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卷中 (6)
卷中 (6)
1. 大戟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考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
互考
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考
大戟,漢產有兩品,綿大戟為良也,本邦之產,其效較劣。
白話文:
大戟主治水腫,同時也能治療肋骨疼痛、咳嗽和煩躁。
2. 甘遂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考證
十棗湯證曰:引胸下痛、乾嘔、短氣。又曰:咳煩。
大黃甘遂湯證曰:小便微難。
甘遂半夏湯證曰:雖利、心下續堅滿。
大陷胸湯證曰:短氣躁煩。又曰:心下滿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兩,或一錢也。
白話文:
它主要作用是利水,還可以治療牽掣疼痛、咳嗽煩躁、呼吸短促、小便不暢、心下滿悶等症狀。
為則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勝矣。
品考
甘遂,漢產為勝,本邦所產,其效較劣。
白話文:
為則注釋:芫花、大戟和甘遂同樣都有利尿的作用,但甘遂的效果最強。
3.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證
大烏頭煎證曰:繞臍痛,若發,則自出汗、手足厥冷。
烏頭湯證曰: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桂枝湯證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烏頭皆五枚而為君藥也。
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
白話文:
烏頭性主逐水,所以能治療惡寒、四肢骨節疼痛、沉重、麻木、厥冷,還可以治療腹痛、遺精、腹瀉。烏頭煎主治繞臍痛,發作時會自汗、手足厥冷。烏頭湯主治四肢關節疼痛,不能屈伸。烏頭桂枝湯主治腹痛、逆冷、手足麻木。以上三方,烏頭都用五枚作為君藥。桂枝附子湯主治全身疼痛,不能翻身。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證曰:前證而小便不利。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去掉桂枝加入白朮的方子,證候如下:上述證狀合併小便不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天雄散,證闕。(說在術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疼煩不得伸屈。
附子湯證曰:背惡寒。又曰: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伸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曰:惡寒。
附子粳米湯證曰:切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麻黃部)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適用於脅下偏痛,天雄散的證候則未記載,桂枝甘草附子湯適用於疼煩不得伸屈,附子湯適用於背惡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四逆湯適用於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手足厥冷,真武湯適用於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桂枝加附子湯適用於四肢微急、難以伸屈,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適用於惡寒,附子粳米湯適用於切痛,麻黃附子甘草湯的證候則未記載。以上各方中,附子用量皆為三枚,除了桂枝甘草附子湯和附子湯,這兩方附子用量皆為二枚。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細辛部)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這條說明寫在細辛的章節中)
附子瀉心湯證曰:惡寒。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術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的症狀是怕冷。
桂枝、乾薑、甘草、大棗、黃連、細辛、附子這幾味藥組成的湯劑,但這裡沒有具體說明其症狀。(相關說明在術部)
以上的九個處方中,每個都使用了一枚附子。
上歷觀此諸方,其證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條曰: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烏頭桂枝條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
白話文:
之前看過這些方劑,它們的病症都是水病。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的說明中說:服一劑後會覺得身體麻木;半日後再服一劑;三劑服完後,患者會出現類似喝醉的狀態,不要驚訝;這是因為附子和朮都在皮下駆除水氣,還沒去除乾淨的緣故。烏頭桂枝湯的說明中說:初服二合,沒有反應,然後服三合,還是沒有反應,再加到五合。如果患者知道,會出現類似喝醉的狀態。如果嘔吐,說明病情適中。這兩個方劑是在描述附子驅除水氣導致頭暈目眩的症狀。
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絕色變,如死人狀。頃刻吐出水數升,而其所患者,頓除也。余嘗於烏頭煎知之,附子之逐水也明矣!
