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10)
卷一 (10)
1. 卷一
金匱薏苡附子散,薏苡十五兩,附子十枚。杵為散,服方寸匕。治胸痹緩急者。以水土濕寒,濁陰上逆,清氣鬱阻,胸膈閉塞。證有緩急不同,而總屬濕寒。薏仁瀉濕而降濁,附子驅寒而破壅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杵為散,煎服方寸匕。小便當下。治腸癰,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以寒邪在腹,膏血凝澀,堙郁臭敗,腐而為膿。腸氣壅遏,故腹皮脹急,而狀如腫滿。凝瘀腐化,故腹無積聚,而按之軟塌。
血敗不華肌腠,故皮膚甲錯,而失滑澤。衛阻而非表邪,故經脈數疾,而無外熱。附子破其寒鬱,敗醬行其膿血,薏苡瀉濕而開水竅也。敗醬能化膿為水,水竅既開,故自小便下。
水非氣清則不利,氣非土燥則不清,土非水利則不燥。欲燥其土,必利其水,欲利其水,必清其氣,欲清其氣,必燥其土。土居氣水之交,握其生化之權,而司其清濁之任者也。薏苡一物而三善備焉,上以清氣而利水,下以利水而燥土,中以燥土而清氣。
蓋氣化於精而水化於氣,薏苡精液濃厚,化氣最清,氣秉清肅,化水最捷。以清肅之氣而行降灑之令,千支萬派,盡赴溪壑,水注川瀆而大澤不涸,則土處沃衍而神洲不沉,濕消而氣爽,露零而木榮矣。麻杏薏苡甘草湯方在麻黃。以治風濕之病,推之凡筋攣骨痛、水脹氣鼓、肺癰腸疽、消渴淋痛之類,無不因濕,則薏苡之治效,固當不一而足也。
百病之來,濕居十九,悉緣於太陰脾土之陽衰也。瀉濕而燥土者,未必益氣清金,而利水者,未必補中,能清能燥,兼補兼瀉,具抑陰扶陽之力,擅去濁還清之長,未可得於凡草常木之中也。
小麥,味甘、微苦,《素問》: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小麥是手太陰藥。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潤辛金之枯燥,通壬水之淋澀,能清煩渴,善止悲傷。
金匱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治婦人臟燥,悲傷欲哭,數欠伸者。以厥陰風木之氣,最耗精血,風動而傷肺津,金燥則悲傷欲哭。五臟之志,在肺為悲,在腎為恐,五臟之聲,在肺為哭。蓋肺金燥降,則化腎水,物情喜升而惡降,升則得意而為喜,降則失意而為恐,悲者,恐之先機也。陽氣將降,則生欠伸,欠伸者,陰引而下,陽引而上,未能即降也。
義詳《靈樞·口問》。甘草培土,大棗滋乙木而息風,小麥潤辛金而除燥也。此與消渴,俱厥陰病。
小麥粥生津止渴,除煩瀉熱,白朮散方在白朮。用之治心煩作嘔,以其清心而除煩也。枳實芍藥散方在枳實。用之治癰膿,以其瀉熱而除濕也。
大麥,味甘、酸,性滑,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利水消疸,止渴生津。
白話文:
卷一
薏苡附子散的配方是:薏苡仁十五兩,附子十枚。將它們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胸痹(胸悶、胸痛)發作時病情時緩時急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由於體內水濕、寒氣太重,導致濁陰之氣往上逆行,阻礙清氣的運行,使胸膈部位閉塞不通。雖然病情有緩急之分,但總的來說都是屬於濕寒引起的。薏苡仁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濕氣,降低濁氣,而附子則可以驅散寒氣,疏通阻塞。
