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卷一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一兩,半夏半升。治支飲,昏冒作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隔其胃陽,陽升則冒,胃逆則嘔,半夏驅水飲而止嘔冒也。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脈浮大者。以中氣虛滯,肺胃之降令素遲,一遇風寒,閉其皮毛,里郁莫泄,胃氣逆升,肺壅為熱,是以咳喘上氣,而脈浮大。此為肺脹之病,即傷風齁喘而為熱者。

甘、棗,補其中虛,麻黃瀉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熱,生薑、半夏,降沖逆而破壅塞也。

傷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陰病,咽痛者。以陰氣上衝,因致咽痛。半夏、桂枝,降其沖逆,甘草緩其急迫也。

金匱半夏厚朴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以濕旺氣逆,血肉凝瘀。茯苓瀉其濕,樸、半、薑、蘇,降其逆而散其滯也。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以陽衰土濕,升降失政,脾陷而乙木不得直升,則鬱勃而為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順降,則懸虛而為驚。胃土上逆,濁陰填塞,心下更郁,經絡壅澀,礙厥陰風木升達之路,是以心下悸動。《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即此謂也。

驚原於魂氣之虛飄,悸原於經氣之阻礙。半夏降胃逆而驅濁陰,麻黃開堙鬱而通絡路也。

人之中氣,左右迴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下之氣,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氣,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則清氣下陷,一刻不降,則濁氣上逆。濁氣上逆,則嘔噦痰飲皆作,一切驚悸眩暈,吐衄嗽喘,心痞脅脹,膈噎反胃,種種諸病,於是生焉,而總由於中氣之濕寒。蓋中脘者,氣化之原,清於此升,濁於此降,四象推遷,莫不本乎是。

不寒不熱,不燥不濕,陰陽和平,氣機自轉。寒濕偏旺,氣化停滯,樞機不運,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氣健運,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緣於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蕩,此驚悸眩暈所由來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煩躁所由來也。收令不遂,清氣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來也。膽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悶膈噎所由來也。凡此諸證,悉宜溫中燥土之藥,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熱,須用清斂金火之品。然肺為病標而胃為病本,必降戊土,以轉火金,胃氣不降,金火無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開通,沉重下達,專入胃腑,而降逆氣。胃土右轉,濁瘀掃蕩,胃腑沖和,神氣歸根,則鶴胎龜息,綿綿不絕竭矣。

白話文:

卷一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用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一兩、半夏半升。這個方子治療支飲(體內水液停滯),患者會感到昏迷、想吐,但不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液停留在心下部位,阻礙了胃的陽氣運行,陽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昏迷,胃氣上逆就會導致嘔吐。半夏的作用是驅散體內停滯的水液,從而達到止嘔和緩解昏迷的效果。

**越婢加半夏湯:**用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這個方子治療肺脹,症狀為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眼睛像要脫出一樣、脈搏浮大。這是因為患者中焦的氣機虛弱停滯,肺和胃的下降功能本來就比較遲緩,一旦遇到風寒,就會使毛孔閉塞,體內鬱積的熱氣無法排出,導致胃氣上逆,肺部壅塞而發熱,所以出現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並且脈搏浮大。這就是肺脹的病症,也就是因傷風導致喘息發熱的情況。甘草和大棗是用來補益中焦的虛弱,麻黃是用來疏散毛孔的閉塞,石膏是用來清除肺部的熱氣,生薑和半夏是用來降逆氣、破除壅塞。

**傷寒半夏散:**用半夏、甘草、桂枝等份,研磨成粉,用白開水送服一小勺(方寸匕)。如果不能服用散劑,也可以用水煎服。這個方子治療少陰病,症狀為咽喉疼痛。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向上衝逆,導致咽喉疼痛。半夏和桂枝的作用是平降向上衝逆的陰氣,甘草是用來緩解咽喉的急迫疼痛。

**金匱半夏厚朴湯:**用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這個方子治療婦女咽喉中感覺有炙烤過的肉塊存在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濕氣過盛,導致氣機逆亂,氣血凝滯。茯苓是用來排除體內的濕氣,厚朴、半夏、生薑和蘇葉是用來平降逆亂的氣機、疏散氣血的凝滯。

**半夏麻黃丸:**用半夏和麻黃等份,用蜂蜜製作成藥丸。這個方子治療心悸。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衰弱、脾胃濕氣過盛,導致升降功能失常,脾的升清功能下陷,肝木無法正常向上升發,就會鬱悶而導致心悸;胃的降濁功能上逆,導致膽木無法正常下降,就會出現心慌。胃氣上逆,濁陰堵塞心下部位,導致心下更加鬱悶,經絡阻塞,阻礙了肝木的升發,所以出現心悸。《素問》中說:「胃的大絡,名叫虛里,在左乳下,其跳動會影響到衣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心驚是因為魂氣虛弱而飄蕩,心悸是因為經脈氣機阻礙不暢。半夏的作用是平降胃氣的上逆,驅散體內的濁陰,麻黃的作用是疏通鬱積、開通經絡。

人體的中焦氣機,是左右迴旋的,脾負責將清氣上升,胃負責將濁氣下降。下焦的氣機,不可以一時一刻不上升;上焦的氣機,不可以一時一刻不下降。一時不升,就會導致清氣下陷;一時不降,就會導致濁氣上逆。濁氣上逆,就會導致嘔吐、痰多、一切驚悸、眩暈、吐血、流鼻血、咳嗽、氣喘、心胸痞悶、脅肋脹痛、膈噎、反胃等各種疾病,這些都是由於中焦的濕寒所引起的。中脘穴是氣化之源,清氣由此上升,濁氣由此下降,四季的變化都以此為根本。

不寒不熱、不燥不濕,陰陽平衡,氣機自然就能正常運轉。如果寒濕偏盛,導致氣機停滯,樞機不暢,升降就會反常,這就是脾氣下陷、胃氣上逆的根本原因,如果中焦氣機健運,又怎麼會出現胃氣上逆的情況呢!

肝木向下運行與腎水相交,是靠脾土的降濁功能。如果脾土不能降濁,肝木就會失去根基,導致神魂浮蕩,這就是心驚、心悸、眩暈的原因。如果心火和肺火過盛,就會克制肺金,這就是口渴、煩躁的原因。如果肺氣的收斂功能不足,清氣鬱積,就會導致吐血、流鼻血、痰多、咳嗽。如果膽氣和胃氣逆行,導致脾土和肝木壅塞,就會導致胸悶、膈噎。凡是這些症狀,都應該用溫中燥土的藥物,加上半夏來平降逆氣。

如果是火旺金熱的情況,就應該用清熱收斂肺金的藥物。但是肺只是病症的表現,而胃才是病症的根本。必須要平降脾土,才能轉移火熱,如果胃氣不降,火熱就沒有下降的途徑。半夏味辛性燥,能夠開通、向下沉降,專門進入胃腑,平降逆氣。胃土向右轉動,濁氣瘀血就能被清除,胃腑的氣機調和,神氣就能歸於根本,達到呼吸綿長不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