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卷二

烏梅酸澀收斂,瀉風木而降衝擊,止嘔吐而殺蛔蟲,善醫蛔厥之證。其諸主治,止咳嗽,住泄利,消腫痛,湧痰涎,瀉煩滿,潤燥渴,散乳癰,通喉痹,點黑痣,蝕瘀肉,收便尿下血,止刀箭流血,松霍亂轉筋,開痰厥牙閉。

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棗仁,味甘、酸,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寧心膽而除煩,斂神魂而就寐。

金匱酸棗仁湯,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知母二兩。治虛勞虛煩不得眠。以土濕胃逆,君相郁升,神魂失藏,故虛煩不得眠睡。甘草、茯苓,培土而瀉濕,芎藭、知母,疏木而清熱,酸棗斂神魂而安浮動也。

棗仁酸收之性,斂攝神魂,善安眠睡。而收令太過,頗滯中氣,脾胃不旺,飲食難消者,當與建中燥土,疏木達郁之品並用,不然則土木皆郁,腹脹吞酸之病作矣。其諸主治,收盜汗,止夢驚。生用泄膽熱多眠,熟用補膽虛不寐。

山茱萸,味酸,性澀,入足厥陰肝經。溫乙木而止疏泄,斂精液而縮小便。

金匱八味丸方在地黃。用之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其斂精液而止疏泄也。

水主藏,木主泄,消渴之證,木能疏泄而水不蟄藏,精尿俱下,陽根失斂,久而陽根敗,則人死矣。山茱萸酸澀斂固,助壬癸蟄藏之冷,收攝精液,以秘陽根,八味中要藥也。八味之利水,則桂枝、苓、澤之力,非山茱萸所司也。

去核,酒蒸。

艾葉,味苦、辛,氣溫,入足厥陰肝經。燥濕除寒,溫經止血。

金匱柏葉湯方在柏葉。用之治吐血不止,膠艾湯方在阿膠。用之治胞阻漏血,以其溫經而止血也。

血生於肝,斂於肺,升於脾,降於胃,行於經絡,而統於中氣,中氣旺則肝脾左升而不下泄,肺胃右降而不上溢,中氣虛敗,肺胃逆升,則上流於口鼻,肝脾下陷,則下脫於便溺。蓋血以陰質而含陽氣,其性溫暖而孕君火,溫則流行而條暢,寒則凝瘀而梗澀,瘀而不行,則為癥瘕,瘀而未結,則經脈莫容,勢必外脫,肺胃之陽虛,則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陽虛,則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無上熱,肝脾之陷,非無下熱,而究其根原,全緣於中下之濕寒。

艾葉和煦通暢,逐濕除寒,暖補血海,而調經絡,瘀澀既開,循環如舊,是以善於止血,而治瘡瘍。其諸主治,止吐衄便尿、胎產崩帶、淋瀝痔漏、刀箭跌損諸血,治發背、癰疽、疔毒、疳瘡、臁瘡、風癩、疥癬諸瘡,除咽喉、牙齒、眼目、心腹諸痛,滅皯黯,落贅疣,調胎孕,掃蟲䘌。

灶中黃土,味辛,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燥濕達木,補中攝血。

金匱黃土湯,灶中黃土半斤,甘草二兩,白朮三兩,黃芩三兩,阿膠三兩,地黃三兩,附子三兩。治先便後血。以水寒土濕,乙木鬱陷而生風,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後者,是緣中脘之失統,其來遠也。黃土、朮、甘,補中燥濕而止血,膠、地、黃芩,滋木清風而瀉熱,附子暖水驅寒而生肝木也。

白話文:

卷二

烏梅味道酸澀,有收斂的作用,可以疏導肝風,使其不向上衝擊,能止嘔吐,還能殺死蛔蟲,特別擅長治療因蛔蟲引起的厥症。它還可以止咳、止瀉、消腫痛、化痰、消除胸腹脹滿、滋潤乾燥、解渴、散乳房腫塊、通喉嚨腫痛、點除黑痣、腐蝕瘀肉、收斂便血和尿血、止刀箭傷出血、緩解霍亂引起的抽筋、打開痰厥導致的牙關緊閉。

將烏梅用醋浸泡一晚,去核,用米蒸。

酸棗仁,味甘、酸,歸入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陽膽經。能使心神安定,消除煩躁,收斂精神魂魄,幫助入睡。

