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長沙藥解》~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卷一

蓋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汗瀉中脘之陽,土弱胃逆,不能降蟄相火,相火飛騰,升炎於上,心液消爍,故生郁煩。膽胃上壅,阻礙厥陰升降之路,是以動悸。以枯木而賊弱土,燥熱鬱生,傷耗胃脘之精液,則中宮敗矣。膠飴、甘草、大棗,補脾而生胃液,薑、桂、芍藥,疏木而清相火也。

小建中證,即炙甘草證之輕者,煩悸不已,必至經脈結代。《金匱》治虛勞裡急腹痛,悸衄,夢而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以中氣衰弱,凝郁莫運,甲木不降,累及厥陰,升路郁阻,而生動悸,相火刑金,收令不行,而生吐衄。肺津消爍,則咽乾口燥。乙木不升,生氣莫遂,賊傷己土,則腹痛裡急。

木鬱風動,疏泄不藏,則夢而失精。手之三陽,足之三陰,陷而不升,則手足煩熱,而肢節疼痛。膠飴、甘、棗,補土養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疏木達鬱而清風也。

金匱大建中湯,膠飴一升,人參一兩,乾薑四兩,蜀椒二合。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頭足出現,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以火虛土弱,水邪無畏,中侮脾胃,上凌心火,火土雙敗,中上寒甚,嘔痛齊作,飲食俱廢。飴、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黃耆建中湯,黃耆兩半,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治虛勞裡急,諸不足。虛勞之病,土敗木遏,郁槁不榮,《素問》語。是以裡急。生氣失政,緣於陽虛。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疏木鬱而清風燥,黃耆補衛陽而生營陰也。

乙木生於癸水而植於己土,甲木生於壬水而培於戊土,中氣旺則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脅松暢而不滿急,甲木順降,故胸脅沖和而不痞硬。中氣頹敗,不能四運,甲木上逆而賊戊土,乙木下陷而賊己土,土木逼迫,則痞硬滿急,疼痛驚悸,吐衄遺泄,乾燥煩熱之病生焉。總以根本失養,枝幹不榮,故變和緩而為急切,作盜賊以犯中原也。

風木相火,郁生燥熱,內耗脾胃之精液,外爍肝膽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中氣亡敗,則性命傾矣。膠飴溫潤淳濃,補脾精而養肝血,緩急切而潤風燥,是以建中三方皆用之,以補中而緩急。

蓋中氣者,交濟水火之樞,升降金木之軸,中氣健旺,樞軸輪轉,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熱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復,是強中御外之良規也。審其木燥而用芍藥,水寒則用椒姜,氣弱則加黃耆,血虛則加當歸,解此四法,膠飴之用,備建中立極之妙矣。

粳米,味甘,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入太陰而補脾精,走陽明而化胃氣,培土和中,分清泌濁,生津而止渴燥,利水而通熱澀。

白話文:

少陽的甲木,其氣化作用是藉由相火來進行,並且向下與癸水相交流,這個過程需要戊土的培植。如果因為汗出過多或腹瀉導致中脘的陽氣受損,使得脾胃虛弱而功能失常,無法向下導引潛藏的相火,相火便會向上竄升,導致心液耗損,進而產生鬱悶煩躁的症狀。膽胃之氣向上壅塞,阻礙了厥陰經的升降通道,因此會出現心悸。由於枯燥的木氣反過來傷害虛弱的脾土,造成燥熱內生,耗損胃部的精液,使得中焦脾胃的功能衰敗。這時需要用膠飴、甘草、大棗來補益脾氣、產生胃液,用薑、桂枝、芍藥來疏理肝木、清除相火。

小建中湯證,是炙甘草湯證的輕微表現,如果煩躁心悸持續不止,最終會導致經脈出現結代脈。《金匱要略》中提到用來治療虛勞引起的腹部拘急疼痛、心悸、鼻出血、夢中遺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喉乾燥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病因是中焦之氣衰弱,氣機凝滯不暢,導致甲木不能順利下降,影響到厥陰經,阻礙其上升的通道,從而產生心悸。相火反過來傷害肺金,使得肺氣的收斂功能失常,因而出現吐血、鼻出血的症狀。肺津液耗損,就會出現咽喉乾燥。乙木不能順利上升,使得生機不能宣發,反過來傷害脾土,造成腹部拘急疼痛。

