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茯苓,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善安悸動,最豁鬱滿,除汗下之煩躁,止水飲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遺帶之妙藥,氣鼓與水脹皆靈,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標百病,效著千方。
傷寒五苓散,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治太陽中風,內有水氣,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以宿水停留,因表鬱而內動,阻隔三陽,不得下行,是以渴欲飲水。而以水投水,又復不受,是以水入則吐。茯、豬、朮、澤,瀉水而燥土,桂枝行經而發表也。
治太陽傷寒,汗後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以汗瀉脾陽,己土濕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鬱風生,肺津傷耗,是以消渴。茯、豬、朮、澤,瀉濕而生津液,桂枝達木以行疏瀉也。
金匱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四兩。治飲家水停心下,先渴後嘔。飲家水停心下,土濕津凝,必作燥渴。而再得新水,愈難消受,是以嘔吐。苓、薑、半夏,降濁陰而瀉水飲也。
茯苓澤瀉湯,茯苓八兩,澤瀉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治反胃嘔吐,渴欲飲水者。以土濕木鬱,抑塞不升,下竅閉結,濁陰無降泄之路,膽胃俱逆,是以嘔吐。桂枝達木鬱而升陷,生薑利胃壅而降逆,朮、甘,補土而生津,苓、澤,瀉水而去濕也。
外臺茯苓飲,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枳實三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滿,不能食者。心胸陽位,而痰水停宿,全緣中焦土濕。宿水雖吐,停痰尚在,而其中脘不旺,一吐之後,胃土上逆,濁氣壅塞,是以虛滿,不能下食。參、朮、茯苓,補中而燥土,枳、橘、生薑,降濁而消滿也。
傷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三兩,白朮三兩。治太陽傷寒,汗出不解,頭疼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以汗後亡陽,水泛土濕,胃氣上逆,則心下滿痛,脾氣下陷,則小便不利,苓、術,燥土瀉水而消滿也。
小青龍湯,方在麻黃。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金匱黃耆建中湯方在黃耆。治虛勞裡急,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緣土濕木鬱,兩氣壅塞,而生痞滿,茯苓瀉濕,滿自消也。
傷寒苓桂朮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治太陽傷寒,吐下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又復發汗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吐下瀉其臟中之陽,風木動於臟,而氣上衝胸膈,復汗以瀉其經中之陽,風木動於經,則身體振搖,緣水泛土濕而木氣鬱動也。桂枝疏木而達郁,朮、甘、茯苓,培土而瀉水也。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它能利水除濕,使脾胃乾燥,排除體內停積的痰飲,平息心悸,最能疏解胸悶脹滿,消除因汗多引起的煩躁,止住因體內水液停滯造成的口渴,是治療小便不暢、腹瀉、痢疾的神藥,也是治療婦女崩漏、白帶的良方。對於氣脹、水腫都有療效,對於反胃、噎嗝也有作用。它的功效廣泛,在許多藥方中都可見它的蹤影。
《傷寒論》中的五苓散,包含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此方用於治療太陽經受風邪,體內有水氣,想喝水但喝了就吐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舊有的水液停滯,加上外邪阻礙,導致水液無法正常下行,所以會想喝水。但喝下去的水也無法被吸收,反而會吐出來。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能利水燥濕,桂枝則能疏通經絡、發散外邪。
此方也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邪,發汗後脈搏浮動,小便不暢,稍有發熱和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發汗過多耗損了脾陽,導致脾土濕陷,肝木受到抑制,無法疏通水道,所以小便不暢。肝木鬱結會產生風邪,耗損肺的津液,因此出現口渴。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能排除體內濕氣、產生津液,桂枝能疏達肝木、促進水道疏通。
《金匱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湯,包含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四兩。用於治療體內有停飲,導致心下有水停積,先感到口渴後嘔吐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有停飲,導致心下濕氣凝滯,所以感到口渴。而喝下新水後更難消化,因此出現嘔吐。茯苓、生薑、半夏能降濁陰、排除體內水飲。
茯苓澤瀉湯,包含茯苓八兩、澤瀉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用於治療反胃嘔吐、想喝水的情況。這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肝木鬱結,無法正常上升,下竅閉塞,濁陰無法下降,導致膽胃之氣上逆而嘔吐。桂枝能疏達肝木,使陽氣上升,生薑能調理胃氣,使其下降,白朮、甘草能健脾生津,茯苓、澤瀉能利水除濕。
《外台秘要》中的茯苓飲,包含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枳實三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用於治療胸腔中停積痰液和宿水,吐出水後,胸腔感到空虛脹滿,無法進食的情況。這是因為胸腔屬陽,而痰水停積,都是因為中焦脾土濕氣過重。雖然吐出了宿水,但痰液還在,且中焦脾胃功能虛弱,吐後胃氣上逆,濁氣壅塞,因此感到空虛脹滿,無法進食。人參、白朮、茯苓能補中健脾、燥濕,枳實、橘皮、生薑能降濁氣、消除脹滿感。
《傷寒論》中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包含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三兩、白朮三兩。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邪,發汗後症狀沒有解除,頭痛發熱但不出汗,心下脹滿疼痛,小便不暢的情況。這是因為發汗後陽氣虛弱,水液停留在體內,脾土濕氣過重,導致胃氣上逆,所以心下脹滿疼痛,脾氣下陷,所以小便不暢。茯苓、白朮能燥濕利水,消除脹滿感。
《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此方在麻黃的章節中。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邪,心下有水氣,小便不暢,少腹脹滿的情況,將麻黃去除,加入茯苓四兩。《金匱要略》中的黃耆建中湯,此方在黃耆的章節中。用於治療虛勞導致腹部急迫、腹滿的情況,將大棗去除,加入茯苓一兩半。這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肝木鬱結,導致兩者氣機不暢,產生痞滿感。茯苓能利水除濕,脹滿感自然會消失。
《傷寒論》中的苓桂朮甘湯,包含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邪,嘔吐或腹瀉後,心下逆滿,氣向上衝胸,一起身就頭暈目眩,並且再次發汗後,身體會顫抖的情況。這是因為嘔吐或腹瀉耗損了體內的陽氣,風木在臟腑中活動,導致氣向上衝胸膈。再次發汗會耗損經脈的陽氣,導致風木在經脈中活動,所以身體顫抖,這些都是因為水液停滯,脾土濕氣過重,肝木鬱結所導致。桂枝能疏通肝木、解除鬱結,白朮、甘草、茯苓能健脾燥濕、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