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人參

言皮膚毫毛之末,溫緩之氣也。此猶可言也。然論說之言也,於疾醫何益之有?又曰:養精以穀肉果菜,是古之道也,未聞以草根木皮,而養人之元氣,蓋其說出於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長壽,故立無氣以為極也。秦漢以降,道家降盛,而陰陽五行元氣之說,蔓延不可芟,醫道湮晦,職此之由,豈可不歡哉!夫醫術人事也,元氣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養精以穀肉果菜,而人參養元氣,未嘗有言之。

由此觀之,其言養元氣者,後世之說也,不可從矣。

東垣李氏曰:張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也。古人之治血脫者,益氣也。血不自生,須生陽氣。蓋陽氣生,則陰長而血乃旺也。今歷考《傷寒論》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李氏其據此言乎?然而加人參僅僅一兩也。

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此為茯苓四逆湯,而不舉血證,則人參之非為亡血也,可以見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產後亡血,方中無有人參,則益足證也,李氏之說妄哉!自後苟有血脫者,則不審其證,概用人參,亦益妄哉!或問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屬,無有人參,豈亦有說乎?曰:有之。何子讀書之粗也?大黃黃連瀉心湯曰:心下痞,按之濡。

其於人參,則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見其異矣。

品考

人參,出上黨者,古為上品,朝鮮次之。今也,上黨不出,而朝鮮亦少也。其有自朝鮮來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試諸仲景所謂心下痞硬,而無效也,不可用矣。源順和名抄云人參,此言久末乃伊。蓋本邦之俗,謂熊膽為久末乃伊,而亦號人參,則以其味名也。由是觀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

今試取朝鮮之苗,而樹藝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然則其苦也者,是人參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試也,乃今余取產於本邦諸國者用之,大有效於心下痞硬。其產於本邦諸國者,五葉三枒,其於形狀也,亦與所產於朝鮮同矣。產於本邦諸國者,於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氣而銼用,謹勿殺苦也。

白話文:

關於人參的功效,有人說它能溫和地作用於皮膚毛髮的末梢,這可以算是一種說法。但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對治療疾病有什麼幫助呢?又有人說,用五穀雜糧、肉類、水果蔬菜來滋養精氣,這是古老的養生之道,從來沒聽說過用草根樹皮來滋養人的元氣。這種說法大概出自道家,道家喜歡談論延年益壽,所以提出用無形的元氣作為養生的最高境界。秦漢以後,道家興盛,陰陽五行元氣的學說傳播開來,醫學的道理反而被埋沒了,這都是因為道家學說的影響,實在令人嘆息!醫術是人事,元氣是天道,所以張仲景的醫書裡不談元氣。用五穀雜糧、肉類、水果蔬菜來滋養精氣,而人參滋養元氣,這樣的說法從來沒聽說過。

由此看來,所謂用人參滋養元氣的說法,是後世的人才提出的,不可信啊。

東垣李杲說,張仲景認為,病人汗出後,身體發熱、失血、脈搏沉而遲緩的,或是腹瀉、身體發涼、脈搏微弱、血虛的,都要加用人參。古人治療失血,是要補益氣血。血不能自己產生,必須要先產生陽氣。陽氣充足了,陰氣就會增長,血自然就旺盛了。現在考察《傷寒論》中提到:「腹瀉停止卻出現失血」,可以使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李杲大概是根據這個說法吧?然而,加人參也只是一兩而已。

四逆加人參湯,又加茯苓,就成了茯苓四逆湯,但這個方子不是針對失血症狀,由此可知人參並非是為了治療失血而用的。而且張仲景治療吐血、流鼻血、產後失血,方劑中都沒有使用人參,這更加證明了李杲的說法是錯誤的!從此以後,如果有人出現失血,不仔細辨別症狀,就隨意使用人參,更是荒謬!或許有人會問,你說張仲景用人參治療心下痞硬,但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方子,就沒有用到人參,難道有什麼說法嗎?我回答說,當然有。你讀書太粗心了,《大黃黃連瀉心湯》說的是「心下痞,按之濡軟」。

而提到人參的方劑都說「心下痞硬」。一硬一軟,就可以看出它們的差異了。

關於人參的品質,上黨產的人參,古代被視為上品,朝鮮產的次之。現在上黨不產人參,朝鮮產的也很少了。那些從朝鮮來的,味道甘甜,並非人參的真性。所以用這些人參去治療張仲景所說的心下痞硬,沒有效果,不可以使用。日本的《源順和名抄》裡說人參是「久末乃伊」。這大概是日本的習俗,把熊膽叫做「久末乃伊」,也把它叫做人參,是因為它們的味道相似。由此看來,日本古代所使用的人參,味道是苦的。

現在試著把朝鮮的人參苗,種植在日本,味道也是苦的。那麼人參的苦味,才是它真正的味道。桐君和雷公都嘗試過這種味道,現在我取用日本各地產的人參,用來治療心下痞硬,效果很好。日本產的人參,有五片葉子、三個分枝,外形和朝鮮產的相似。在日本各地中,和州金峰產的品質最好。去除泥土味後切碎使用,要注意不要去除它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