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卷二

入腑則吉,徐用承氣,瀉其內熱而外無別慮,入臟則凶,急用四逆,溫其裡寒而未必萬全,是以入臟為逆,入腑為順,然入腑失下而亦有死者,究不如在經之更順也。方其在經,陰陽搏戰,勝負未分,以小柴胡雙解表裡,使表陽不至傳腑,里陰不至傳臟,經邪外發,汗出病退,此小柴胡之妙也。

足少陽經,自頭走足,行身之側,起於目之外眥,從耳下項,由胸循脅,繞胃口而下行,病則逆行,上克戊土,而刑辛金。以甲木而克戊土,胃無下降之路,則氣逆而作嘔吐,以相火而刑辛金,肺無下降之路,則氣逆而生咳嗽。辛金被賊,則痞塞於胸脅,戊土受虐,則脹滿於腹脅,以其經氣之結滯也。

木氣盛則擊撞而痛生,火氣盛則熏蒸而發熱,凡自心脅胸肋而上,若缺盆頸項,若咽喉口齒,若輔頤腮顴,若耳目額角,一切兩旁熱痛之證,皆少陽經氣之逆行也。少陽甲木,居於左而行於右,邪輕則但發於左,邪旺則並見於右。柴胡入少陽之經,清相火之煩蒸,疏木氣之結塞,奏效最捷,無論內外感傷,凡有少陽經病,俱宜用之。

緣少陽之性,逆行則壅迫而暴烈,順行則松暢而和平,柴胡清瀉而疏通之,經氣衝和,則反逆為順,而下行也。

肝膽表裡相通,乙木下陷而生熱者,凡諸淋濁泄利之類,皆有殊功。以其輕清蕭散,甚與肝膽之鬱熱相宜,熱退郁消,自復升降之舊,故既降少陽之逆,亦升厥陰之陷。痔漏之證,因手少陽之陷,瘰癧之證,因足少陽之逆,並宜柴胡。

黃芩,味苦,氣寒,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清相火而斷下利,瀉甲木而止上嘔,除少陽之痞熱,退厥陰之鬱蒸。

傷寒黃芩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以太陽而傳少陽,少陽經氣內遏,必侵克戊土,而為嘔利。逆而不降,則壅逼上脘而為嘔,降而不舒,則鬱迫下脘而為利。利泄胃陽,則入太陰之臟,利亡脾陰,則傳陽明之腑。

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易傳陽明而為熱。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瀉其相火也。

外臺黃芩湯,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二兩,桂枝一兩。治乾嘔下利者。以中氣虛寒,脾陷而賊於乙木,則為下利,胃逆而賊於甲木,則為乾嘔。人參、大棗,補中培土,乾薑、桂枝,溫升肝脾而止下利,黃芩、半夏,清降膽胃而止乾嘔也。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用之治往來寒熱,胸脅硬滿,大柴胡湯方在柴胡。用之治發熱汗出,心下痞硬,半夏瀉心湯方在半夏。用之治嘔而發熱,心中痞滿。生薑瀉心湯方在生薑。用之治乾嘔食臭,心下痞硬,甘草瀉心湯方在甘草。用之治水穀不化,心下痞硬。附子瀉心湯方在附子。

白話文:

病邪進入腑就吉利,可以用承氣湯慢慢瀉掉體內熱邪,外部就沒有其他顧慮。病邪進入臟就凶險,要趕快用四逆湯溫暖體內寒氣,但未必完全有效。所以病邪入臟是逆,入腑是順,但病邪入腑後沒有及時排出,也會有死亡的,總之不如病邪還在經絡時更為順利。當病邪在經絡時,陰陽之氣互相搏鬥,勝負未分,用小柴胡湯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使體表的陽氣不會傳入腑,體內的陰氣不會傳入臟,讓經絡的邪氣從體表發散出去,出汗後病就好了,這就是小柴胡湯的奧妙。

