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二 (2)
卷二 (2)
1. 卷二
金匱膠艾湯,阿膠二兩,乾地黃六兩,芍藥四兩,當歸三兩,芎藭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治妊娠胞阻,腹痛下血。以乙木不達,侵克己土,是以腹痛。乙木鬱陷,而生風燥,疏泄失藏,是以下血。膠、地、歸、芍,養血而清風燥,甘草補中而緩迫急,芎藭疏木而達遏郁,艾葉暖血而回陷漏也。
膠薑湯,阿膠、乾薑。原方闕載,今擬加甘草、大棗、生薑、桂枝),治婦人經脈陷下,滴漏墨色。以脾腎陽虧,風木鬱陷,經寒血漏,色敗而黑。阿膠滋風木而止疏泄,乾薑溫經脈而收陷漏也。
乙木生於癸水而長於己土,水溫土燥,則木達而血升,水寒土濕,則木鬱而血陷,木氣抑遏,不得發揚,於是怫鬱而生風燥,凡諸腹痛裡急、崩漏淋利之證,無不以此。風木之性,專於疏泄,泄而未遂,則梗澀不行,泄而太過,則注傾而下。阿膠息風潤燥,養血滋陰,豬苓、方在豬苓。
薯蕷、方在薯蕷。黃土、方在黃土。溫經、方在茱萸。白頭翁、方在白頭翁。炙甘草、方在甘草。鱉甲煎、方在鱉甲。黃連阿膠、方在黃連。大黃甘遂、方在大黃。諸方皆用之,以滋乙木之風燥也。其性滋潤凝滯,最敗脾胃而滑大腸,陽衰土濕,飲食不消,脹滿溏滑之家,甚不相宜。
必不得已,當輔以薑、桂、二苓之類。
蛤粉炒,研用。
地黃,味甘、微苦,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涼血滋肝,清風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經脈之結代,滋風木而斷疏泄,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
金匱腎氣丸,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治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婦人轉胞,不得小便,及短氣有微飲,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水寒土濕,乙木鬱陷,不能上達,故腰痛而腹急。
疏泄之令不行,故小便不利。土木鬱塞,下無透竅,故胞系壅阻而轉移。水飲停留,上無降路,故氣道格礙而短促。木以疏泄為性,鬱而莫泄,激怒而生風燥,津液傷耗,則病消渴。風木之性,泄而不藏,風盛而土濕,不能遏閉,泄之太過,故小便反多。久而精溺注傾,津液無餘,則枯槁而死。
燥在乙木,濕在己土,而寒在癸水。乙木之燥,病之標也,癸水之寒,病之本也,是當溫補腎氣,以拔病本。附子補腎氣之寒,薯、萸,斂腎精之泄,苓、澤,滲己土之濕,地黃潤乙木之燥,桂枝達肝氣之郁,丹皮行肝血之滯。
蓋木愈鬱而風愈旺,風旺而疏泄之性愈烈,泄之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小便反多,標異而本同,總緣於土濕而水寒,生意之弗遂也。水溫土燥,郁散風清,則木氣發達,通塞適中,而小便調矣。
白話文:
卷二
