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柴胡

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

考證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又云:腹中痛。又云:脅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湯證曰:胸脅滿。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柴胡薑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又云: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鬱郁微煩。又曰:往來寒熱。又曰:心下滿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

以上一方,柴胡四兩而八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柴胡主治胸脅苦滿也。其他治往來寒熱、或腹中痛、或嘔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為則按:《傷寒論》中,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脅苦滿而有前證,則柴胡主焉。此可以見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考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證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蔞也。今試諸世所謂瘧疾,胸脅苦滿而渴者,甚有效焉。其無有胸脅苦滿證,則終不知也。然則胸脅苦滿證,其脫也明矣。

辨誤

《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於是質之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考

柴胡,處處出焉。本草以產於銀州銀縣者為上品也。本邦藥鋪所鬻者有二品。曰鎌倉柴胡,曰河原柴胡也。蓋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種也,不可用焉。鎌倉柴胡者尤佳,去須及頭,以粗布指拂拭之,銼而用焉。雷斆、陳子承,稱柴胡香氣甚矣。而本邦之產,比諸產漢土者,形狀則同,氣味則薄,因稽諸說。

嫩則香美也,老則不也。張元素曰:氣味俱清,故今用鎌倉柴胡也。

白話文:

【柴胡】

主要治療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感。此外,對於冷熱交替、腹部疼痛、脇下部位堅硬等症狀也有療效。

查證如下:

小柴胡湯的適用症狀包括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以及冷熱交替的現象。另提及腹部疼痛,以及脇下部位堅硬的狀況。

柴胡加芒硝湯的適用症狀是胸脅部位的滿脹。

柴胡薑桂湯的適用症狀是胸脟部位的滿脹和輕微結塊,以及冷熱交替的現象。

大柴胡湯的適用症狀包含心下急迫、鬱鬱微煩,冷熱交替,以及心下滿痛。

以上五種配方中,柴胡的使用量皆為八兩。

柴胡桂枝湯的適用症狀是心下支撐感。

在這一種配方中,柴胡的使用量為四兩,但也有八兩的用法。

綜觀上述各種配方,柴胡主要治療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其他的如冷熱交替、腹部疼痛、嘔吐、小便不順等,是某個特定配方的主要療效,而不是單一藥材的功效。根據《傷寒論》,有冷熱交替、腹部疼痛、嘔吐、小便不順等症狀,但未使用柴胡的情況有很多。只有當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且伴有前述症狀時,才會使用柴胡,由此可看出柴胡的主要療效。

相互參照如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適用症狀未詳細說明。因為口渴,所以用栝蔞代替半夏。現在試驗於俗稱的瘧疾,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且口渴的患者,效果顯著。如果沒有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就不會知道其效果。然而,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的症狀,其重要性是很明顯的。

辨識錯誤如下:

在《本草綱目》中,常將冷熱交替視為柴胡的主要療效。俗稱的瘧疾,其冷熱交替的現象非常嚴重,有的用柴胡治療有效,有的則無效。根據張仲景的書籍,使用柴胡的情況下,都伴有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現在用於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且冷熱交替的患者,其反應就像聲音產生迴音一樣。不只是瘧疾,所有的疾病都是如此。若沒有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使用柴胡就沒有療效。因此,柴胡的主要療效不在於冷熱交替,而在於胸脅部位的悶脹不適。

品質評估如下:

柴胡在各處都能產出。本草記載,產自銀州銀縣的柴胡品質最好。在本地的藥店,有兩種柴胡出售。一種是鎌倉柴胡,另一種是河原柴胡。河原柴胡並不是真正的柴胡,不能使用。鎌倉柴胡品質更佳,去掉根部和頂端,用粗布擦拭,然後切碎使用。雷斆和陳子承都稱讚柴胡的香味。但是,本國產的柴胡,與產自漢地的相比,形狀相同,但味道較淡,這是經過查閱資料得出的結論。

柴胡嫩的時候香味濃鬱,老了之後味道就會變淡。張元素曾說:柴胡的味道清新,因此現在使用的是鎌倉柴胡。

2. 貝母

主治胸膈鬱結、痰飲也。

考證

桔梗白散證曰: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以上一方,貝母三分。

仲景氏用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鬱結痰飲,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其歸一也已。其功於桔梗,大同而小異也。

品考

貝母,用自漢土來者也,銼用焉。今本邦間亦出焉,不異於漢土產也。

白話文:

【貝母】

主要治療胸腔和橫膈膜之間的氣結和痰飲問題。

根據古籍記載,

在桔梗白散的病症描述中提到:偶爾會排出混濁且帶有腥臭味的口水,長時間下來會吐出膿液。

在這個處方裡,貝母佔了三份。

張仲景使用貝母的例子,僅從這一處就可看出。查閱《本草綱目》,可發現古人使用貝母主要是用來治療氣結和痰飲,同時也有助於緩解咳嗽和促進乳汁分泌。這與張仲景用來治療腥臭口水和吐膿的情況是相吻合的。它的療效與桔梗相似,但又有些許不同。