互考
白話文:
凡是服用附子出現不良反應的,沒有不昏眩的。嚴重的會脈搏停止、面色改變,像死了的一樣。過一會兒會吐出好幾升水,而原來的病症也會立刻消失。我曾在烏頭煎劑中知道這一點,附子有祛水的作用很明顯!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類,同逐水氣。而其用之也,隨毒所在。附子主水氣,而骨節及身體疼痛不可屈伸者,大戟、甘遂,則未必然矣。
白話文:
附子、大戟、甘遂等中藥,都有驅逐水氣的作用。但使用時要根據毒氣所在位置而定。附子主治因水氣導致的骨節疼痛、身體僵硬無法彎曲的症狀;大戟、甘遂不一定能治療這些症狀。
桂枝加附子湯,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用附子三枚。隨其痛劇,易附子亦有多少。則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放一枚附子。桂枝附子湯,放三枚附子。四肢有點僵硬,難以彎曲伸直的人,放一枚附子。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翻身的人,放三枚附子。隨著疼痛的嚴重程度,附子的數量也會相應調整。這樣就能知道附子的作用了。
《本草綱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說曰:暖水臟益精,誤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精也,水臟也。造化之主,暖之益之,非人力之所及也。
辨誤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天雄散可以治療遺精。其說法為:溫熱腎臟可以滋養精氣,這是錯誤的。仲景使用天雄是為了驅散水濕。精氣就是腎臟之水。造化之主,溫煦滋養,不是人為所能做到的。
《本草綱目》曰:附子性大熱。又云:大溫。夫味之辛酸苦甘鹹,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熱溫涼,嘗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為知,一測諸臆,其說紛紛,吾孰適從。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為主,而不拘熱之有無也。若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其證豈得謂之無熱乎?學者察諸。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上說:附子性情極熱。又說:大溫。酸、甜、苦、甘、鹹等味道,吃起來就可以知道;而寒、熱、溫、涼等性情,品嘗是感覺不出來的。把無法得知的事情當作已知,憑空猜測,說法紛紛不一,不知道該聽誰的。張仲景使用附子主要目的是驅除體內的水氣,而不考慮有無熱證。像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這些病證難道能說沒有熱證嗎?希望學習的人仔細思考。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有是哉?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也。仲景氏曰:頭痛發熱、惡風有汗者,名曰中風。今所謂中風,則肢體不遂者而其說昉於《金匱要略》及《千金方》。於是世之醫者,因《金匱》、《千金》之方,治其所謂中風者故無效。王安道以其無效也,而設一論。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名分不正,說話就不會符合道理。這是真的嗎?現在所說的「中風」,並不是古代所說的「中風」。張仲景說:頭痛發熱、怕風有汗的,叫做「中風」。現在所說的「中風」,是指肢體活動不順利,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金匱要略》和《千金方》中。因此,世上的醫生們,根據《金匱》和《千金》方的治療方法,來治療他們所說的「中風」,所以沒有效果。王安道因為治療無效,所以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
更建曰:類中風。蓋類也者,類似也。而《金匱》、《千金》之所謂中風,豈類《傷寒論》之所謂中風乎?不類也,宜其不得其治也。為則朝夕苦思,參考仲景氏之方,今所謂中風者,身體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證也,今舉一二而徵焉。烏頭桂枝湯證曰:手足不仁、身疼痛也。
白話文:
史更建說:類似中風。所謂「類似」是指相似的意思。但是《金匱要略》、《千金方》所說的「中風」,難道跟《傷寒論》所說的「中風」相像嗎?不相像,所以治療方法不對。我苦思冥想,參照仲景的藥方,發現現在所謂的「中風」,症狀是身體疼痛、麻痺不仁,時常伴隨著使用附子的證狀。現在舉一兩個例子來佐證。烏頭桂枝湯的證狀說:手腳麻痺、身體疼痛。
去桂加朮湯證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今有此證而用此方,無一不中。中則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而仲景氏用附子劑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考
白話文:
**去桂加朮湯的證狀:**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翻身。
桂枝加附子湯的證狀: 四肢微微僵急,難以彎曲伸展。
現在有人出現這些證狀,用這些方子治療,沒有不奏效的。奏效的時候會出現昏眩,病就會好轉。我因此說:現在所謂的中風,並不是古時候所說的風證,而是仲景先生用附子劑治療的疾病,不可不知啊。
附子,今用本邦之烏頭也。出於奧州南部津輕鬆前者,是為上品。今漢客來鬻者,鹽藏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與古人所論同也。李時珍曰:及一兩者難得,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今漢客來鬻者,大及二兩,小不下半兩。本邦之烏頭,與時珍所說,其輕重只同;而其效與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
白話文:
附子,現在所用的就是我們國內的烏頭。產自奧州(今巖手縣)南部津輕地方的前方所產的,是上品。現在漢人販賣的,是用鹽醃製的,而不是天然的,所以功效跟古人所說的不同。李時珍說:一兩重的很難得到,半兩以上就很好。現在漢人販賣的,大的有二兩重,小的也有半兩重。我們國內的烏頭,跟李時珍所說的,重量相仿。而它的效果跟古人所用的,也一樣。
於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烏頭、附子、天雄,一物也。《廣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為側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五年為天雄。為則按:其效皆同,而後世辨別之不可從矣。銼用。
白話文:
因此,我不使用烏頭而使用附子。《博物志》記載:烏頭、附子、天雄是同一種東西。《廣雅》記載:奚毒就是附子。種植一年後稱作側子,兩年後稱作烏喙,三年後稱作附子,四年後稱作烏頭,五年後稱作天雄。後世對它們進行的辨別是不可取的,其藥效都是相同的。將附子銼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