**金匱膠艾湯:**用阿膠二兩、乾地黃六兩、芍藥四兩、當歸三兩、川芎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此方用於治療懷孕時胎氣受阻,導致腹痛並伴隨下血的狀況。這是因為肝氣(乙木)運行不暢,反過來侵犯脾土(己土),所以會腹痛。肝氣鬱結不通,還會產生風燥之氣,導致疏泄功能失常,無法固藏,所以會下血。方中阿膠、地黃、當歸、芍藥能滋養血液,清除風燥;甘草能補養脾胃,緩解急迫的症狀;川芎能疏通肝氣,解除鬱結;艾葉能溫暖血液,使之回歸正常,不再洩漏。
**膠薑湯:**使用阿膠和乾薑。原本的藥方沒有詳細記載,現在建議加入甘草、大棗、生薑、桂枝。此方用於治療婦女經脈下陷,出現點滴不止,且顏色如墨的狀況。這是因為脾腎陽氣虛弱,肝氣鬱結不通,經脈受寒而導致血液流失,顏色變黑。阿膠能滋養肝木,阻止疏泄過度;乾薑能溫暖經脈,收斂下陷的血液。
**肝氣與氣血關係:**肝木依賴腎水滋養,在脾土中生長。如果腎水溫暖、脾土乾燥,肝木就能正常運行,氣血就能上升;反之,如果腎水寒冷、脾土濕潤,肝木就會鬱結,氣血就會下陷。當肝氣受到抑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時,就會因鬱結而產生風燥之氣。凡是出現腹痛、裡急後重、崩漏不止、小便淋漓等症狀,都與此有關。肝木的特性是疏泄,疏泄不暢就會阻塞不通,疏泄過度就會傾瀉而下。阿膠能平息風邪,潤燥養血滋陰。其他像是豬苓、薯蕷、黃土、溫經湯(茱萸)、白頭翁、炙甘草、鱉甲煎、黃連阿膠湯、大黃甘遂湯等藥方,也都用於滋養肝木、平息風燥。這些藥材藥性滋潤黏膩,容易阻礙脾胃功能,使大腸滑泄,對於陽氣衰弱、脾土濕潤、飲食不消化、容易腹脹、大便溏瀉的人來說,非常不適合。
**特殊情況:**如果非用不可,必須搭配生薑、桂枝、茯苓、澤瀉等藥材。
**蛤粉:**將蛤粉炒過後研磨成粉使用。
**地黃:**味道甘甜,略帶苦味,歸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有涼血滋養肝臟、清除風邪、潤澤肝木的功效,可以治療肝經引起的消渴症,調和經脈不順的問題。在嚴重失血時,能有效止血。對於燥金引起的便秘,也有潤澤腸道、通便的效果。
**金匱腎氣丸:**使用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此方用於治療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以及婦女因胞胎轉位導致小便不通、氣短有微飲,還有男性消渴、小便反而多的狀況。這是因為肝木主疏泄,如果腎水寒冷、脾土濕潤,肝木就會鬱結下陷,無法正常上升,所以會腰痛和小腹拘急。
**病理分析:**疏泄的功能失常,就會小便不順。脾土和肝木鬱結不通,下竅沒有出路,就會導致胞系阻塞而發生胞胎轉位。水飲停留在體內,無法向下排除,就會導致氣道阻礙,出現氣短。肝木的特性是疏泄,鬱結不通就會產生風燥之氣,消耗津液,導致消渴症。肝木的特性是洩而不藏,如果風氣過盛、脾土濕潤,無法抑制,就會導致洩漏過度,小便反而增多。久而久之,精液會傾瀉而出,津液耗盡,最終導致身體枯槁而死。
**治療原則:**燥邪在肝木,濕邪在脾土,而寒邪在腎水。肝木的燥邪是疾病的表現,腎水的寒邪是疾病的根本。因此,應該溫補腎氣,以拔除病根。附子能補充腎氣的寒性;薯蕷、山茱萸能收斂腎精的洩漏;茯苓、澤瀉能滲泄脾土的濕氣;地黃能潤澤肝木的燥氣;桂枝能疏通肝氣的鬱結;牡丹皮能疏通肝血的停滯。
**疏通肝氣重要性:**肝木越是鬱結,風邪就會越旺盛,風邪越旺,疏泄的特性就越強烈。如果疏泄不通,就會小便不利;如果疏泄失控,就會小便反而增多。雖然症狀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脾土濕潤和腎水寒冷,導致生機無法暢通。只有腎水溫暖、脾土乾燥,肝氣的鬱結才能散開,風邪才能清除,肝木才能發揮正常功能,疏通和閉藏才能適度,小便才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