病最多,因為它們離人較近。
通用治療各種瘻病的藥方:
在農曆八月大量採集斑蝥蟲,放入苦酒中浸泡半日左右,取出曬乾。取其中六七枚,放在銅器中,用微火慢慢烘烤至熟,搗成粉末。再取一粒巴豆,去皮後烘烤,再取黃犬背上的毛,共十四枚,也烘烤成粉末。將以上三種粉末與五分錢匕(古代量具)的好朱砂混合,用苦酒一次性服下。藥物生效後,蟲子應當會全部排出。如果一次服用效果不佳,可以事先準備三兩劑,之後再服用,最多不超過三兩劑。(注:朱砂,也有一種說法是朱砂末)
另一個藥方:
用虎薊根、杜蘅、枳根、酸棗根(各一把),斑蝥(一枚,或一方說三分,需去頭、腳和翅膀後熬製),貓薊根(各一把)。將以上六味藥搗碎,用蜂蜜做成藥丸,每天服用一次,大小如棗,也可以將小丸放入瘡口中。
又一個藥方:
如果瘻瘡最初長在下身邊緣,或是向上長在耳後、脖子等處,可以用苦參切碎五升,用苦酒一斗浸泡三四日,每次服用一升,也可以多做一些,根據情況服用,一般三四次就可以痊癒。
另一個治療瘻的藥方:
取槲木皮,長一尺,寬六寸,去掉黑色的外皮,切成細條,用水一斗煮成五升,去渣,加入白糖十塊,煎至一升,分三次服用,用銅器接住吐出的東西觀察。
另一個藥方:
收集一百天內新生兒的糞便,放入蜜器中,放置五六十天後,取出塗抹在瘡口中。
另一個藥方:
將鯉魚腸切成五段,在火上烤乾,清洗瘡口並擦乾,然後用腸子覆蓋,冷了就換,從晚上到早上,如果感覺發癢,打開查看,蟲子就會出來,病也就好了。
崔氏治療瘻的藥方:
取槲樹白皮(切取五升),用水八升,煮至水將盡,絞去渣滓,重新煎熬,製成藥膏,每日服用半個棗子大小,逐漸增加到一個棗子大小,也可以塗抹在瘡口上,沒有禁忌。患瘡期間只宜吃米飯、苜蓿、鹽醬,也不宜多吃。(出自第五卷中)
緊急情況下治療瘻瘡,使之生肉的藥膏配方:
用楝樹白皮(二兩)、鼠肉(二兩)、薤白(三兩)、當歸(四兩)、生地黃(五兩),用臘月豬油三升,煎炸薤白至黃色,藥膏製成後,敷在瘡口上,使之長出新肉。(與《肘後方》和《文仲方》的記載相同)
**葛氏說:**將藥物含在口中可以治療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