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7)
卷一 (7)
1. 卷一
大棗純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氣味甘香,直走中宮,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則四象之味俱備,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苦宜腎,其咸宜心。補中宮而養諸子,既左右之咸宜,亦四達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間之良藥。
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人參之補土,補氣以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入己土,補脾精而養肝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於外感發表之際。
蓋汗血一也,肺主衛氣而司皮毛,肝主營血而司經絡,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葉,非衛則營不生,非營則衛不化,醞於衛而藏於營,則為血,釀於營而泄於衛,則為汗,雖異名而實同出,故曰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太陽中風,衛氣外斂,營鬱而生內熱,義詳桂枝、麻黃。
桂枝湯方在桂枝。開經絡而瀉營郁,不以大棗補其營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傷來矣,故仲景於中風桂枝諸方皆用之,補瀉並行之法也。十棗湯、葶藶大棗數方,悉是此意。惟傷寒營閉衛郁,義在瀉衛,不在瀉營,故麻黃湯方在麻黃。不用也。其甘多而香少,則動少而靜多,與薑桂同用,調其凝重之氣,使之遊溢於臟腑,灑陳於經絡,以精專之體,改而為流利之性,此先聖之化裁也。
桂枝為內外感傷之原,遇沉、遲、結、代之脈,一變而為新加,再變而為炙甘草,(方在甘草)。總不離桂枝之法。而當歸四逆方在當歸。治厥陰脈微欲絕,則倍用大棗以滋肝血,方用大棗二十五枚。擴桂枝之義以宏大棗之功,而大棗之能事始盡。其偉績殊效,備見於仲景諸方矣。
新制大棗法:選堅實肥大者,煮去苦水,換水煮爛,去皮核,淨肉半斤,加生薑汁八兩,入原湯煮化,連汁曬乾。
膠飴,味甘,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功專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陰而補脾精,走陽明而化胃氣,生津潤辛金之燥,養血滋乙木之風,善緩裡急,最止腹痛。
傷寒小建中湯,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陽脈澀,陰脈弦,寸為陽,尺為陰。法當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裡同氣,甲木不降,則陽脈澀,乙木不升,則陰脈弦。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當痛見於胸脅,乙木不升,必克己土,法當痛見於腹脅。
木氣枯硬,是以其痛迫急。少陽膽從相火化氣,厥陰肝以風木主令,肝膽合邪,風火鬱生,中氣被賊,勢在迫急。膠飴、甘草,補脾精而緩裡急,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治少陽傷寒,心中悸而煩者。以病傳少陽,相火鬱隆,不可發汗,汗亡少陽之津,木枯土弱,必傳陽明,五行之理,病則傳其所勝也。胃氣調和則病愈,胃土堙鬱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煩悸。
白話文:
[卷一]