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配方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草五分。將它們搗成粉末,然後煎煮後服用一小勺。服藥後小便會增多。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腸癰(腸道膿腫),表現為全身皮膚粗糙像魚鱗一樣,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感覺柔軟,像腫脹的樣子,腹部沒有積塊,身體也沒有發熱,脈搏跳動較快。這是由於寒邪停留在腹部,導致體內膏血凝結不暢,鬱積腐敗形成膿液。腸道氣機受阻,所以腹部皮膚脹滿緊繃,看起來像腫脹一樣。因為是凝結的瘀血腐化,所以腹部沒有硬塊,按壓時是軟塌的。
由於瘀血腐敗無法滋養皮膚,所以皮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這種情況屬於衛氣受阻而不是外感風邪,所以脈搏跳動較快,但身體沒有發熱。附子可以用來破除寒邪的鬱結,敗醬草可以幫助膿血排出,薏苡仁可以排除濕氣,疏通體內水分通道。敗醬草能使膿液轉化成水,一旦體內水分通道打開,就會從小便排出。
水液如果沒有清氣的推動就難以排出,氣如果沒有乾燥的土壤就無法清爽,土壤如果沒有水的滋潤就無法乾燥。想要使土壤乾燥,必須先疏通水道,想要疏通水道,必須先使氣清爽,想要使氣清爽,必須先使土壤乾燥。土壤處於氣和水的交界處,掌握著身體生化轉化的權力,負責著清濁物質的分離。薏苡仁這種藥物能兼顧三方面的作用,向上可以清氣、利水,向下可以利水、燥土,在中間可以燥土、清氣。
氣由精轉化而來,水由氣轉化而來。薏苡仁的精液濃稠,轉化為氣的能力最強,氣的性質清肅,轉化為水的能力也最快。它能以清肅的氣來執行下降和排泄的命令,使身體各處的水液都匯入溪流河谷,使水注入江河而不會乾涸,這樣土地就會變得肥沃而不會下沉,濕氣消除,空氣清新,露水滋潤,樹木茂盛。麻杏薏苡甘草湯的配方記錄在麻黃的章節中,是治療風濕病的,由此推廣開來,凡是筋脈攣縮、骨骼疼痛、水腫脹氣、肺癰腸疽、消渴(糖尿病)、小便淋漓澀痛等疾病,都與體內濕氣有關,那麼薏苡仁的治療效果就不止上述這些。
各種疾病的產生,十有八九都與濕氣有關,而濕氣的產生,又都是由於脾胃的陽氣衰弱。能夠排除濕氣,使土壤乾燥的藥物,未必能補益氣血,清降肺氣;能夠利水的藥物,未必能補中焦。而薏苡仁卻能同時兼具清、燥、補、瀉的功效,具有抑制陰氣、扶助陽氣的能力,擅長去除濁氣,還身體以清爽,這是其他一般的草木藥物所無法比擬的。
小麥,味甘、微苦。《黃帝內經》中說,肺的顏色是白色,適合吃苦味的食物,小麥、羊肉、杏仁、薤等都屬於苦味食物。小麥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可以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它能滋潤辛金的乾燥,疏通壬水的澀滯,可以消除煩渴,善於止住悲傷的情緒。
金匱甘麥大棗湯的配方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婦女臟躁(精神焦慮、情緒不穩),表現為悲傷想哭,經常打哈欠伸懶腰的症狀。這是由於肝經的風木之氣過於旺盛,最容易耗損精血,風邪擾動而損傷肺津,肺金乾燥就會出現悲傷想哭的情況。五臟的情志,在肺是悲傷,在腎是恐懼;五臟的聲音,在肺是哭泣。肺金過於乾燥、下降,就會導致腎水減少。而萬物的本性是喜歡向上升發,不喜歡下降,升發則會感到快樂,下降則會感到失落恐懼,悲傷是恐懼的前兆。陽氣將要下降時,就會出現哈欠伸懶腰的動作,這是陰氣往下引,陽氣往上引,還沒有完全下降的表現。《靈樞·口問》中有詳細的解釋。甘草可以培補土氣,大棗可以滋養肝木,平息風氣,小麥可以滋潤肺金,消除燥熱。這種病症與消渴(糖尿病)一樣,都屬於肝經的病變。
小麥粥可以生津止渴,消除煩躁,瀉除熱邪。白朮散的配方記錄在白朮的章節中,可以用來治療心煩作嘔,因為它能清心除煩。枳實芍藥散的配方記錄在枳實的章節中,可以用來治療癰膿(皮膚膿腫),因為它能瀉熱除濕。
大麥,味甘、酸,性滑,可以入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它能利水消黃疸,止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