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5)
卷一 (5)
1. 卷一
理中丸,即人參湯四味作丸。治霍亂吐利,頭痛身疼,發熱惡寒。以夏月飲食寒冷,水穀未消,感冒風寒,皮毛外閉,宿食內阻,木氣不舒,鬱而剋土,胃氣壅遏,水穀莫容,胃逆則嘔,脾陷則利。參、朮、薑、甘,溫補中氣,所以撥上下之樞也。腹痛,加人參足前成四兩,以陽衰氣滯,土木逼迫,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消陰滯也。
四逆加人參湯,甘草二兩,乾薑二兩半,生附子一枚,人參一兩。治霍亂利止脈微。以泄利既多,風木不斂,亡血中之溫氣。四逆湯暖補水土,加人參以益血中之溫氣也。
傷寒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以利亡血中溫氣,故肢寒,脈微欲將斷絕,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新加湯,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四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以汗瀉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沉遲。經脈凝澀,風木鬱遏,故身疼痛。甘、棗、桂枝,補脾精而達肝氣,加芍藥清風木之燥,加生薑行血脈之瘀,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白虎加人參湯,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後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數升,脈洪大者。以胃陽素盛,津液汗亡,腑熱未定,肺燥先動。白虎瀉熱清金,加人參以補汗亡之陽氣也。治太陽中暍,汗出惡風,身熱而渴者。以暑月感冒,風寒鬱其內熱,而傷元氣,熱盛而寒不能閉,是以汗出。
白虎清金而瀉熱,加人參以益耗傷之陽也。
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以津化於氣,氣熱故津傷而渴,人參、栝蔞根,清金而益氣也。
氣充於肺,而實原於腎,肺氣下降,而化腎水,水非氣也,而水實含肺氣。此氣在水,《難經》謂為生氣之原,道家名為水中氣。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升而化陽,又懷陰精,陽降而化陰,又胎陽氣。陽氣一胎,己土左旋,升於東南,則化木火。脾以陰體而抱陽魂,非脾陽之春生,則木不溫,非脾陽之夏長,則火不熱,故肝脾雖盛於血,而血中之溫氣,實陽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於火而降於金,則氣盛矣,是以肝脾之氣虛,肺胃之氣實。
虛而實則肝脾升,實而虛則肺胃降。實而實則胃壅塞而不降,虛而虛則肝脾抑鬱而不升,而總由於中氣之不旺。
中氣居不戊不己之間,非金非木之際,旺則虛者,充實而左升,實者沖虛而右降,右不見其有餘,左不見其不足。中氣不旺,則輪樞莫轉,虛者益虛而左陷,實者益實而右逆。
人參氣質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仲景理中湯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嘔泄,握其中樞,以運四旁也。大建中湯、方見膠飴。大半夏湯、方見半夏。黃連湯方在黃連。諸方,皆用之治痞痛嘔利之證,全是建立中氣,以轉升降之機。
白話文:
[卷一]
理中丸,就是把人參湯的四味藥做成丸劑。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頭痛、身體痠痛,發燒、怕冷等症狀。這是因為夏天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水穀消化不良,又感受了風寒,使得皮膚毛孔閉塞,加上腸胃裡有積食阻礙,肝氣無法舒暢,鬱結而剋制脾土,導致胃氣壅塞,水穀難以容納,胃氣上逆就產生嘔吐,脾氣下陷就產生腹瀉。方中的人參、白朮、乾薑、甘草,能溫補中焦的脾胃之氣,用來調動上下之樞紐。如果腹痛,就加人參,使人參的總量達到四兩,這是因為陽氣衰弱,氣機停滯,導致脾土和肝木相互壓迫,所以要加人參來補益肝脾的陽氣,以消除陰寒的停滯。
