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卷上 (7)
卷上 (7)
1. 人參
白虎加人參湯四條之下,俱是無有人參之證。蓋張仲景之用人參三兩,必有心下痞硬之證。
此方獨否。因此考覈《千金方》、《外臺秘要》,共作白虎主之,故今盡從之。乾薑人參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試推其功。心下有結實之毒,而嘔吐不止者實是。主之大抵與大半夏湯之所主治也大同小異,而有緩急之別。
四逆加人參湯,其證不具也。惡寒脈微而複利,是四逆湯之所主;而不見人參之證也。此方雖加人參僅一兩,無見證,則何以加之?是脫心下之病證也明矣。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與真武湯,獨差一味。而其於方意也,大有逕庭。附子湯,朮、附君藥,而主身體疼痛,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
真武湯,茯苓、芍藥君藥,而主肉瞤筋惕,拘攣嘔逆,四肢沉重疼痛者。
旋覆花代赭石湯,其用人參二兩,而有心下痞硬之證,此小半夏湯加減之方也。二兩疑當作三兩也。
辨誤
甄權曰:參補虛。誤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載。昔者張仲景之用參也,防己湯莫多焉。其證曰: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未嘗見言補虛者也。又曰: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此其所由誤者乎?則有大不然。蓋漢以降,字詁不古者多矣,則難其解。
古語曰:有為實也,無為虛也,故用防己湯。而心下痞堅已,虛而無者,則即愈也,雖則即愈也,心下痞堅,猶實而有者,三日復發,復與防己湯而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堅也,非參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參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是觀之,不可謂參補虛也。孫思邈曰:無參,則以茯苓代之,此說雖誤,然參不補虛,而治心下疾也,亦足以徵耳。
蓋參補虛之說,昉於甄權。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終引廣雅五行,記是參之名義,而豈參之實乎,學者詳諸。余讀本草,至參養元氣,未嘗不發書而漢也。曰:嗚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謂元氣者,天地根元之一氣也,動為陽,靜為陰,陰陽妙合,斯生萬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
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於人,而神不能生人,況於元氣乎?夫人之元氣也,免身之初,所資以生,醫家所謂先天之氣也。養之以穀肉果菜,所謂後天之氣也。雖然,元氣之說,聖人不言,故經典不載焉。戰國以降,始有斯言。鶡冠子曰:天地成於元氣。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則元氣和順。
揚雄解嘲曰:大氣含元氣。孔安國《虞書注》曰:昊天謂元氣廣大。《漢書·律曆志》曰:大極元氣,函為一。班固《東都賦》曰:降煙熅,調元氣。此數者,皆言天地之元氣,而非人之元氣也。《素問》曰:天之大氣舉之,言系地於中而不墜也。又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子,條文提到需要用到人參的情況,其實都沒有真正出現需要人參的症狀。張仲景使用人參三兩的時候,一定是病人心下有痞硬的感覺。
這個方子(白虎加人參湯)的情況比較特殊。所以我去考證《千金方》、《外臺秘要》這兩本書,發現它們都認為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劑,所以現在也遵從這個看法。乾薑人參半夏丸,按照原本的治療案例推論它的功效,可以知道它適合治療心下有結實毒素,並且嘔吐不止的病人。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的情況,跟大半夏湯的治療情況大致相同,只是在治療的緩急程度方面有所不同。
四逆加人參湯這個方子,條文提到的病症不完整。如果病人惡寒、脈象微弱並且腹瀉,這是四逆湯的主治情況;沒有看到需要使用人參的症狀。這個方子雖然加入了人參一兩,但是沒有看到需要使用人參的病症,那為什麼要加人參呢?這就明顯是脫離了心下病證的考慮。附子湯的病症也不完整。附子湯跟真武湯,只差一味藥。但是它們的方劑用意,卻大相逕庭。附子湯是以朮、附子為主要藥物,主要治療身體疼痛,或者小便不利,或者心下痞硬的病人。
真武湯是以茯苓、芍藥為主要藥物,主要治療肌肉跳動、筋脈抽搐、拘攣嘔逆,四肢沉重疼痛的病人。
旋覆花代赭石湯,使用人參二兩,但是病人有心下痞硬的症狀,這個方子是從小半夏湯加減而來的。這裡的二兩,應該是寫錯了,應該是三兩。
辨正錯誤
甄權說:人參是補虛的藥物。這句話是錯誤的,這句話一出,遺毒千年。以前張仲景使用人參,用得最多的方子是防己湯。這個方子的適應症是: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發黑。從來沒有說過人參是補虛的。他又說:虛弱的人吃了會好,實證的人三天後會復發。如果給了防己湯病沒有好轉,就把石膏去掉,加上茯苓芒硝湯來治療。這可能是錯誤的來源嗎?其實不是。因為從漢朝以後,對文字的解釋很多都跟古時候不同,所以很難理解。
古話說:有東西存在就是實證,沒有東西存在就是虛證,所以用防己湯治療心下痞堅的症狀。如果心下痞堅的症狀已經消失,沒有任何症狀了,那就是虛證,自然會痊癒。雖然暫時痊癒了,但如果心下痞堅的症狀仍然存在,那就是實證,三天後會復發。如果再次服用防己湯還是沒有好轉,那就說明不僅僅是痞硬,而是堅硬了,這不是人參能治療的,而是要用芒硝來治療,所以人參保持不變,另外加上芒硝和茯苓。從這裡可以看出,不能說人參是補虛的藥物。孫思邈說:沒有人參,可以用茯苓代替。這個說法雖然有錯,但人參不是補虛的,而是治療心下疾病的,這一點也足以證明了。
人參補虛的說法,最早是從甄權開始的。現在天下的人都這麼說,本草綱目也引用了《廣雅》五行的記載,來解釋人參的名稱和意義,但這不是人參的實際功效。讀者要詳細考慮這一點。我讀本草綱目,看到人參養元氣的說法,常常放下書本感嘆。我感嘆:唉,真是可悲啊,世人真是被迷惑了。所謂的元氣,是天地根源的一種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陰陽結合,就產生了萬物,主宰這種變化的是造化之神。
而人不是造化之神,所以人是由人生的,神不能創造人,更何況是元氣呢?人的元氣,是出生時就有的,是生命開始的基礎,醫家把它稱為先天之氣。用穀物、肉、水果蔬菜來滋養它,這是後天之氣。雖然如此,元氣這種說法,聖人從來不說,所以經典中也沒有記載。戰國之後,才開始出現這種說法。《鶡冠子》說:天地是由元氣形成的。《董仲舒·春秋繁露》說:君王行為端正,元氣就和順。《揚雄·解嘲》說:大氣包含元氣。《孔安國·虞書注》說:昊天就是元氣廣大。《漢書·律曆志》說:太極元氣,融合成一。《班固·東都賦》說:降下煙霧,調和元氣。這些都是說天地的元氣,不是人的元氣。《素問》說:天的巨大氣體舉起大地,說的是地被懸掛在空中而不墜落。又說:三焦,是元氣分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