《金匱要略》中的酸棗仁湯,由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知母二兩組成,用於治療虛勞引起的虛煩失眠。這是因為脾胃濕氣過重,導致胃氣上逆,君火和相火鬱結上浮,神魂無法藏匿,所以會出現虛煩失眠。甘草和茯苓能夠健脾祛濕,芎藭和知母能夠疏肝清熱,酸棗仁則能收斂神魂,使其安定。

酸棗仁具有酸澀收斂的特性,能夠收攝精神魂魄,幫助安眠。但如果收斂過度,會阻礙中焦氣機的運行,如果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使用,應該與健脾燥濕、疏肝解鬱的藥物一起使用,否則會導致脾胃和肝氣鬱結,引起腹脹、吞酸等疾病。酸棗仁還可以治療盜汗、止夢驚。生用可以瀉膽熱,多用於多睡的情況,熟用則可以補膽虛,多用於失眠的情況。

山茱萸,味酸,性澀,歸入足厥陰肝經。能溫養肝木,制止肝氣過度疏泄,收斂精液,減少小便。

《金匱要略》中的八味丸(又稱金匱腎氣丸),其方劑組成在生地黃的章節中有記載。用它來治療男子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的情況,是因為它能收斂精液,制止精液的過度流失。

水主藏,木主疏泄。消渴病是因為肝木過度疏泄,導致腎水不能藏納,精液和尿液都大量流失,導致陽氣失去收斂,時間長了,陽氣衰敗,人就會死亡。山茱萸酸澀收斂,能夠幫助腎水收藏,收攝精液,固護陽氣的根本,是八味丸中的重要藥物。八味丸中利水的藥物是桂枝、茯苓、澤瀉,這並不是山茱萸所負責的功能。

山茱萸去核後,用酒蒸。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入足厥陰肝經。能夠燥濕除寒,溫通經脈,止血。

《金匱要略》中的柏葉湯,其方劑組成在柏葉的章節中有記載。用它來治療吐血不止,膠艾湯,其方劑組成在阿膠的章節中有記載。用它來治療胞胎不穩、漏血,是因為它能溫經而止血。

血的生成在肝,收藏在肺,上升於脾,下降於胃,運行於經絡,並由中氣統攝。中氣旺盛,肝脾就會左升而不下泄,肺胃就會右降而不上溢。中氣虛弱衰敗,肺胃之氣上逆,就會導致血從口鼻流出;肝脾之氣下陷,就會導致血從大小便中脫出。血液屬陰,但內含陽氣,其性溫暖並孕育君火,溫則運行順暢,寒則凝結瘀滯。瘀滯不行就會形成腫塊,瘀滯但未結成塊,就會使經脈難以容納,勢必會向外流失。肺胃陽氣虛弱,就會上逆而不能下降;肝脾陽氣虛弱,就會下陷而不能上升。肺胃上逆,並非沒有上熱,肝脾下陷,也並非沒有下熱,但追究其根源,完全是中焦下焦濕寒造成的。

艾葉性溫和,能夠疏通經脈,驅除濕寒,溫補血海,調理經絡。瘀滯一旦開解,循環恢復正常,因此善於止血,還能治療瘡瘍。它還可以治療吐血、流鼻血、便血、尿血、胎產崩漏、淋漓不盡、痔瘡出血、刀傷跌打損傷等各種出血症狀。還能治療發背、癰疽、疔瘡、疳瘡、臁瘡、風癩、疥癬等各種瘡瘍;消除咽喉痛、牙痛、眼痛、心腹痛;去除臉上的黑斑,脫落贅生物,調理胎孕,驅除蟲卵。

灶中黃土,味辛,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能夠燥濕、疏肝、補中、攝血。

《金匱要略》中的黃土湯,由灶中黃土半斤、甘草二兩、白朮三兩、黃芩三兩、阿膠三兩、地黃三兩、附子三兩組成。用於治療先便後血的情況。這是因為水寒土濕,導致肝木鬱陷而生風,疏泄而不藏,最終導致便血。出血發生在大便之後,是因為中焦失去統攝的功能,病因深遠。黃土、白朮、甘草能夠健脾燥濕而止血,阿膠、地黃、黃芩能夠滋養肝木、清熱散風,附子則能溫腎陽、驅寒,促進肝木的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