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卷四

真武湯,茯苓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芍藥二兩,生薑三兩。治少陰病,內有水氣,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嘔者。以水泛土濕,風木鬱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鬱賊土,脾陷胃逆,故腹痛嘔利。營血寒澀,不能行經絡而充肢節,故四肢沉重疼痛。

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生薑降濁而止嘔,苓、術,燥土而瀉濕也。治太陽中風,服大青龍湯,汗後亡陽,手足厥逆,筋惕肉瞤者。以陽亡土敗,寒水大發,風木失溫,郁動不寧,故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動。芍藥斂風木之搖盪,苓、朮、附子,溫補火土而瀉寒水也。

治太陽傷寒,汗出不解,發熱頭眩,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以汗後亡陽,水寒土濕,風木鬱動,身體戰搖。芍藥清風木之振撼,苓、朮、附子,溫補火土而瀉寒水也。

苓桂甘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治汗後臍下悸動,欲作奔豚。風木鬱動,是生振悸。心下悸者,枝葉之不寧,臍下悸者,根本之不安,臍下振悸,根本撼搖,則奔豚作矣,因於水旺土崩,而根本失培也。甘、棗,補脾精以滋風木,桂枝達木鬱而安動搖,茯苓瀉水而燥土也。

《金匱》: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水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悸者,加茯苓二兩。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蓋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

緩則悸於心下,急則悸於臍間,臍下之悸,用桂枝以疏木,心下之悸,用茯苓以瀉水,緩急之不同故也。

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一兩,乾薑一兩,附子一兩。治汗下之後,病仍不解,煩躁者。以汗下亡陽,土敗水發,陽氣拔根,擾亂無歸,故生煩躁。參、甘、薑、附,溫補火土,茯苓瀉其水邪也。

火位於上,水位於下,水寒而下潤,火熱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則火胎於坎而水不寒,水孕於離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爰生濕氣,土位在中,是以性濕。火燥水濕,自然之性,土生於火,而土之濕氣,實化於水。水火之交,全賴乎土,己土左旋,坎陽東昇而化火,戊土右轉,離陰西降而化水,水火互根,寒熱交濟,則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濕,陰陽和平,是以無病。

物不能有盛而無衰,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水不勝火,則濕不勝燥,然丁癸同宮,丁火不能敵癸水之寒,戊己並列,而戊土何能敵己土之濕!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長,燥減而濕增,其大凡也。

土濕不運,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熱作,百病之來,莫不以此。自此以往,陽火漸虧,陰水漸盛。火復而土生則人存,水盛而土崩則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陰之負趺陽者為順。土勝為順,水勝為逆,古之聖人,燥土而制水,後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與下愚,何其相遠也!

白話文:

卷四

真武湯:茯苓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芍藥二兩、生薑三兩。這個方子治療少陰病,病患體內有水氣,導致腹痛、腹瀉、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疼痛,甚至可能嘔吐。這是因為體內水分過多,就像土壤過濕,風木之氣被壓抑,無法疏通水道,所以小便不順暢。風木壓制脾土,導致脾臟下陷,胃氣上逆,因此腹痛、嘔吐、腹瀉。營血受寒凝滯,無法通過經絡到達四肢關節,所以四肢沉重疼痛。

附子溫暖腎水的寒氣,芍藥平息肝木的風邪,生薑降逆止嘔,茯苓、白朮則能乾燥脾土,排除體內濕氣。

這個方子也用來治療太陽中風,服用大青龍湯發汗後,導致陽氣虛脫,出現手腳冰冷、肌肉顫動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耗損,脾土虛弱,寒水之氣大盛,風木失去溫煦,躁動不安,所以手腳冰冷,肌肉顫動。芍藥能收斂風木的躁動,茯苓、白朮、附子則能溫補脾土,去除寒水。

