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12)

1. 灸瘰癧法六首

千金灸瘰癧法。

兩腋中患癧處宛宛中百壯上。

又法

搗生章陸根捻作餅子,置漏上,以艾炷灸餅子上,干熟易之,灸三四炷。

又法

灸五里大迎各三十壯。

又法

葶藶(三合),豉(一升)

上二味合搗令極熟,作餅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壯,一日易三餅九炷,隔三日一灸。(翼同古今錄驗兼主瘻不可灸頭瘡葶藶氣入腦殺人劉涓子同)

又法

一切瘰癧在項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以作瘻瘡及癰節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作孔,大艾炷稱蒜大小貼癧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炷一易,蒜日三易,日日灸之,取消止。(翼同)

又方

七月七日,日未出時,取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搗作炷,灸癧子一百壯。(並出第二十四卷中)

白話文:

灸治瘰癧的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方法:**在兩邊腋下的瘰癧部位,選取凹陷處,施灸一百壯以上。

**第二種方法:**將新鮮的商陸根搗爛做成餅狀,放在瘰癧上,再把艾絨搓成艾炷放在藥餅上燒灼,等到藥餅乾燥燒熟後就換新的,灸三到四炷。

**第三種方法:**灸五里穴和大迎穴,每個穴位各灸三十壯。

**第四種方法:**將葶藶子(三合)和豆豉(一升)一起搗爛,要搗得很熟,做成約一個大錢幣大小、厚約兩分的藥餅,取一片貼在瘰癧的瘡口上。再用小指大小的艾炷,放在藥餅上燒灼,灸三壯。一天換三次藥餅,總共灸九炷,隔三天再灸一次。 (此方法與《古今錄驗》的記載相同,也能治療瘻管,但是頭部的瘡不能用灸,因為葶藶的氣味進入大腦會致命,劉涓子也這樣認為。)

**第五種方法:**無論瘰癧長在頸部哪裡,只要摸到有肉結塊,或形成瘻瘡、癰腫的,就用獨頭蒜切開兩頭,留著中間的心做一個孔,用大小與蒜頭相當的艾炷貼在瘰癧上灸。不要讓蒜頭燙破皮膚,只要感覺到熱度就好,燒七炷換一次,蒜頭一天換三次,每天都灸,直到病好為止。(與前面記載相同)

**第六種方法:**在七月七日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取麻花,在五月五日取艾草,兩者等分混合搗爛搓成艾炷,灸瘰癧一百壯。(以上方法都出自《第二十四卷》)

2. 九瘻方三十一首

廣濟療瘻有九種,不過此方。

芫青(四足),海藻(八分洗一),昆布(八分洗),雄黃(研八分),貍骨(炙三分),牡蠣(四分熬),地膽(二十枚熬),青木香(三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二服,病從小便出如爛筋。忌生冷、黏食、豬、魚肉、陳臭物。(出第五卷中)

劉涓子療鼠瘻方。

死蜣螂(燒作灰)

上一味,苦酒和塗之,數過即愈,先以鹽湯洗。(古今錄驗千金同)

又方

五月五日,樓桃搗末,先鹽湯洗拭之令乾,以末敷瘡上。(樓桃未詳)

又方

烏頭(炮),附子(炮各二兩)

上二味㕮咀,著五升淳苦酒中漬之,待乾,復納苦酒中燥復內以苦酒盡,曝令乾,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等。

又張子仁療鼠瘻要方。

柞木皮(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熟去皮,煎令汁得二升,稍稍服盡,當有宿肉出,即愈。(備急文仲古今錄同並出第六卷中)

肘後療苦鼻內肉,外查瘤,膿並出者,是蜂瘻方。

取蜂房火炙焦末,酒服方寸匕,日一。

深師療鼠瘻方。

鰻鱺魚(四兩),野豬皮,瞿麥(一兩),巴豆(十五枚),斑蝥(二十枚去頭足羽熬),五月五日蟾蜍(一枚炙),臘月豬脂(五分)

上七味,搗野豬皮下篩,合諸藥更搗下篩,納鰻鱺魚,以膏和搗千杵,平旦未食服如梧桐子二枚,覺者寒熱,不覺暮復投,明日旦起,更服三丸,稍稍增之。慎勿食熱食,煩悶殺人,蟲當從小便出,以堪盛之尿便視乃有百數耳,不可以見,亦大便出,此方驗。忌豬肉蘆筍等。

又方

馬齒礬石(燒),真珠粉

上二味搗下篩為散,厚塗瘡上,不過三愈。

又方

松脂,硫黃,狼毒(各二兩),豬腦(一具),白蘞(二兩)

上五味,熬豬腦取汁,狼毒白蘞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腦汁中煎,令得五合,細末硫黃松脂下篩,納中攪令相得,綿裹內瘡中,七日知,一七日病除,神良。

集驗凡有九種瘻

一曰狼瘻,始發於頸,頭腫有根,起於缺盆,上轉連耳本種大,此得之。因憂恚氣上不得下,其根在肺,空青主之,商陸為佐。

二曰鼠瘻,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瘻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由食大鼠餘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知母為佐。

