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桔梗

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考證

排膿湯,證闕。

桔梗白散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排膿散,證闕。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兩、或一兩、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也,不載其證。今乃歷觀其用桔梗諸方,或肺癰、或濁唾腥臭、或吐膿也。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排膿也明矣。

互考

排膿湯之證雖闕,而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辨誤

排膿湯及散,載在《金匱》腸癰部。桔梗湯及白散,亦有肺癰之言。蓋腸癰肺癰之論,自古而紛如也。無有明辨,欲極之而不能也。人之體中,不可見也。故謂無肺癰腸癰者妄也,謂有肺癰腸癰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膿者,其病在胸也,而為肺癰。其病在腹也,而為腸癰,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為名所拘,而隨其證,是為仲景也。

品考

桔梗,處處出焉。藥鋪所鬻者,淅而白潔,脫其氣味也,不可不擇焉。唯去其土泥,而不殺其真性,是為良也,銼用。

白話文:

【桔梗】

主要治療痰液混濁且帶有膿腫的情況,同時也能輔助緩解咽喉疼痛。

根據相關考據,

排膿湯的具體應用細節缺失。

桔梗白散的使用說明提到:用於處理味道腥臭的痰液,以及長期吐出的膿狀物。

桔梗湯的使用說明同樣指出:適用於味道腥臭的痰液,以及長期吐出的膿狀物。

排膓散的詳細應用情況亦缺失。

上述四種配方中,使用到桔梗的劑量各異,有的用三兩,有的用一兩,有的用三分,有的用二分。

上述的四種配方,都是出自張仲景的手筆。其中,排膿湯將桔梗作為主藥,但未詳細記錄其應用情況。現在,我們透過觀察所有使用桔梗的配方,發現桔梗常被用於肺部疾病、痰液腥臭、吐出膿狀物等情況。而將桔梗作為主藥的排膿湯,命名為「排膿」,其功效也就顯而易見了。

再從另一角度考究,

雖然排膿湯的具體應用細節缺失,但從桔梗湯的角度來看,其主要療效已清晰明確。桔梗湯的使用說明指出:適用於味道腥臭的痰液,以及長期吐出的膿狀物。張仲景提到:對於咽喉疼痛的情況,可以先試著服用甘草湯,如果效果不佳,再改用桔梗湯;這表明甘草的作用是緩解毒性帶來的緊迫感。然而,對於痰液腥臭、吐出膿狀物的情況,甘草並非最佳選擇,因此在效果不佳時,會加入桔梗。由此可知,對於腫脹疼痛且情況緊迫的情況,應使用桔梗湯;對於痰液腥臭、吐出大量膿狀物的情況,則應使用排膿湯。

進一步辨析錯誤觀點,

排膿湯和排膿散記載在《金匱要略》的腸癰部分。而桔梗湯和桔梗白散,也有提及肺癰的病情。關於腸癰和肺癰的討論,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分歧。由於缺乏明確的辨別標準,導致難以精準判斷。人體內部的狀況無法直接觀察,因此斷定不存在肺癰和腸癰是錯誤的,同樣地,斷定存在肺癰和腸癰也是錯誤的。凡是有口吐或排泄出腥臭膿狀物的情況,若病竈位於胸部,可稱為肺癰;若病竈位於腹部,則可稱為腸癰,這樣的區分方式是可行的。在治療上,不應受名稱所束縛,而應根據實際症狀來決定,這纔是張仲景的治療原則。

最後,針對桔梗品質的考究,

桔梗在各地都有產出。藥店出售的桔梗,經過清洗後色澤潔白,但其原有的氣味已被去除,選購時不可不慎。應選擇去除了泥土,但保留了其真實性質的桔梗,這樣纔是優質的選擇,使用前需切碎。

2.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證

天雄散,證闕(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術八兩。

桂子附子去枝加朮湯證曰:小便自利。

麻黃加朮湯證曰:身煩疼。

越婢加朮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術皆四兩。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證曰:小便不利。

人參湯證曰:喜唾。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術皆三兩。

甘草附子湯證曰:小便不利。

真武湯證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薑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心下有痰飲,又云頭眩。

澤瀉湯證曰:其人苦冒眩。

枳朮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戎鹽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術皆二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術十八銖,而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無論小便之變。其他曰飲、曰痰、曰身煩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證者,用術而小便通,則諸證乃治。由是觀之,術之利水也明矣。

互考

天雄散。《金匱要略》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條後,而不載其證。而李時珍作《本草綱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則舊有此證,而今或脫也。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下當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觀之,時珍之見,而豈以朮、附為治失精夢交乎?此則觀於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夢交,水氣之變也,故以術為主藥也。

《金匱要略》白朮附子湯,即《傷寒論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而分量減其半也。蓋術別蒼白,非古也。故今稱方名,從《傷寒論》焉。《外臺秘要》朮附湯,亦同方。而分量非古也,皆不可從焉!