足少陽經,從頭走到腳,循行身體兩側,起於眼角外側,經過耳朵下方、頸項,沿著胸部和脅肋,繞著胃口向下走。如果生病了,經氣會逆行,向上克制脾胃之土(戊土),並刑剋肺金(辛金)。因為甲木克制戊土,導致胃氣沒有下降的通道,所以會氣逆而嘔吐;又因為相火刑剋辛金,導致肺氣沒有下降的通道,所以會氣逆而咳嗽。辛金受損,就會胸脅痞塞;戊土受虐,就會腹脅脹滿,這是因為經絡的氣機結滯所導致的。

木氣旺盛就會產生撞擊性的疼痛,火氣旺盛就會產生熏蒸性的發熱。凡是從心脅、胸肋向上,到缺盆、頸項,到咽喉、牙齒,到面頰、腮顴,到耳朵、眼睛、額角,所有身體兩側發熱疼痛的症狀,都是少陽經氣逆行所造成的。少陽的甲木,在左邊而向右行走,如果邪氣輕微,只會出現在左邊,如果邪氣旺盛,左右兩邊都會出現。柴胡進入少陽經,可以清除相火的煩熱,疏通木氣的結滯,效果最快,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凡是有少陽經的病症,都應該使用。

因為少陽的特性,逆行就會壅塞而猛烈,順行就會舒暢而平和。柴胡能清瀉並疏通它,使經氣平和順暢,就能使逆行的氣機轉為順行而向下。

肝膽是表裡相通的,乙木下陷而產生熱邪,對於各種淋濁、泄瀉等病症,都有特殊的效果。因為柴胡輕清發散,很適合肝膽的鬱熱,熱退了,鬱結消散了,自然能恢復原有的升降功能。所以既能降少陽的逆氣,也能升厥陰的下陷之氣。痔漏的病症,是因為手少陽下陷;瘰癧的病症,是因為足少陽逆行,這些都適合用柴胡來治療。

黃芩,味道苦,性寒,歸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能清相火而止瀉,瀉甲木而止嘔吐,消除少陽的痞熱,退厥陰的鬱熱。

傷寒黃芩湯,用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如果嘔吐,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治療太陽少陽合併發病,又兼有腹瀉的症狀。這是因為太陽傳入少陽,少陽經氣內鬱,一定會侵犯克制脾胃之土(戊土),造成嘔吐腹瀉。經氣逆而不降,就會壅塞在上腹部而產生嘔吐;經氣降而不舒,就會鬱積在下腹部而產生腹瀉。腹瀉耗泄了胃的陽氣,就會進入太陰之臟,腹瀉耗損了脾的陰液,就會傳入陽明之腑。

少陽以甲木來化生相火,容易傳入陽明而化為熱邪。甘草、大棗能補益脾的精氣,黃芩、芍藥能瀉掉相火。

外台黃芩湯,用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二兩、桂枝一兩。治療乾嘔、腹瀉的症狀。這是因為中氣虛寒,脾氣下陷而受到乙木的侵犯,所以導致腹瀉;胃氣上逆而受到甲木的侵犯,所以導致乾嘔。人參、大棗能補益中氣,培土健脾;乾薑、桂枝能溫升肝脾,而止腹瀉;黃芩、半夏能清降膽胃,而止乾嘔。

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藥方已經在柴胡篇中提到,用來治療時冷時熱,胸脅脹滿的症狀。大柴胡湯,藥方也在柴胡篇中,用來治療發熱汗出,心下痞硬的症狀。半夏瀉心湯,藥方在半夏篇中,用來治療嘔吐發熱,心中痞滿的症狀。生薑瀉心湯,藥方在生薑篇中,用來治療乾嘔、厭食、心下痞硬的症狀。甘草瀉心湯,藥方在甘草篇中,用來治療消化不良,心下痞硬的症狀。附子瀉心湯,藥方在附子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