大棗的性質平和而厚重,它具備了土的全部特性。味道甘甜芬芳,直接進入身體的中焦,也就是脾胃。它的甘甜適合養胃,它的香味適合滋養脾。除了甘甜和香味之外,它還具備四象的味道:辛味適合養肝,酸味適合養肺,苦味適合養腎,鹹味適合養心。它能補養中焦,進而滋養其他臟腑。既能左右兼顧,又可通達四方,沒有任何衝突,真是天下最好的果實,人間的良藥。
大棗的味道濃郁,質地厚實,因此擅長補血,但補氣的能力較弱。人參補養脾胃,是通過補氣來生血;而大棗補養脾胃,則是通過補血來化生氣。所以大棗主要作用於脾土,補養脾的精華,滋養肝血。凡是因內傷導致肝脾虛弱、土虛木燥、風氣妄動、血耗不足的病症,都必須用大棗來治療,尤其適合在外感風邪發散的時候使用。
因為汗液和血液是同源的,肺主導衛氣,管理皮膚毛髮;肝主導營血,管理經絡。營氣在脈管中運行,是衛氣的根本;衛氣在脈管外運行,是營氣的枝葉。沒有衛氣,營氣就不能產生;沒有營氣,衛氣就不能化生。衛氣積蓄後藏在營氣中,就變成血;營氣滋養後發散到衛氣,就變成汗。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本質上是同一物質。所以說,過度發汗會損傷血液,過度失血會導致汗液不足。太陽經受風邪侵襲,衛氣向內收斂,營氣鬱滯而產生內熱,這些道理在桂枝、麻黃的論述中詳細說明。
桂枝湯的藥方以桂枝為主。它能疏通經絡,疏散營氣的鬱滯。如果沒有大棗來補充營陰,就會導致汗出過多,血耗損傷,外感病好了,卻又引起內傷。所以張仲景在治療中風的桂枝湯等藥方中都使用了大棗,這是補和瀉同時進行的方法。像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藥方,也都是這個道理。只有在傷寒病中,營氣閉塞、衛氣鬱滯時,治療重點在於疏散衛氣,而不是疏散營氣,所以麻黃湯等藥方中,就沒有使用大棗。大棗味道甘甜但香味較少,因此它的作用偏於靜止而非活動。如果與生薑、桂枝一起使用,可以調和它凝滯厚重的氣,使之在臟腑中運行,散佈到經絡中,將它專一沉靜的體性,轉變為流動暢達的性質。這就是古代聖賢運用藥物的巧妙之處。
桂枝是治療內外感傷的核心藥物,當遇到沉脈、遲脈、結脈、代脈時,就用桂枝湯變化為新加湯,再變化為炙甘草湯(方子在甘草的篇章)。總之,都離不開桂枝的治療原則。而當歸四逆湯(方子在當歸的篇章)是治療厥陰經脈衰微、將要斷絕的病症時,要加倍使用大棗來滋養肝血,藥方中用到了二十五枚大棗。這擴大了桂枝湯的含義,發揮了大棗的功效,使大棗的功用得以充分展現。大棗的巨大功績和顯著療效,在張仲景的許多藥方中都有詳細記載。
新制大棗的方法:選用堅實肥大的大棗,煮過後去掉苦水,再換水煮爛,去除棗皮和棗核,取淨肉半斤,加入生薑汁八兩,放入原來的湯中煮化,連同湯汁一起曬乾。
膠飴,味道甘甜,歸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它的功效專門扶助脾土,力量可以建運中焦。進入太陰經能補養脾精,走陽明經能化生胃氣,它能滋潤乾燥的肺金,養血滋養肝木的風氣。它擅長緩解裡急,最能止住腹痛。
傷寒小建中湯,包含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可以用來治療少陽傷寒,表現為陽脈澀滯,陰脈弦緊。寸關脈屬於陽,尺脈屬於陰。這個病證應該是腹中疼痛拘急。因為甲木和乙木,內外表裡同氣相通,甲木不能下降,陽脈就會澀滯;乙木不能上升,陰脈就會弦緊。甲木不能下降,必然會剋制戊土,所以疼痛會出現在胸脅部位;乙木不能上升,必然會剋制己土,所以疼痛會出現在腹脅部位。
木氣枯槁僵硬,所以會產生迫切拘急的疼痛。少陽膽經是從相火而化氣,厥陰肝經是以風木為主導。肝膽兩者合邪,風火鬱結產生,中焦之氣受到侵害,病勢十分迫切。膠飴和甘草能補養脾精,緩解裡急;生薑、桂枝和芍藥則能疏達木氣的鬱滯,清除風火之邪。治療少陽傷寒,出現心中悸動煩躁的病症。因為疾病傳入少陽經,相火鬱結而旺盛,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發汗會損傷少陽的津液,木氣枯槁、脾土虛弱,必然會傳入陽明經。這是五行相克的道理,疾病會傳入它所能剋制的經脈。胃氣調和就會痊癒,如果胃土壅塞而不調和,心中必然會產生煩躁和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