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二 (3)
卷二 (3)
1. 卷二
腎氣者,坎中之陽,《難經》所謂腎間動氣,生氣之根,呼吸之門也。方以腎氣為名,則君附子而不君地黃,地黃者,准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
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隆,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薯蕷丸方在薯蕷。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蕷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泄也。傷寒炙甘草湯方在甘草。用之治經脈結代,君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
大黃蟅蟲丸方在大黃。用之治勞傷乾血,君大黃、蟅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黃土湯方在黃土。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泄也。膠艾湯方在阿膠。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泄也。百合地黃湯方在百合。
用之治百合初病,君百合以清肺熱,地黃泄臟腑之瘀濁也。
地黃滋潤寒涼,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傷寒陽明病,腑燥便結,多服地黃濃汁,滋胃滑腸,勝用承氣。鮮者尤捷,故百合地黃湯以之瀉臟腑瘀濁,其力幾同大黃。溫疫、疹病之家,營郁內熱,大用生地,壯其里陰,繼以表藥發之,使血熱外達,皮膚斑生,亦為要物。
血熱不得透泄,以致經絡鬱熱,而生痂癩,是為癩風,用生地於表散之中,清經熱以達皮毛,亦為良品。水旺土濕者,切不可服!
凡人木病則燥,土病則濕,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濕。滋木之燥,勢必益土之濕,土濕愈增,則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敗,則人死矣。地黃甚益於風木,甚不宜於濕土。陽旺土燥則不病,病者皆陰旺而土濕者也。
外感陽明之中,燥濕相半,三陰全是濕寒。內傷雜病,水寒土濕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見也。脾約之人,大便結燥,糞若羊矢,反胃噎膈,皆有此證,是胃濕而腸燥,非真燥證也。衄家,惟陽明傷寒,衛郁莫泄,逆循上竅,沖逼營血,以致鼻流,於表汗之中,加生地涼營之味,使之順達皮毛,乃為相宜。
至於內傷吐衄,悉緣土濕,更非燥證,以及種種外熱煩蒸,無非土濕陽飛,火奔水泛,久服地黃,無有不死!
蓋丁癸同宮,戊己並行,人之衰也,火漸消而水漸長,燥日減而濕日增,陽不勝陰,自然之理。陽旺則壯,陰旺則病,陽純則仙,陰純則鬼,抑陰扶陽,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上智不解,後世庸工,以下愚之資,而談上智之業,無知妄作,遂開補陰滋水之派。群兒冒昧,翕習成風,著作流傳,遍於寰海,使抱病之家,死於地黃者十九,念之可為痛心也!
曬乾,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鮮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白話文:
[卷二]
腎氣,指的是腎臟中的陽氣,就像《難經》所說的「腎間動氣」,是生命力的根本,也是呼吸的關鍵。以「腎氣」命名的藥方,主要依賴附子來溫補腎陽,而不是以地黃為主。地黃雖然是滋陰的藥,多多益善,但終究不是主要將領。
張仲景的藥方中,沒有以地黃為主藥的方子,也沒有特別增加地黃用量的用法。腎氣丸用來治療消渴和淋漓,用附子來溫暖腎氣,而用生地黃來滋潤因風木導致的乾燥。薯蕷丸的重點在薯蕷,用來治療虛勞和風氣,以薯蕷來收斂腎精,地黃、阿膠、當歸、芍藥則是用來清除風木過度疏泄的狀況。炙甘草湯的重點在甘草,用來治療經脈結代,以甘草來補中氣,地黃、阿膠、麻仁則是用來滋潤經脈的乾燥澀滯。
大黃蟅蟲丸的重點在大黃,用來治療因勞損導致的瘀血,用大黃和蟅蟲來破除積聚,地黃和芍藥則是滋潤經脈的乾燥。黃土湯的重點在黃土,用來治療便血,用黃土來收斂血脫,地黃和阿膠則是清除風木的過度疏泄。膠艾湯的重點在阿膠,用來治療胎動不安而下血,用阿膠和艾葉來挽回血漏,地黃、當歸、芍藥則是清除風木的過度疏泄。百合地黃湯的重點在百合,用來治療百合病的初期,用百合來清除肺熱,地黃則是排泄臟腑中的瘀濁。
地黃性質寒涼滋潤,容易滑利大便,適合火旺土燥的人使用。傷寒陽明病,因腸道乾燥而便秘,多服用濃地黃汁可以滋潤胃腸,效果勝過使用承氣湯。新鮮的地黃效果更快,因此百合地黃湯用來瀉臟腑的瘀濁,其效果幾乎與大黃相同。溫疫和疹病期間,體內營氣鬱滯而有內熱,大量使用生地黃可以壯大體內的陰氣,接著再用表藥發散,使血熱向外發散,皮膚出現斑點,生地黃也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若體內血熱無法向外發散,導致經絡鬱熱,進而產生癩病,稱為「癩風」,在發散表邪的藥方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清除經絡中的熱邪,使其達到皮膚毛孔,也是很好的方法。然而,水濕旺盛的人,絕對不能服用!
一般來說,木屬性臟腑生病就會變得乾燥,土屬性臟腑生病就會變得濕潤,而木的乾燥,根本原因是土太濕。滋潤木的乾燥,勢必會加重土的濕氣,土的濕氣越重,木就越乾燥,木會越來越枯槁,而土則會越來越敗壞,這樣人就會死亡。地黃雖然對風木很有幫助,但是非常不適合濕土。陽氣旺盛、土乾燥的人不會生病,會生病的人都是因為陰氣旺盛而土濕。
外感病中,陽明病的情況是乾燥和濕潤各半,三陰經脈全部是濕寒。內傷雜病,水寒土濕的狀況,占了十之八九,土和木都乾燥的情況,並不多見。脾約的人,大便乾燥像羊糞,或是有反胃、噎膈的症狀,都有這種情況,這是因為胃濕而腸燥,並不是真正的乾燥證。鼻衄的人,如果是陽明傷寒,衛氣鬱滯無法發散,逆行向上竅,衝擊血脈導致鼻血,在發汗的藥方中加入生地黃來涼血,使其順利到達皮膚毛孔,才是適合的做法。
至於內傷引起的吐血、鼻血,都是因為土濕,並非乾燥證,以及各種體內發熱、煩躁不安,都是因為土濕、陽氣浮越,或是火氣上衝、水液泛濫,長期服用生地黃,沒有不死的!
這是因為丁火和癸水同宮,戊土和己土並行,人衰老的時候,火氣會逐漸消退,而水氣會逐漸增長,乾燥的情況會越來越少,而濕氣會越來越多,陽氣無法勝過陰氣,這是自然規律。陽氣旺盛則身體強壯,陰氣旺盛則身體生病,陽氣純粹則能成仙,陰氣純粹則會變成鬼,抑制陰氣扶助陽氣,是不變的道理。但是,這些道理非常深奧,不是有智慧的人無法理解,後世庸醫,用愚笨的資質,來談論高深的醫理,無知又胡亂作為,就開創了補陰滋水的學派。很多不明事理的人盲目學習,形成風氣,著作流傳,遍佈天下,使得許多抱病的人,因為服用生地黃而死亡,真是令人痛心!
曬乾後,可以直接使用,而仲景藥方中所用的生地,是指用新鮮的地黃取汁。至於熟地黃的做法,是庸醫胡亂製作,不值得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