三曰螻蛄瘻,始發於頸項,狀如螻蛄,腫潰連生瘡,其汁赤黃,得之食瓜,螻蛄餘毒及果實不去核,其根在大腸,荏子主之,桔梗為佐。

四曰蜂瘻,始發於頸,瘰癧三四處,俱腫起,相連潰潰移。此得之多飲流水,水有蜂餘毒不去,其根在脾,雄黃主之,黃芩為佐。

五曰蚍蜉瘻,始發於頸。初得之如傷寒,此得之,因飲食中有蚍蜉毒不去,其根在腎,礜石主之。防風為佐。

六曰蠐螬瘻,始發於頸,上下無頭尾,如棗核塊塊,多在皮中,使人寒熱心痛滿,此因喜怒哭泣得之,其根在心,礬石主之,白朮為佐。

白話文:

九瘻方三十一首

古方記載治療九種瘻疾的方法,皆收錄於此。

第一方:治療瘻疾的藥方,包含芫青、海藻、昆布、雄黃、貍骨、牡蠣、地膽、青木香等八味藥材。將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約三克),每日服用兩次,以酒送服。療效是膿水會從尿液排出,如同爛掉的筋腱。忌食生冷、黏膩的食物,以及豬肉、魚肉和腐敗變質的食物。

第二方(劉涓子療鼠瘻方):使用燒成灰的死蜣螂,以苦酒調和後塗抹患處,重複數次即可痊癒。治療前先用鹽水清洗患處。

第三方:在五月五日採摘樓桃,搗碎成末,先用鹽水清洗患處並擦乾,再將藥末敷於患處。(樓桃的具體植物名稱不明)

第四方:將炮製過的烏頭和附子各二兩,切碎後浸泡在五升的純苦酒中,待藥材乾燥後,再重複浸泡乾燥的步驟,直到苦酒用盡,然後曬乾、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每日三次,以酒送服。忌食豬肉和冷水。

第五方(張子仁療鼠瘻要方):取柞木皮五升,加水一斗煮熟,去除木皮,煎煮藥汁至二升,分次服用完畢,宿肉就會排出,從而痊癒。

第六方(肘後療蜂瘻方):將蜂房用火炙烤至焦黑,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每日一次,以酒送服。此方用於治療苦鼻內長肉、外生瘤,並伴有膿液流出的蜂瘻。

第七方(深師療鼠瘻方):將鰻鱺魚、野豬皮、瞿麥、巴豆、斑蝥、五月五日採集的蟾蜍以及臘月豬油等七味藥材混合搗碎過篩,再加入鰻鱺魚,用豬油調和,反覆搗杵千次。清晨空腹服用,每次服用兩粒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後如有寒熱症狀,則待症狀消退後再次服用。隔日清晨再服用三丸,然後逐步增加藥量。服用期間忌食熱食,以免煩悶致死。蟲體會從尿液或糞便排出,數量可達百餘隻,但肉眼難以看見。忌食豬肉和蘆筍。

第八方:將燒過的馬齒莧石和真珠粉搗碎過篩,製成藥粉,厚厚地塗抹在患處,一般三次即可痊癒。

第九方:將松脂、硫黃、狼毒各二兩,以及豬腦一具、白蘞二兩,混合熬製。先熬製豬腦取汁,再將狼毒和白蘞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加入豬腦汁繼續煎煮至五合(約一百毫升)。將研磨成細末的硫黃和松脂混合加入,攪拌均勻。用棉布包裹後敷於患處,七天後見效,十七天即可痊癒。

九種瘻疾的辨證:

  1. 狼瘻:始於頸部,頭部腫脹,有明顯根部,起於鎖骨上窩,向上蔓延至耳後,腫塊較大。病因是憂鬱憤怒之氣上升,無法下降,其病根在肺。治療主藥為空青,輔藥為商陸。

  2. 鼠瘻:始於頸部,無明顯頭尾,如同老鼠的瘻核,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使人寒熱交替,並伴有脫肉症狀。病因是食用老鼠後,其毒素未清除,其病根在胃。治療主藥為貍骨,輔藥為知母。

  3. 螻蛄瘻:始於頸項,形狀如螻蛄,腫脹潰爛,並連續長出新的瘡瘍,膿液呈赤黃色。病因是食用瓜果,而螻蛄的毒素和瓜果的果核殘留體內,其病根在大腸。治療主藥為荏子,輔藥為桔梗。

  4. 蜂瘻:始於頸部,出現數個瘰癧,腫脹並相互連通,潰爛流膿。病因是飲用含有蜂毒的水,其病根在脾。治療主藥為雄黃,輔藥為黃芩。

  5. 蚍蜉瘻:始於頸部,初期症狀類似傷寒。病因是飲食中含有蚍蜉的毒素,其病根在腎。治療主藥為礜石,輔藥為防風。

  6. 蠐螬瘻:始於頸部,上下無明顯頭尾,如棗核大小的腫塊,多位於皮膚內,使人寒熱交替,心痛且胸悶。病因是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其病根在心。治療主藥為礬石,輔藥為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