四逆加人參湯,由甘草二兩、乾薑二兩半、生附子一枚、人參一兩組成。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腹瀉停止,但脈搏微弱的症狀。這是因為腹瀉過多,肝木失去收斂的作用,導致血液中的溫熱之氣耗散。四逆湯能溫暖補益脾胃,加上人參,就能補益血液中的溫熱之氣。
傷寒通脈四逆湯,藥方在甘草部分有記載。用來治療少陰病,症狀是腹瀉不止,瀉出未消化的食物,身體內寒冷而外表卻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摸不到,就加人參一兩,因為腹瀉耗散了血液中的溫熱之氣,所以導致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加人參能補益肝脾的陽氣,來充養經脈。
新加湯,由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四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組成。用來治療傷寒病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而遲緩的症狀。這是因為發汗耗散了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導致陽氣虛弱、肝氣下陷,所以脈搏沉而遲緩。經脈凝滯澀滯,肝木之氣鬱結,所以身體疼痛。甘草、大棗、桂枝能補益脾胃的精氣並疏達肝氣,加上芍藥能清除肝木的燥熱,加上生薑能運行血脈中的瘀滯,加上人參能補益肝脾的陽氣,來充養經脈。
白虎加人參湯,由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組成。用來治療傷寒病發汗後,出現心煩、口渴、舌頭乾燥,想大量喝水,脈搏洪大的症狀。這是因為平時胃陽就比較旺盛,加上發汗耗散了津液,腑臟的熱邪還沒平息,肺的燥熱先發作。白虎湯能瀉熱清肺,加上人參能補益發汗後耗散的陽氣。還用來治療中暑,症狀是出汗、怕風、身體發熱且口渴。這是因為夏天感受了風寒,導致體內熱邪鬱結,又損傷了元氣,熱邪過盛而寒氣無法閉藏,所以才出汗。白虎湯能清熱瀉火,加上人參能補益耗損的陽氣。
小柴胡湯,藥方在柴胡部分有記載。用來治療少陽傷寒,如果出現口渴,就去掉半夏,加上人參、栝蔞根,這是因為津液是氣所化生的,氣熱就會損傷津液而導致口渴,人參和栝蔞根,能清肺熱而補益氣。
氣充滿於肺,而根源在腎,肺氣下降,就能化生腎水,水並非單純是水,而是包含肺氣在其中。這種存在於水中的氣,《難經》稱之為生命之源,道家稱之為水中氣。這是因為陰陽的道理是相互依存的,陰上升能化為陽,同時又包含陰精,陽下降能化為陰,同時又包含陽氣。陽氣一旦產生,己土便會向左旋轉,上升於東南方向,就能化生木火。脾臟以陰性物質為主體卻包含陽性魂魄,如果沒有脾陽的春生,則木氣就不能溫和,如果沒有脾陽的夏長,則火氣就不能炎熱。所以肝脾雖然充滿血液,但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實則是陽氣上升並化生火氣的根本。等到陽氣上升到火位,又下降到金位,則氣就旺盛了,因此肝脾的氣往往虛弱,而肺胃的氣則往往充實。
虛弱的反而會變得充實,則肝脾會向上升發;充實的反而會變得虛弱,則肺胃會向下沉降。如果充實的更充實,則會導致胃氣壅塞而不下降;如果虛弱的更虛弱,則會導致肝脾氣機抑鬱而不上升。而這些都源於中焦脾胃之氣的不旺盛。
中焦脾胃之氣介於不戊不己之間,既不是金也不是木,旺盛時,虛弱的就會被充實而向左上升,充實的就會被衝擊而向右下降,右邊不會顯得多餘,左邊也不會顯得不足。如果中焦脾胃之氣不旺盛,則氣機的樞紐就不能轉動,虛弱的會更加虛弱而向左陷落,充實的會更加充實而向右逆行。
人參的氣味醇厚,能夠直達中焦,補益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功能恢復正常,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下的嘔吐腹瀉都能停止,胸腹的痞滿脹痛也都能消除。張仲景用理中湯、丸,就是用來消除痞滿脹痛、停止嘔吐腹瀉,掌握中焦樞紐,來運轉四旁的氣機。大建中湯,藥方見膠飴部分。大半夏湯,藥方見半夏部分。黃連湯,藥方在黃連部分。這些藥方,都用來治療痞滿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完全是建立中氣,來轉動升降的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