肝木鬱結,導致風氣內動,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夢中遺精。手三陽經和足三陰經的氣機不能上升,便會導致手足煩熱、肢體疼痛。需要用膠飴、甘草、大棗來補益脾土,滋養精血,緩解腹部拘急疼痛;用薑、桂枝、芍藥來疏理肝木、宣洩鬱滯的氣機、清除風邪。

《金匱要略》中的大建中湯,用膠飴一升,人參一兩,乾薑四兩,蜀椒二合,可以治療胸中極度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中寒氣向上衝擊,皮下出現隆起,頭足冰冷、疼痛遊走不定,不能觸摸按壓的病症。這類病症是因火氣虛弱、脾土衰敗,導致水邪肆虐,反過來侵犯脾胃,上侵心火,造成火土雙虛,中上焦極度寒冷,嘔吐和疼痛同時發生,導致無法進食。膠飴和人參可以培補脾土,使中焦功能恢復;乾薑和蜀椒可以補益火氣、溫散寒邪。

黃耆建中湯,用黃耆二兩半,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腹部拘急疼痛等虛弱不足的症狀。虛勞的病因是脾土衰敗、肝木鬱滯,導致氣機枯槁,不能正常運行。《素問》中提到這種情況會導致腹部拘急。生氣不能正常宣發,主要是由於陽氣虛弱所導致。用膠飴、甘草、大棗來補益脾精,緩解腹部拘急;用薑、桂枝、芍藥來疏理肝木鬱滯、清除風燥;黃耆可以補益衛陽,促進營陰的產生。

乙木生於癸水,紮根於己土;甲木生於壬水,培植於戊土。中焦之氣旺盛,戊土就能夠向下運行,使甲木不致上逆;己土可以向上升發,使乙木不致下陷。乙木順利上升,則腹部和脅肋部會感到舒暢,不會脹滿拘急;甲木順利下降,則胸部和脅肋部會感到沖和,不會痞塞僵硬。中焦之氣衰敗,無法正常運轉,甲木就會向上反逆而傷害戊土,乙木就會向下陷落而傷害己土,土木互相逼迫,就會出現胸腹痞塞、脹滿拘急、疼痛、心悸、吐血、鼻出血、遺精、小便失禁、乾燥煩熱等病症。總而言之,這是因為根本失養,枝幹不能正常生長,使得原本和緩的狀況轉為急迫,猶如盜賊侵犯中原一樣。

風木和相火相互作用,會產生燥熱,內耗脾胃的精液,外耗肝膽的精血。時間久了,會使生機枯槁,中焦之氣衰敗,最終導致生命危險。膠飴溫潤醇厚,可以補益脾精、滋養肝血,緩解急迫、滋潤燥邪。這也是為什麼建中三方都用膠飴的原因,目的在於補益中焦、緩解急迫。

中焦之氣是溝通水火的樞紐,也是升降金木的軸心。中氣健旺,樞紐和軸心就能正常運轉,水木之氣可以上升,火金之氣可以下降,寒熱就會互相轉換,精神得以互相滋養,自然能夠使邪氣消散,正氣恢復。這是增強中焦功能、抵禦外邪的良好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如果木氣燥盛,就用芍藥來疏理;如果水寒之氣盛,就用蜀椒和乾薑來溫散;如果氣虛,就加用黃耆來補益;如果血虛,就加用當歸來滋養。理解這四種用藥方法,才能體會膠飴在建中方中的重要作用。

粳米,味甘,歸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進入足太陰經,可以補益脾精;進入足陽明經,可以化生胃氣;能夠培補脾土、調和中焦,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可以生津液、止渴潤燥,利水、通利熱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