品質評估

貝母,通常使用來自中國大陸的產品,需切片後使用。現在本地也有生產,品質與大陸產的一樣好。

3. 細辛

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

考證

小青湯證曰: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以上二方,細辛皆三兩。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以上三方,細辛皆二兩。

上歷觀此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脅痛者,心下堅大者,胸脅心下宿飲停水而所致也,用細辛則水飲去,而其證已。可以見其所主治也。

互考

麻黃附子細辛湯條,特云少陰病反發熱,而不舉餘證。為則按:六經也者,是後人之攙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蜷臥、小便清利也。蜷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之,惡寒之為水氣也明矣。

其喘而惡寒,有痰飲之變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條下,故不復贅焉。

辨誤

今之為醫者,其用藥也,瞑眩則慄,遽轉其方,何無特操之甚也。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讀書到於此,未嘗不廢書抵掌而歡。聖哲之言,信而有徵也。仲景之為方也,亦有徵矣!請舉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條曰: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也。

而仍用細辛乾薑,此非審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為?嗚呼!仲景哉!朮附湯條曰: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謂也。夫欲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藥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後就其方法,審其藥功而已。為則從事於此,審試諸藥,本草所謂大毒者,其不徹疾也,不瞑眩。

所謂無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見藥弗瞑眩,而疾之為瘳者也。嗚呼!聖哲之言,信而有徵哉!學者思諸。

品考

細辛,本邦稱云:真細辛者,即是也,洗去塵土,銼而用之,藥鋪間以杜衡充細辛也。不可不辨矣。

白話文:

[細辛]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細辛在中醫治療中的應用,特別是針對由舊有的飲食積滯或水分停留所引發的疾病。例如,它可用於治療心臟下方積水導致的咳嗽、脹滿感、反胃、或是肋骨疼痛。

在考證部分,舉例說明瞭兩個方劑—小青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都使用了三兩的細辛來治療心下積水、乾嘔、發熱咳嗽及胸脹咳嗽等症狀。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功效未詳細說明,但討論中指出該方與其他方劑的聯繫。大黃附子湯適用於側腹劇痛的情況,而桂姜草棗黃辛附湯則針對心下硬塊如盤、邊緣如旋杯的症狀,這兩方均使用了二兩的細辛。

從上述各個方劑看來,細辛對於治療咳嗽、反胃、胸脹、肋痛以及心下硬塊等因飲食積滯或水分停留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使用細辛可有效去除體內的水分,使相關症狀得以緩解。

在互考部分,提到麻黃附子細辛湯對少陰病反發熱的治療,強調「少陰病」一詞是後人添加,並非張仲景原始概念。少陰病特徵包括蜷縮躺臥、小便清利等,蜷縮躺臥表明極度畏寒,而畏寒是水病的表現。張仲景常用附子治療畏寒,並認為白朮和附子可幫助皮膚排除水分。由此可見,畏寒與水氣有關。

對於喘息畏寒且伴有痰飲變化的情況,該方劑特別適用。至於桂姜草棗黃辛附湯的具體療效,已在白朮條目中解釋,因此不再重複。

在辨誤部分,作者批評當代醫生在開藥時過於急躁,一旦病人出現瞑眩反應(即藥物產生的短暫不適)便立即更改處方。然而,古籍記載:「如果藥物不能引起瞑眩反應,疾病便無法痊癒。」作者每次讀到這段話,總是感到振奮,因為聖賢的言論確實可信。張仲景的方劑也有類似效果,例如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條目指出,服用該湯後,咳嗽和脹滿感會消失,但若再次感到口渴或沖氣,可能是因為細辛和乾薑的作用。

即便知道這些藥物可能帶來瞑眩反應,張仲景仍堅持使用細辛和乾薑,這顯示他深諳此藥之特性,並能妥善治療疾病。同樣地,在朮附湯條目中,病人可能出現類似暈眩的狀態,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皮膚中驅除水分,尚未完全清除,屬於瞑眩反應的一種。想要成為張仲景那樣的醫生,關鍵在於瞭解藥物可能引發的瞑眩反應,才能真正治好疾病。之後,再根據具體方法,仔細評估藥物的功效即可。

作者通過親自實驗各種藥物發現,被《本草》列為「大毒」的藥物,如果不產生瞑眩反應,通常難以徹底治病。相反,被認為「無毒」的藥物,只要達到要害部位,也會引發瞑眩反應。只有經歷瞑眩反應,疾病纔有可能痊癒。作者從未見過不產生瞑眩反應卻能治癒疾病的藥物,再次印證聖賢的言論真實可信,值得學者深思。

最後,在品考部分,細辛在本土被稱為「真細辛」,使用前需清洗掉塵土,切碎後再用。藥店裡常以杜衡冒充細辛,必須加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