此外,這個方子還能治療太陽傷寒,發汗後病情沒有緩解,反而出現發熱頭暈、心悸、肌肉顫動、全身顫抖想要跌倒的症狀。這是因為發汗後陽氣虛脫,體內水寒脾濕,風木躁動,導致身體顫抖。芍藥能平息風木的震動,茯苓、白朮、附子則能溫補脾土,去除寒水。

苓桂甘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這個方子治療發汗後肚臍下方出現悸動,感覺像要發生奔豚症狀。這是因為風木鬱結,導致悸動。心下悸動,是枝葉的躁動不安,肚臍下悸動,是根本的不安穩。肚臍下震動,是根本的搖晃,這樣就可能發生奔豚,這是因為體內水氣旺盛,導致脾土崩潰,根本失去滋養。甘草、大棗能補養脾精,滋潤風木;桂枝能疏解風木的鬱結,使之平靜;茯苓能排除體內的水氣,乾燥脾土。

《金匱要略》說:如果身體瘦弱的人,肚臍下方出現悸動,且會吐出清涎,感到頭暈目眩,這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應該用五苓散治療。

理中丸,方子在人參相關章節。這個方子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如果肚臍下方有跳動感,這是腎氣在動,要去除白朮,加入桂枝四兩;如果有心悸,要加入茯苓二兩。

傷寒小柴胡湯,方子在柴胡相關章節。這個方子治療少陽傷寒,如果出現心悸、小便不順暢,要去除黃芩,加入茯苓。總而言之,心悸與肝木有關,而導致肝木悸動的原因是體內的水氣。

心悸若發生在心下,則屬於症狀較輕微的,若發生在肚臍附近,則屬於症狀較嚴重的。肚臍下的悸動,要用桂枝來疏通肝木;心下的悸動,要用茯苓來排除體內的水氣。症狀的輕重緩急不同,治療方法也因此不同。

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一兩、乾薑一兩、附子一兩。這個方子治療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這是因為發汗或瀉下導致陽氣耗損,脾土虛弱,水氣過盛,陽氣失去根基,躁動不安,所以產生煩躁。人參、甘草、乾薑、附子能溫補脾土,茯苓則能排除體內的水邪。

火在上面,水在下面。水性寒冷向下流動,火性溫熱向上燃燒。人之所以能生存,需要水火相互協調。當水火協調時,火能從坎水之氣中獲得滋養,使水不會過寒,水也能從離火之氣中獲得滋養,使火不會過熱。水火相互協調,就會產生濕氣。土位於中間,所以其性質為濕。火性乾燥,水性濕潤,這是自然的規律。土由火產生,而土的濕氣實際上來自於水。水火的協調,完全依賴於土。己土向左運行,使坎卦的陽氣上升轉化為火;戊土向右運行,使離卦的陰氣下降轉化為水。水火相互依存,寒熱交替,這樣胃就不會過於乾燥,脾也不會過於濕潤,陰陽和平,人就不會生病。

萬物不可能只有興盛而沒有衰敗。火氣過盛則脾土乾燥,水氣過盛則脾土濕潤。水氣雖然不能勝過火氣,濕氣也不能勝過乾燥,但因為丁火和癸水同屬陰,丁火無法抵抗癸水的寒冷;戊土和己土並列,戊土又如何能抵抗己土的濕氣呢!人體衰老時,火氣逐漸衰退而水氣逐漸增長,乾燥減少而濕潤增加,這是普遍的規律。

脾土濕潤而不能正常運化時,升降功能就會顛倒錯亂,水木下陷而產生寒氣,火金上逆而產生熱氣,各種疾病的發生,都與此有關。從此以後,陽火逐漸虧損,陰水逐漸旺盛。火氣恢復,脾土就能夠產生,人就能夠存活;水氣過盛,脾土崩潰,人就會死亡。所以張仲景告誡我們,少陰病病情順利發展的標誌是能夠吸收水谷精微,脾土強健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脾土強健是順,水氣旺盛是逆。古代聖人懂得乾燥脾土來制約水氣,後世平庸的醫生反而滋養水氣來損害脾土,高明的智慧和愚笨的行為,相差是何其遙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