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於真武湯,倍加朮、附,以參代姜者也。而真武湯證,有小便不利、或疼痛、或下利。此方倍加朮、附,則豈可無若證乎?其證闕也明矣。

枳朮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二方《金匱要略》所載。同其因與證,而不可別焉;今審其方劑,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其方合桂枝去芍藥,及麻黃、附子、細辛也。而桂枝去芍藥湯,主頭痛、發熱、惡風、有汗等證,而腹中無結實者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曰:少陰病,發熱。為則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

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主之。術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堅大而小便不利者,枳朮湯主之。夫秦張之治疾也,從其證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決事,秦張所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證矣,斯不知其方意,則未能中其證也。

白話文:

白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因此,它能治療小便自解、小便不利,以及其他相關症狀,例如身體煩躁疼痛、痰飲、遺精眩暈、腹瀉、多唾等。

考證

天雄散的病症記載缺失(在互考中說明)。此方中,白朮的用量是八兩。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的病症是:小便自解。

麻黃加白朮湯的病症是:身體煩躁疼痛。

越婢加白朮湯的病症是:全身、臉部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

附子湯的病症沒有詳細記載(在互考中說明)。以上四個方子中,白朮的用量都是四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病症是:小便不利。

人參湯的病症是:多唾。

桂枝人參湯的病症是:腹瀉不止。

茯苓澤瀉湯的病症沒有詳細記載(在《類聚方》中有說明)。

茯苓飲的病症是:心胸中有停滯的痰水,會自己吐出水來。以上五個方子中,白朮的用量都是三兩。

甘草附子湯的病症是:小便不利。

真武湯的病症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瀉。

苓薑白朮甘湯的病症是:小便自解。

苓桂白朮甘湯的病症是:小便自解。

苓桂白朮甘湯的病症是:心下有痰飲,還會頭暈。

澤瀉湯的病症是:病人感到眩暈。

枳朮湯的病症沒有詳細記載(在互考中說明)。

茯苓戎鹽湯的病症是:小便不利。以上七個方子中,白朮的用量都是二兩。

五苓散的病症是:小便不利。此方中,白朮的用量是十八銖,相當於三兩的比例。

綜觀以上這些方劑,無論小便的變化如何,其他像是飲、痰、身體煩躁疼痛、多唾、眩暈等,都屬於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症。凡是小便不利又兼有這些症狀的,使用白朮後小便通暢,那麼其他症狀也就能治好。由此可見,白朮利水的作用是非常明確的。

互考

天雄散,《金匱要略》記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後,但沒有記載它的病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這是張仲景治療男子遺精的方子。由此可知,此方本來是有病症記載的,現在可能遺失了。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用桂枝龍骨牡蠣湯來治療。下面應該說:天雄散也可以治療。依我看來,李時珍的見解並非認為白朮和附子是用來治療遺精夢交的。這可以從本草的藥理作用中得知。遺精夢交,其實是水氣運行失調導致的,所以用白朮作為主要藥物。

《金匱要略》中的白朮附子湯,就是《傷寒論》中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只是藥量減半而已。古時候白朮和蒼朮並未區分,並非現代的用法。因此,現在稱這個方子的名稱,還是依照《傷寒論》的。 《外臺秘要》中的白朮附子湯,也是同一個方子,只是藥量與古方不同,不能採用!

附子湯的病症沒有詳細記載。這個方子與真武湯相比,是白朮和附子的用量加倍,並用人參取代了生薑。真武湯的病症,有小便不利、疼痛、腹瀉等。這個方子的白朮、附子加倍,怎麼可能沒有這些症狀呢?由此可知,附子湯的病症記載是缺失的。

枳朮湯和桂薑棗草黃辛附湯這兩個方子,都是《金匱要略》記載的。它們的病因和症狀類似,難以區分。現在仔細分析藥方,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其實是桂枝去芍藥湯,再加上麻黃、附子、細辛。桂枝去芍藥湯,主要治療頭痛、發熱、怕風、出汗等症狀,但腹部沒有結塊。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病症是:少陰病,發熱。所謂少陰病,是指特別怕冷的病,所以要用附子。

附子主要治療怕冷。依據這兩個湯劑的病症推斷,如果心下堅硬腫大而怕冷,同時發熱上逆的,可以用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來治療。白朮主要作用是利水,所以心下堅硬腫大、小便不利的,可以用枳朮湯來治療。秦張(指秦越人、張仲景)治療疾病,是根據病症來用藥,而不是追究病因。病因是難以確定的,用猜測來判斷事情,秦張是不會這樣做的,這也是他們能有效治病的原因。方劑中已經說明了病症,如果不知道方劑的用意,就不能準確地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