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卷一

傷寒甘草乾薑湯,方在甘草。治傷寒汗後,煩躁吐逆,金匱桂枝人參湯,方在人參。治胸痹心痞,脅下逆搶心,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傷寒甘草瀉心湯,方在半夏。治傷寒下後,心下痞硬,乾嘔心煩,雷鳴下利,半夏瀉心湯,方在半夏。治少陽下後,心下痞滿,黃連湯,方在黃連。

治太陰腹痛,欲作嘔吐,桃花湯,方在粳米。治少陰腹痛,下利膿血,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治心胸寒痛,嘔不能食,膠薑湯,方在阿膠。治婦人陷經,漏下黑色,溫經湯,方在茱萸。治婦人帶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溫脾胃而止嘔吐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茯苓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治痰飲,咳逆胸滿,以中虛胃逆,肺氣鬱阻,是以咳滿,薑、辛,破壅而降逆也。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乾薑,真武湯,方在茯苓。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咳者,加五味、辛、薑、薑、辛、五味,善下氣逆,而治咳滿。小青龍湯,方在麻黃。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厚朴麻黃湯,方在厚朴。治咳而脈浮者,皆用之,以其下衝而降逆也。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降之,則離陰下達而不上炎,水性潤下,有己土以升之,則坎陽上達而不下潤。戊己旋轉,坎離交互,故上非亢陽而不至病熱,下非孤陰而不至病寒。中氣既衰,升降失職,於是水自潤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熱。戊土不降,逆於火位,遂化火而為熱,己土不升,陷於水位,遂化水而為寒,則水火分離,戊土燥熱而己土濕寒者,其常也。

而戊土之燥熱,究不勝己土之濕寒,蓋水能勝火,則寒能勝熱,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濕而不止也。乾薑燥熱之性,甚與濕寒相宜,而健運之力,又能助其推遷,復其旋轉之舊。蓋寒則凝而溫則轉,是以降逆升陷之功,兩盡其妙。仲景理中用之,迴旋上下之機,全在於此,故善醫泄利而調霍亂。

凡咳逆齁喘、食宿飲停、氣膨水脹、反胃噎膈之倫,非重用姜苓,無能為功。諸升降清濁、轉移寒熱、調養脾胃、消納水穀之藥,無以易此也。

五臟之性,金逆則生上熱,木陷則生下熱。吐衄嘔噦、咳嗽喘促之證,不無上熱,崩漏帶濁、淋澀泄利之條,不無下熱,而得乾薑,則金降木升,上下之熱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於中宮之濕寒也。乾薑溫中散寒,運其輪轂,自能復升降之常,而不至於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潤木之品,亦自並行而不悖。

若不知溫中,而但清上下,則愈清愈熱,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遺毒,而千載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卷一

傷寒甘草乾薑湯,這個方子重點在甘草。用來治療傷寒發汗後,出現煩躁、嘔吐的症狀。金匱桂枝人參湯,方子的重點在人參。用來治療胸痹、心口痞塞、脅下有氣向上衝到心臟的症狀。理中丸,重點也在人參。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傷寒甘草瀉心湯,重點在半夏。用來治療傷寒使用瀉法後,心下痞塞、發硬,想吐、心煩,肚子裡有雷鳴聲並拉肚子的症狀。半夏瀉心湯,重點也在半夏。用來治療少陽病使用瀉法後,心下痞塞、脹滿的症狀。黃連湯,重點在黃連。

用來治療太陰病引起的腹痛,想吐的症狀。桃花湯,重點在粳米。用來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痛,拉膿血便的症狀。金匱大建中湯,重點在膠飴。用來治療心胸寒冷疼痛,想吐而且吃不下東西的症狀。膠薑湯,重點在阿膠。用來治療婦女月經不正常,經血顏色黑,並且持續漏出的症狀。溫經湯,重點在吳茱萸。用來治療婦女白帶多,腹瀉不止的症狀。這些方劑都用來溫暖脾胃,以達到止吐的目的。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配方是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用來治療痰飲、咳嗽、胸悶的症狀,因為中焦虛弱,胃氣上逆,肺氣鬱結阻滯,所以會咳嗽胸悶。用乾薑和細辛,能破除阻滯,使氣下降。

傷寒小柴胡湯,重點在柴胡。用來治療少陽傷寒,咳嗽的症狀,將人參、大棗、生薑去除,加入五味子、乾薑。四逆湯,重點在甘草。用來治療少陰病,四肢冰冷、腹痛。如果咳嗽,則加入五味子、乾薑。真武湯,重點在茯苓。用來治療少陰病,腹痛、腹瀉,如果咳嗽,則加入五味子、細辛、乾薑。這些藥物能使氣下降,治療咳嗽胸悶。小青龍湯,重點在麻黃。

用來治療傷寒,心下有水氣、想吐、發熱並且咳嗽的症狀。厚朴麻黃湯,重點在厚朴。用來治療咳嗽且脈象浮的症狀,這些方劑都是利用藥物讓氣向下衝,達到降逆的效果。

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需要戊土來使它下降,才能使離火之陰向下到達,而不向上炎熱。水的特性是向下流潤,需要己土來使它上升,才能使坎水之陽向上到達,而不向下流潤。戊土和己土旋轉運作,坎水和離火互相影響,所以上方如果不是陽氣太過就不會生病發熱,下方如果不是陰氣太過就不會生病寒冷。如果中氣衰弱,升降功能失常,那麼水就會自然向下流潤而導致寒病,火就會自然向上燃燒而導致熱病。戊土不能下降,逆行到火的位置,就會化為火而成為熱症,己土不能上升,陷於水的位置,就會化為水而成為寒症,這樣就會導致水火分離,戊土乾燥而熱,己土濕潤而寒,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

但是戊土的燥熱,終究不能勝過己土的濕寒,因為水能戰勝火,所以寒能戰勝熱,這也是為什麼十個人生病,有九個人是患寒濕的原因。乾薑的燥熱特性,非常適合治療濕寒,而且它有健運的功能,能夠幫助身體推動氣機,恢復原來的運轉。因為寒冷會使氣機凝結,溫熱會使氣機運轉,這也是乾薑能下降逆氣、提升下陷的功效,可以說完全發揮了它的作用。張仲景在理中湯中使用乾薑,就是為了恢復上下運轉的機制,所以能有效治療腹瀉和調理霍亂。

凡是咳嗽、氣喘、喘息、食物停滯、飲水積聚、脹氣、腹脹、反胃、食道阻塞等症狀,如果不用大量的乾薑和茯苓,是沒有辦法見效的。所有能夠升清降濁、轉移寒熱、調理脾胃、消化水穀的藥物,都沒有辦法替代乾薑和茯苓的作用。

五臟的特性是,金氣上逆就會產生上熱,木氣下陷就會產生下熱。嘔吐、咳血、咳嗽、氣喘等症狀,往往伴隨上熱,而崩漏、白帶異常、小便澀痛、腹瀉等症狀,往往伴隨下熱。如果使用乾薑,就能使金氣下降、木氣上升,上下的熱症都能消退,而金氣上逆和木氣下陷的原因,是因為中焦的濕寒。乾薑能溫暖中焦、散寒,使中焦氣機運轉,自然就能恢復升降的正常,不會助長邪氣。如果上下邪氣過盛,可以稍微輔助使用一些清金、潤木的藥物,也能與乾薑並行而不互相衝突。

如果不知道溫暖中焦,只是單純地清上熱、清下熱,那麼只會越清越熱,最終導致死亡!這是庸醫的遺禍,也是千古的冤屈,不得不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