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15)
卷一 (15)
1. 卷一
緣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則逆行而病堙塞,生薑開蕩堙塞,復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為順也。本為瀉肺之品,瀉其實而不至損其虛,循良之性,尤可貴焉。
氣盛於肺胃而實本於肝脾,血中之溫氣,肺氣之根也。陽氣初生於乙木之中,未及茂長,是以肝脾之氣易病抑鬱。生薑辛散之性,善達肝脾之郁,大棗氣質醇濃,最補肝脾,而壅滿不運,得生薑以調之,則精液遊溢,補而不滯。桂枝湯方在桂枝。用之於甘棗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發表。
凡經絡凝澀,沉遲結代,宜於補益營衛之品加生薑以播宣之,則流利無阻。炙甘草、新加湯、當歸四逆湯皆用之,以溫行經絡之瘀澀也。
半夏,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下衝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平頭上之眩暈,瀉心下之痞滿,善調反胃,妙安驚悸。
傷寒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下後心下痞滿而不痛者。以中氣虛寒,胃土上逆,迫於甲木,經氣結澀,是以作痞。少陽之經,循胃口而下脅肋,隨陽明而下行,胃逆則膽無降路,故與胃氣並鬱於心脅,甲木化氣於相火,君相同氣,胃逆而君相皆騰,則生上熱。
參、甘、薑、棗,溫補中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瀉上焦之鬱熱,半夏降胃氣而消痞滿也。《金匱》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中氣虛寒則腸鳴,胃氣上逆則嘔吐也。
金匱大半夏湯,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治胃反嘔吐者。以脾陽虛敗,水穀不消,而土木鬱陷,下竅堵塞,是以不為泄利,而為嘔吐。胃以下行為順,反而逆行,故名胃反。人參補中脘之陽,建其樞軸,白蜜潤下竅之結澀,半夏降上逆之胃氣也。
傷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作嘔者;黃芩湯,方在黃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薑,降胃逆而止嘔也。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以陽明為少陽膽木所逼,水穀莫容,已消而在下脘則為利,未消而在上脘則為嘔。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也。
金匱半夏乾薑散,半夏、乾薑等分,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治乾嘔,吐逆,吐涎沫。以中寒胃逆,濁陰沖塞,肺氣堙郁,淫蒸涎沫。乾薑溫中而下衝氣,半夏降逆而蕩瘀濁也。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一斤。治心下有支飲,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阻隔胃氣,故胃逆作嘔,而不覺燥渴。半夏、生薑,降逆氣而排水飲也。
白話文:
卷一
肺和胃的主要功能是收斂,如果收斂功能不旺盛,就會導致氣機逆行,產生病邪堵塞。生薑可以疏通開散這些堵塞,使收斂功能恢復正常,因此能將逆行的氣機轉為順行。生薑本來是宣洩肺氣的藥物,但它能瀉去肺的實邪,卻不會損傷肺的虛弱,這種溫和的藥性非常可貴。
氣血的旺盛在肺和胃,但根本來源於肝和脾。血液中的溫暖之氣,是肺氣的根本。陽氣最初產生於肝木之中,還沒有茂盛生長,所以肝脾之氣容易出現鬱結。生薑辛散的藥性,善於疏通肝脾的鬱結;大棗氣味醇厚濃郁,最能補益肝脾。如果出現壅塞滿悶、運化不暢的情況,用生薑來調和,就可以使精液流通,補益而不會停滯。桂枝湯的方子中就有桂枝,把它和甘草、大棗、芍藥一起使用,既能調和中焦,又能發散外邪。
凡是經絡氣血凝滯澀滯、脈象沉遲結代的,適合用補益營衛氣血的藥物,再加上生薑來宣散,就能使氣血流通無阻。炙甘草湯、新加湯、當歸四逆湯等方劑都用了生薑,就是為了溫通經絡,消除瘀滯。
半夏,味辛,性平,歸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它能向下平衝逆之氣而止咳嗽,下降濁陰而止嘔吐,排除體內水液,清除痰涎,開通胸膈的脹悶,消除咽喉的腫痛,平息頭部的眩暈,瀉去心下的痞滿,善於調理反胃,又能安撫驚悸。
《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用半夏半升,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可以用來治療少陽傷寒,病邪向下攻洩後,出現心下痞滿但不痛的情況。這是因為中焦氣虛寒,胃氣上逆,受到肝木的壓迫,導致經絡氣機阻塞,所以產生痞滿。少陽經脈循著胃口而下,繞著脅肋而行,隨著陽明經脈向下,如果胃氣上逆,膽氣就失去了下降的通路,因此與胃氣一同鬱結在心脅部位。肝木化氣的特性與相火相同,胃氣上逆,君火相火都會向上升騰,所以產生上熱。
人參、甘草、乾薑、大棗,能溫補中焦的虛寒;黃芩、黃連能清洩上焦的鬱熱;半夏則能降下胃氣,消除痞滿。《金匱要略》中用它來治療嘔吐並伴有腸鳴、心下痞滿的症狀。中焦氣虛寒就會出現腸鳴,胃氣上逆就會出現嘔吐。
《金匱要略》中的大半夏湯,用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用水一斗二升,與白蜜攪拌均勻二百四十次,再煮沸,分三次服用。用來治療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這是因為脾陽虛弱衰敗,水穀不能消化,導致土木鬱結下陷,下竅被堵塞,所以不會出現腹瀉,反而出現嘔吐。胃的正常運行方向是向下,現在反而向上,所以叫做胃反。人參能補益中焦的陽氣,建立樞軸,白蜜能潤滑下竅的結滯,半夏能降下上逆的胃氣。
《傷寒論》中的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用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用來治療太陽少陽合併發病,既有腹瀉又出現嘔吐的症狀。黃芩湯的方子在黃芩條下。治療太陰少陰的腹瀉,加上半夏和生薑,能降下胃的逆氣,從而止嘔。
葛根加半夏湯,用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用來治療太陽陽明合併發病,沒有腹瀉,但有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明經被少陽膽木壓迫,水穀無法容納,如果已經消化而在下脘則會導致腹瀉,如果沒有消化而在上脘則會導致嘔吐。半夏能降下胃的逆氣,從而止嘔。
《金匱要略》中的半夏乾薑散,用半夏和乾薑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米漿水服用一勺。用來治療乾嘔,嘔吐,吐出涎沫。這是因為中焦寒冷,胃氣上逆,導致濁陰上衝堵塞,肺氣鬱結,蒸騰出涎沫。乾薑能溫暖中焦,降下上衝的氣;半夏能降下逆氣,清除瘀濁。
小半夏湯,用半夏一升,生薑一斤。用來治療心下有支飲(停留體內的水液),嘔吐但不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水飲停留在心下,阻礙了胃氣,所以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嘔吐,但不會感到口渴。半夏和生薑能降下逆氣,排出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