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12)
卷一 (12)
1. 卷一
蜀椒,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經。暖中宮而溫命門,驅寒濕而止疼痛,最治嘔吐,善醫泄利。
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凌火土,蜀椒勝寒水而補火土也。烏頭赤石脂丸方在烏頭。用之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以腎邪而賊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陰邪也。升麻鱉甲湯方在鱉甲。用之治陽毒,咽喉痛,吐膿血,以表邪而鬱肝火,蜀椒開腠理而瀉毒汁也。
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瘡,以血亡而瀉溫氣,蜀椒溫肝脾而暖血海也。傷寒烏梅丸方在烏梅。用之治厥陰蛔厥,以蛔避寒濕,而居膈上,蜀椒溫寒而驅蛔蟲也。《金匱》白朮散(方在白朮)用之養妊娠胎氣,以胎遇寒濕,則傷殞墜,蜀椒燥濕土而溫寒水也。
蜀椒辛溫下行,降沖逆而驅寒濕,暖水土而溫中下,消宿食停飲,化石水堅症,開胸膈痹結,除心腹寒疼,止嘔吐泄利,療黃疸水腫,堅齒髮,暖腰膝,開腠理,通關節,行血脈,除腫痛,縮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殺蛔蟲。
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用。
椒目瀉水消滿,金匱己椒藶黃丸方在防己。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滿者,以其瀉水而消脹也。
椒目下氣,善治耳鳴盜汗。
乾薑,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燥濕溫中,行郁降濁,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定嘔吐,下衝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真武湯加減: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
傷寒乾薑附子湯,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治太陽傷寒,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寧宇。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柴胡桂薑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三兩。治少陽傷寒,汗後復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以汗下傷其中氣,土敗木鬱,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膽胃上逆,經氣纏迫,故胸脅滿結。相火升炎,發為煩渴。
而表病未解,故往來寒熱。柴胡疏甲木之滯,桂枝達乙木之郁,牡蠣消胸脅之滿結,栝蔞潤心肺之煩躁,薑、甘,溫中而補土也。
乾薑芩連人參湯,乾薑、人參、黃芩、黃連各三兩。治厥陰病,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氣虛寒,脾陷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熱。芩、連,清瀉君相以除煩熱,參、姜,溫補脾胃以止吐利也。
金匱姜甘苓朮湯,乾薑、甘草各二兩,茯苓、白朮各四兩。治腎著,身重腹重,腰中冷痛,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以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浸淫經絡,以犯腎臟,腎位於腰,故腰中冷痛。苓、術,利水而泄濕,薑、甘,溫中而培土也。
白話文:
卷一
花椒,味道辛辣,屬性溫熱,能進入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它能溫暖身體中部及下腹部,驅散寒氣和濕氣,止痛效果好,尤其擅長治療嘔吐和腹瀉。
《金匱要略》中的大建中湯方劑,主要成分有膠飴。此方用來治療心腹寒痛,是因為寒邪侵襲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足,花椒能驅散寒氣,增強陽氣。另一個《金匱要略》裡的烏頭赤石脂丸,主要成分是烏頭。此方用來治療心痛牽連背痛,或背痛牽連心痛,是因為腎臟的邪氣侵犯心臟,花椒可以增強心陽,驅散陰邪。而《傷寒論》裡的升麻鱉甲湯,主要成分是鱉甲。此方用來治療陽毒(一種熱毒病),出現咽喉痛、吐膿血等症狀,是因為表邪鬱積導致肝火旺盛,花椒能疏通毛孔,排出毒素。
《千金要方》中的王不留行散,主要成分是王不留行。此方用來治療刀傷瘡,是因為失血導致身體陽氣虛弱,花椒能溫暖肝脾,滋養血液。而《傷寒論》的烏梅丸,主要成分是烏梅。此方用來治療厥陰病引起的蛔蟲病,是因為蛔蟲怕冷而待在膈上,花椒能驅散寒氣,使蛔蟲下行。另外,《金匱要略》的白朮散,主要成分是白朮,此方用來安胎,因為胎兒若受寒濕侵襲,容易流產,花椒能燥濕健脾,溫暖下腹部。
花椒性辛溫,具有下降的特性,能平息氣逆,驅散寒濕,溫暖脾胃及下焦,消除積食停飲,化解體內積聚的硬塊,疏通胸膈阻塞,去除心腹寒痛,止嘔吐腹瀉,治療黃疸水腫,堅固牙齒和頭髮,溫暖腰膝,疏通毛孔,通暢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痛,減少小便次數,促進乳汁分泌,化解瘀血,殺滅蛔蟲。
使用時,需去除花椒的籽和閉口的花椒粒,炒過後去除汗液再使用。
花椒的籽,即椒目,能瀉水消腫脹,《金匱要略》的己椒藶黃丸,主要成分是防己。此方用來治療腸道內有水氣,導致腹脹的症狀,是因為花椒籽能瀉水消脹。
花椒籽能使氣下降,擅長治療耳鳴和盜汗。
乾薑,味道辛辣,屬性溫熱,能進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它能燥濕溫中,疏通氣鬱,下降濁氣,補益陽氣,促進消化,溫暖脾胃和手腳,調和陰陽,止嘔吐,平降氣逆,止咳,升提下陷的氣機,止腹瀉。例如真武湯的加減方:腹瀉時,去除芍藥,加入乾薑。
《傷寒論》中的乾薑附子湯,使用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用來治療太陽傷寒,在發汗後又使用攻下藥,導致白天煩躁失眠,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脈搏沉細,沒有明顯的表證,身體沒有發高燒的症狀。這表示身體陽氣虛弱,寒水偏盛,陽氣衰敗。乾薑溫暖中焦,恢復脾胃的陽氣,附子溫暖下焦,恢復肝腎的陽氣。
《傷寒論》的柴胡桂薑湯,使用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三兩。用來治療少陽傷寒,發汗後又使用攻下藥,導致胸脅脹滿,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心煩,時冷時熱。這是因為發汗和攻下藥損傷了中氣,導致脾胃虛弱,肝木鬱結,不能正常運行水液,所以小便不利。膽胃之氣上逆,經絡氣機纏繞,所以胸脅脹滿。虛火上炎,導致煩渴。但表邪未解,所以時冷時熱。柴胡疏解肝木的鬱滯,桂枝疏解肝木的鬱結,牡蠣消散胸脅脹滿,栝蔞根滋潤心肺的煩躁,乾薑和甘草則溫暖中焦,補益脾胃。
《傷寒論》的乾薑芩連人參湯,使用乾薑、人參、黃芩、黃連各三兩。用來治療厥陰病,本來就體質虛寒,又使用攻下藥,導致虛寒格拒,反而出現嘔吐和腹瀉。這是因為中氣虛寒,脾胃虛弱導致腹瀉,虛火上炎,產生上熱的症狀。黃芩和黃連清瀉虛火,消除煩熱,人參和乾薑溫補脾胃,止嘔止瀉。
《金匱要略》的姜甘苓朮湯,使用乾薑、甘草各二兩,茯苓、白朮各四兩。用來治療腎著病,出現身體沉重、腹部沉重、腰部冷痛,感覺像坐在水中,小便正常,飲食如常。這是因為勞累出汗後,衣服內層潮濕,冷氣侵入經絡,導致腎臟受損,腎臟位於腰部,所以腰部冷痛。茯苓和白朮利水滲濕,乾薑和甘草溫暖中焦,培補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