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地黃

主治血證及水病也。

考證

八味丸證曰:小腹不仁。又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黃八兩。

芎歸膠艾湯證曰:漏下。又曰:下血。

以上一方,地黃六兩。

三物黃芩湯證曰: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

以上一方,地黃四兩。

上歷觀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他也。

互考

芎歸膠艾湯、三物黃芩湯、八味丸,皆以地黃為君藥。而二方言血證,一方言小便不利。膠艾湯方中,除地黃之外,有阿膠、當歸、芎藭,均是治血藥也。三物黃芩湯,去地黃,則其餘無治血藥品也。由是觀之,古人用地黃,並治血證水病也,核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別血之與水亦明矣。

辨誤

夫水之與血,其素同類也。亦唯赤則謂之血,白則謂之水耳。余嘗讀《內經》曰:汗者,血之餘也。問曰:血之餘,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此本於陰陽五行,而有害於疾醫之道也。疾醫之道,殊乎亡也?職斯之由,可悲也哉!夫汗之白也,血之赤也。

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觸,其創雖淺,血必出也。暑熱之酷,衣被之厚,汗必出也。壹是皆歷皮毛而出者,或為汗、或為血、故以不可知為不可知,置而不論,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斯疾醫之道也。

後世之醫者,以八味丸為補腎劑,何其妄也?張仲景曰: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轉胞病,利小便則愈;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為其功。書云:學於古訓乃有獲。嗚呼!學於古訓,斯有獲藥功矣。

品考

地黃,本邦處處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與出漢土者無異也,充實為佳。藏器曰:《本經》不言生干蒸乾。《別錄》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是也;李時珍曰: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謂乾地黃為熟地黃。而今本邦藥鋪,以乾地黃為生地黃,非也。乾者,燥干之謂,如乾薑是也。

生者,新鮮之名,如生薑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黃,則必言汁,言之順也,豈有干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生干二品而已。其熟云者,後世之為也,不可用矣。

白話文:

地黃主要用來治療與血液相關的病症,以及水液代謝失調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八味丸的配方中,地黃的份量高達八兩,用於處理小腹無力感以及小便不暢的情況。

另一個例子是芎歸膠艾湯,地黃在這裡的份量是六兩,用於治療出血或漏下等症狀。

再看三物黃芩湯,地黃的份量為四兩,適用於產後受風、四肢煩熱的狀況。

從以上三個方子可以發現,地黃主要針對血液和水液的問題,而不是其他症狀。

進一步分析,芎歸膠艾湯、三物黃芩湯和八味丸都把地黃作為主要藥材。其中兩個方子專門針對血液問題,一個方子用於改善小便不順。在膠艾湯中,除了地黃,還有阿膠、當歸、芎藭這些同樣用於調理血液的藥材。而在三物黃芩湯中,如果去掉地黃,剩下的藥材並不具有調節血液的作用。由此可見,古人使用地黃時,既用於處理血液問題,也用於水液代謝的失調,並且在實際治療中,對於血液和水液的區別並未作嚴格區分。

接下來是對一些常見誤解的澄清:

水和血雖然本質相似,但我們通常以顏色區分,紅色的是血,白色的是水。根據《內經》的描述,汗水被視為血液的一種延伸。有人問,既然汗水是血液的衍生,為什麼汗水是白色的呢?回答是,肺主管皮毛,肺的特性是白色,因此汗水也是白色的。這種解釋基於陰陽五行理論,但在實際醫學上並無益處。醫學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治療疾病,而非拘泥於理論上的差異。無論汗水是白色,還是血液是紅色,其本質無法確定,但只要知道它們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的,就足以進行治療了。

後世有些醫生將八味丸視為補腎的藥方,這是錯誤的。張仲景曾提到,對於腳氣上行導致小腹無力,或是小便不順、轉胞病、短氣伴隨輕微水腫的情況,八味丸都能發揮利尿的功效。他強調,學習古人的智慧才能獲得真正的療效。

關於地黃的品質評估:

地黃在我國各地都有生產,尤其以和州產量最大,品質與漢地產的相差無幾。選擇地黃時,以飽滿堅實為佳。根據陳藏器的說法,《本經》並未提及生地黃和乾地黃的區別。而《別錄》中提到的生地黃,指的是新挖掘出的新鮮地黃。李時珍則指出,所謂的熟地黃是後來人們通過蒸曬加工而成的。然而,現在許多藥店將乾地黃誤認為生地黃,這是不正確的。"乾"指的是完全乾燥,例如乾薑。"生"則表示新鮮,如同生薑。因此,古人提到生地黃時,通常會強調其含有汁液,這是合理的。乾燥的地黃是不可能有汁液的。在張仲景的時代,他只使用生地黃和乾地黃兩種形式。而後世所稱的熟地黃,是經過加工製成的,不建議使用。

2. 葶藶

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

考證

葶藶大棗湯證曰: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

以上一方,葶藶搗丸如彈丸大。

大陷胸丸證曰:結胸。

以上一方,葶藶半升。

己椒藶黃丸證曰: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葶藶一兩。

上歷觀此三方,一皆是主治水病也;而二方雲水病,一方特云結胸,其所謂結胸者,用大陷胸丸,則水利而疾愈,然則葶藶之治水也明矣。

互考

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為則答曰:用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清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而處方,不為病名所絆,斯為得也。

《淮南子》曰:葶藶愈脹。為則按:脹是水病也。

品考

葶藶,有甜苦二種。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藶也。或曰:關以東間有之。

白話文:

【葶藶】

主要治療的是水腫病症,同時也能輔助治療肺部化膿及胸部積液的問題。

根據相關考據,

在「葶藶大棗湯」的療效描述中,提到能處理肺部化膿、胸部飽滿脹痛以及全身包括面部的浮腫。

在這個處方中,將葶藶研磨成丸狀,大小如彈珠。

「大陷胸丸」的療效則針對胸部積液。

在此處方中,葶藶的使用量為半升。

而在「己椒藶黃丸」中,則用於處理腸道周圍的水氣問題。

此處方中,葶藶的用量是一兩。

綜觀上述三個處方,都以治療水腫為主;其中兩個直接指出是治療水腫,另一個特別提到的是胸部積液。而所謂的胸部積液,用「大陷胸丸」治療,一旦水分排出,病情就會好轉,由此可見,葶藶對於水腫的治療效果顯著。

再進一步考究,

有人問:「葶藶大棗湯」、「桔梗湯」及「桔梗白散」,雖同樣用於治療肺部化膿,但使用的藥方不同,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當使用「桔梗」時,症狀通常是痰色混濁且帶有腥臭味,並會長時間地咳出膿液。而使用「葶藶」的情況下,患者可能面臨浮腫、流清鼻涕,伴有劇烈咳嗽和喘息的症狀。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的症狀來開方,而不會被病名所束縛,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淮南子》一書中寫到:葶藶能治療脹滿。而脹滿其實就是一種水腫病症。

最後談到葶藶的種類,

葶藶有甜和苦兩種,但甜的那種不適合使用。在我們這裡,還沒有產出苦的葶藶。有人說,在關東地區可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