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卷四

土燥之病,傷寒惟陽明有之,而濕居其半,他經已不少睹,內傷雜病之中,那復有此!後世庸工,開滋陰補水之門,而醫如蕭斧,人若朝菌矣。凡內傷諸病,如氣鼓水脹,咳嗽痰飲,泄利淋濁,吐衄崩漏,瘕疝帶下,黃疸消渴,中風癲狂,驚悸遺精,反胃噎膈,泄穢吞酸,骨蒸毛熱,閉經絕產,霍亂腹痛,傷風齁喘,種種幻怪,百出不窮,究其根原,悉緣土濕。茯苓瀉水燥土,沖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道家稱其有延年之功,信非過也。

庸工用乳制,最繆不通!

豬苓,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開汗孔而瀉濕,清膀胱而通淋,帶濁可斷,鼓脹能消。

傷寒豬苓湯,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阿膠一兩。治陽明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陽明之證,有燥有濕,陽明旺而太陰虛,則燥勝其濕,太陰旺而陽明虛,則濕勝其燥。己土濕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則小便不利。木鬱風動,肺津傷耗,則渴欲飲水。

風氣飄揚,而表寒未解,則脈浮發熱。豬、茯、滑、澤,燥己土而瀉濕,阿膠滋乙木而清風也。治少陽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以水旺土濕,風木鬱陷,下克己土,疏泄不藏則為利,風燥亡津則為渴。乙木陷而甲木逆,上克戊土,濁氣逆沖,則為咳嘔,相火上炎,則心煩不得眠睡。

豬、茯、澤、滑,滲癸水而瀉濕,阿膠滋乙木而清風也。

金匱豬苓散,豬苓、澤瀉、白朮等分。為散。治病在膈上,嘔吐之後,而思水者。痰飲內阻,多見渴證,而投以新水,益復難容,故隨飲而即吐。嘔傷津液,應當作渴,而水停心下,則反不渴,是以先渴而即嘔者,必有支飲。若飲在膈上,吐後而思飲水者,是飲去而津傷,為欲解也,此當急與之水,以救其渴。

但其平日陽衰土濕,而後飲停膈上,宿水方去,又得新水,而土濕如前,不能蒸水化氣,則新水又停矣,是當瀉濕而生津。澤、苓,瀉水而去濕,白朮燥土而生津也。

豬苓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之清風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朮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去皮用。

澤瀉,味鹹,微寒,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燥土瀉濕,利水通淋,除飲家之眩冒,療濕病之燥渴,氣鼓水脹皆靈,膈噎反胃俱效。

金匱澤瀉湯,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以飲在心下,阻隔陽氣下降之路,陽不根陰,升浮旋轉,故神氣昏冒而眩暈。此緣土濕不能制水,故支飲上泛,澤瀉瀉其水,白朮燥其土也。

白話文:

土的乾燥病症,傷寒病中只有陽明經才有,而且通常還伴隨著一半的濕氣,其他經絡其實也不少見,至於內傷雜病中,怎麼會沒有呢!後世那些庸醫,開啟滋陰補水的錯誤治療方式,結果就像用鈍斧頭砍柴,越砍越糟糕,人就像朝生暮死的菌類一樣。凡是內傷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腹脹、水腫、咳嗽、痰飲、腹瀉、小便混濁、吐血、流鼻血、崩漏、腹部腫塊、疝氣、帶下、黃疸、消渴(糖尿病)、中風、癲狂、心悸、遺精、反胃、噎膈、胃酸過多、骨蒸潮熱、閉經、不孕、霍亂、腹痛、感冒咳嗽、氣喘等等千奇百怪的病症,層出不窮,追究其根源,都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茯苓能利水燥土,藥性平和淡薄,各種病症都適合使用,是很好的藥物,道家說它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實在不誇張。

庸醫用牛乳來炮製藥材,實在是錯得離譜!

豬苓,味道甘甜,藥性平和,歸腎經和膀胱經。能利水燥土,消除痰飲,打開汗孔排濕,清除膀胱濕氣並通利小便,能斷除帶下,消除腹脹。

傷寒論中的豬苓湯,由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阿膠一兩組成。用來治療陽明經的傷寒,症狀是脈搏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陽明經的病症,有燥熱也有濕氣,當陽明經旺盛而太陰經虛弱時,燥熱就會勝過濕氣;反之,太陰經旺盛而陽明經虛弱時,濕氣就會勝過燥熱。當脾土濕氣過重而功能低下,肝木氣機被抑制,無法疏通水道時,就會小便不順暢。肝木鬱結導致風氣內動,損傷肺的津液時,就會口渴想喝水。

風邪飄浮在體表,表寒沒有解除,就會出現脈搏浮、發燒的症狀。豬苓、茯苓、滑石、澤瀉這些藥物,能燥脾土、排濕氣,阿膠能滋養肝木並清除風邪。豬苓湯還可以用來治療少陽經的病,症狀是腹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這是因為水氣旺盛、脾土濕氣過重,肝木氣機鬱結,下行克制脾土,導致疏泄功能失常而腹瀉;風邪燥熱消耗津液而口渴。肝木鬱結,使得膽木之氣逆行,上行克制胃土,濁氣逆沖就會咳嗽嘔吐;相火上炎就會心煩失眠。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這些藥物,能滲利腎水排濕,阿膠能滋養肝木並清除風邪。

金匱要略中的豬苓散,由豬苓、澤瀉、白朮等分組成。磨成粉末。用來治療病邪在上膈部位,嘔吐後又想喝水的病症。痰飲阻礙內部,常常出現口渴的症狀,但是喝水後卻更難受,所以一喝水就吐出來。嘔吐傷及津液,應該感到口渴,但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下,反而不渴,所以先感到口渴,接著就嘔吐的,一定是有支飲的病症。如果飲邪在上膈部位,吐後又想喝水,這是因為飲邪被排出,津液損傷,身體想要解渴,這時候應該趕緊給予水來緩解口渴。

但是因為平日裡陽氣虛弱、脾土濕氣過重,導致飲邪停留在上膈部位,舊的水液剛被排出,新的水液又進入體內,脾土濕氣依舊存在,無法將水液蒸發成氣,導致新進的水液又停滯下來,這時就應該先排濕氣再產生津液。澤瀉、茯苓能利水排濕,白朮能燥土並產生津液。

豬苓滲利排水的效果,比茯苓更快。但是水的特性,若沒有土和木的疏導,是無法自行流動的,豬苓散的利水效果,是靠白朮的燥濕作用;豬苓湯的利水效果,是靠阿膠的疏通肝木;五苓散的利水效果,是靠白朮的燥土作用和桂枝的疏通木氣;八味丸的利水效果,是靠桂枝的疏通木氣和地黃的滋養肝木。如果只是單純地依賴豬苓、茯苓、滑石、澤瀉這些藥物來利水,恐怕很難產生好的效果。

使用時需去除外皮。

澤瀉,味道鹹,藥性微寒,歸腎經和膀胱經。能燥土排濕,利水通淋,消除因水飲引起的眩暈,治療因濕氣引起的口渴,對於腹脹、水腫都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膈噎、反胃也有效。

金匱要略中的澤瀉湯,由澤瀉五兩、白朮二兩組成。用來治療心下有支飲,患者感到頭暈目眩的病症。這是因為水飲停留在心下,阻礙陽氣下降的通道,陽氣無法依附於陰氣,而向上漂浮旋轉,導致神情昏沉、頭暈目眩。這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無法制約水液,導致支飲上泛,澤瀉能利水排濕,白朮能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