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黃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脅滿、嘔吐、下利也。

考證

黃芩湯證曰:自下利。

六物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

柴胡薑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心煩。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利遂不止。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心下痞。

以上八方,黃芩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微嘔、心下支結。

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芩或一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黃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嘔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證也,則得黃芩即治矣。其無此證者,終無效焉。無他,治心下痞也。

互考

黃芩湯條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主之。蓋六經也者,疾醫之所不言也。而其有六經之言,則後人所攙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強急而下利者,此湯主之。為則每對若證,即用此湯,其應如響,學者審諸。

六物黃芩湯,其證不具也。此方半夏瀉心湯,而去黃連、甘草加桂枝者也。張仲景用人參、黃芩也,於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則心下痞硬幹嘔下利者,此湯主之。其無此證,則終無效也。學者審諸。

辨誤

世醫篤信本草。以芩、連為寒藥,其畏之也如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論藥之寒熱溫涼,終不一定。彼以為溫,則是以為熱;甲以為寒,則乙以為涼。果孰是而孰非乎?蓋醫者之於用藥也,譬猶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為武夫也。醫亦然,毒藥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證者而不用之,則終不治也。

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則何以醫為也?張仲景用黃芩也,治心下痞而已,無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嘔吐下利,則用之即治矣。世醫不深察,妄以為嘔吐下利之主藥,可悲也夫!

品考

黃芩,處處出焉。出漢土者,此為上品也;出朝鮮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銼用。

白話文:

[黃芩]這藥主要治療胃部不適(心下痞),同時也能輔助治療胸部脅肋部位的飽脹感(胸脅滿)、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經過考察,黃芩湯適用於自發性腹瀉的情況。六物黃芩湯的使用條件沒有詳細說明(詳情請參考互考部分)。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適用於嘔吐和腹瀉的情形。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胸脇部不適或脹滿。大柴胡湯用於心臟下方脹硬(心下痞硬)、噁心嘔吐以及腹瀉。柴胡薑桂湯用於胸部脅肋部位的飽脹感、輕微的腹部結實感以及心煩。葛根黃連黃芩湯用於止不住的腹瀉。半夏瀉心湯用於噁心嘔吐、腸鳴音亢進以及胃部不適。以上八種藥方,黃芩的使用量都是三兩。

柴胡桂枝湯適用於輕微噁心以及胃部脹痛。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都用於治療胃部不適。以上三種藥方,黃芩的使用量有的是一兩,有的是一兩半,也有使用三兩的例子。

綜合上述各種藥方來看,黃芩主要用於治療胃部的疾病。如果出現噁心嘔吐或者腹瀉,且伴有胃部不適(心下痞)的症狀,那麼使用黃芩就可以得到治療。如果沒有這種症狀,使用黃芩就不會有效果。因為,黃芩主要就是用來治療胃部不適的。

互考部分:

黃芩湯的使用條件是,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生疾病,且自發性腹瀉時使用。然而,「六經」這個詞,是後人添加進去的,並非醫學上常用的術語,因此我們不採納這個說法。根據其他例子推測,對於胃部不適、腹部緊繃且腹瀉的情況,黃芩湯是適用的。只要對照症狀,使用黃芩湯,效果立竿見影,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要明白這點。

六物黃芩湯,其使用條件未明確說明。這個藥方其實是半夏瀉心湯去掉黃連和甘草,然後加上桂枝。張仲景使用人參和黃芩,是針對胃部不適且堅硬的情況。因此,對於胃部不適堅硬且伴隨噁心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六物黃芩湯是適用的。但如果不符這些症狀,使用後就無法見效。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要明白這點。

辨誤部分:

一般醫生過度相信本草的記載,認為黃芩和黃連屬於寒性藥材,像畏懼猛獸一樣不敢使用,這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表現。本草記載藥材的寒熱溫涼屬性,並非絕對。有人認為是溫性的,就有人認為是熱性的;有人認為是寒性的,就有人認為是涼性的。到底誰對誰錯呢?醫生使用藥材,就像士兵使用武器,如果士兵害怕武器,就不能稱為合格的士兵。醫生也一樣,每種藥材都有其獨特的效果,可以針對某種疾病。如果患者符合使用該藥材的症狀卻不使用,那病就永遠治不好。

所以,我們不應該畏懼藥材。如果畏懼藥材,還如何治病救人?張仲景使用黃芩,主要是為了治療胃部不適,並無其他功效。因此,對於胃部不適且伴隨噁心嘔吐和腹瀉的情況,使用黃芩就能得到治療。但一般醫生沒有深入瞭解,錯誤地認為黃芩是治療噁心嘔吐和腹瀉的主要藥材,真是令人悲傷!

品考部分:

黃芩在各地都有產出。產自漢土的黃芩品質最好,屬於上等品;產自朝鮮的黃芩品質次之;產自本國的黃芩品質最差,屬於下等品。使用時需先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