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菜部 (1)

回本書目錄

菜部 (1)

1. 菜部

2. 山藥

味微甘而淡,性微澀。所以能健脾補虛,澀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兔絲相濟;諸凡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為佐使。

白話文:

山藥味道略甜帶點淡,性質略澀。因此能健脾益氣、補益虛損、固腎澀精,治療各種虛弱症狀和勞損。但是它的藥性平和緩慢,不能單獨起主要作用,所以補益脾肺,一定要搭配人參、白術;補益腎水,一定要以茱萸、生地為主藥;治療帶下過多,需要和破故紙一起研磨;治療遺精,需要和兔絲子一起服用;各種滋補的丸藥,也應該把它搗成末狀做成藥糊。總而言之,山藥藥性溫和柔弱,只能作為輔助藥物使用。

3. 乾薑

(注:附生薑、煨薑、薑炭)

味辛、微苦,性溫、熱。生者能散寒發汗,熟者能溫中調脾,善通神明,去穢惡,通四肢關竅,開五臟六腑,消痰下氣,除轉筋霍亂,逐風濕冷痹、陰寒諸毒、寒痞脹滿、腰腹疼痛、撲損瘀血、夜多小便。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

」故凡脾寒嘔吐,宜兼溫散者,當以生薑煨熟用之;若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乾薑炒黃用之;若產後虛熱、虛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有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隔陽(注:通作「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若陰虛內熱、多汗者,皆忌用姜。

白話文:

乾薑

乾薑味辛微苦,性溫熱。新鮮的薑能散寒發汗,煮熟的薑能溫暖脾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去除污穢,疏通四肢關節,調暢五臟六腑,消除痰濁,降逆氣,治療抽筋霍亂,驅除風濕寒邪、陰寒等毒邪,以及寒邪引起的痞脹、腰腹疼痛、跌打損傷瘀血、夜尿頻多等症狀。孫真人說:「治療嘔吐的聖藥是生薑。」因此,凡是脾胃虛寒導致嘔吐,又需要溫散寒邪的,應該用生薑煨熟後使用;如果下焦虛寒導致腹痛、瀉痢,需要溫補的,就應該用乾薑炒黃後使用;如果產後虛熱、虛火旺盛而出現吐血、血痢的,則應該炒焦後使用;如果炒到焦黑如炭,則薑的藥性已經喪失,雖然也有人用它來止血,也只是利用其收斂的特性而已。如果陰盛陽衰,陽氣不能回歸,或者陽虛不能攝血而導致吐血、鼻出血、便血的,只需炒熟,保留藥性使用,是極好的止血藥。陰虛內熱、多汗的人,都應忌用薑。

4. 大茴香

味辛,氣溫。入心、腎二臟。氣味香甜,能升能降。最暖命門,故善逐膀胱寒滯疝氣、腰疼;亦能溫胃止吐,調中止痛,除霍亂、反胃、齒牙口疾,下氣解毒兼理寒濕腳氣。調和諸饌,逐臭生香。

白話文:

大茴香味辛性溫,作用於心、腎二臟。氣味芳香甜美,具有升降特性。最能溫暖命門(指腎臟),因此善於驅除膀胱寒邪導致的疝氣、腰痛;也能溫暖胃部止吐,調理脾胃止痛,治療霍亂、嘔吐、牙齒口腔疾病,還能行氣解毒,兼治寒濕引起的腳氣。它能調味增香,去除異味。

5. 小茴香

氣味略輕,治亦同前。但大茴性更暖,而此則稍溫耳。

白話文:

小茴香的氣味較淡,功效和前文所述的大茴香類似。但大茴香的性味更溫熱,小茴香則溫和一些。

6. 白芥子

味大辛,氣溫。善開滯消痰,療咳嗽喘急、反胃嘔吐、風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闢冷氣,解肌發汗,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因其味厚氣輕,故開導雖速而不甚耗氣,既能除脅肋、皮膜之痰,則他近處者不言可知。善調五臟,亦熨散惡氣;若腫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調敷,甚效。

白話文:

白芥子味辛辣,性溫熱。能有效去除體內阻塞、消除痰濕,治療咳嗽氣喘、胃反酸嘔吐、風毒引起的肢體疼痛等症狀,尤其擅長驅除體內寒氣,使肌膚發汗,消除痰飲、瘧疾和痞塊,迅速解除脹滿。因為它味道濃厚但藥性輕浮,所以療效迅速卻不傷身體元氣,不僅能消除胸脅、皮膚下的痰濕,其他部位的痰濕自然也能清除。它還能調理五臟,散除體內惡氣;如果腫毒、乳房腫塊、痰核剛開始出現,研磨成粉末,用醋或水調和敷在患處,療效很好。

7. 蘿蔔子

味大辛,氣溫。氣味俱厚,降也。善於破氣,消痰,定喘,除脹,利大小便,有推牆倒壁之功。研,水攙薄,飲之立吐,風痰盡出;胃有氣食停滯,致成臌脹者,非此不除;同醋研敷,大消腫毒。中氣不足,切忌妄用。

白話文:

蘿蔔子味辛辣,性溫。氣味都很濃烈,具有下降的作用。它擅長於破除體內鬱結之氣,消除痰濁,平喘,消除脹滿,通利大小便,有強大的攻破病邪之效。將它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稀薄的糊狀服用,可以立即催吐,排出體內風痰;如果胃部因氣食停滯而導致脹滿,非蘿蔔子不可治;與醋一起研磨敷貼,能有效消散腫毒。但若中氣不足,則絕對不能服用。

8.

味辛,性溫。善散風寒邪氣,通關節,開腠理,主傷寒寒熱、天行時疾、頭痛、筋骨痠疼,行滯氣,除霍亂轉筋、奔豚、腳氣、陰邪寒毒、陽氣脫陷、心腹疼痛及蟲積、氣積、飲食毒、百藥毒,利大小便、下痢、下血、小兒盤腸內釣、婦人溺血,通乳汁,散乳癰,消癰疽腫毒。搗罨傷寒結胸及金瘡、折傷、血瘀血出、疼痛不止;塗猘犬傷,亦制蚯蚓毒。

白話文:

蔥味辛性溫,能驅散風寒邪氣,疏通關節,使毛孔暢通。主治傷寒感冒、流行性疾病、頭痛、筋骨痠痛,能去除體內滯氣,治療霍亂引起的抽搐、奔豚氣痛(一種腹部脹痛)、腳氣、陰寒邪毒、陽氣虛脫、心腹疼痛以及蟲積、氣積、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此外,蔥還能利尿通便,治療腹瀉、便血、小兒腸絞痛、婦女尿血,並能通乳、散乳癰、消腫解毒。將蔥搗爛外敷,可治療傷寒引起的胸痛、刀傷、骨折、瘀血疼痛不止;也可敷治狂犬咬傷及蚯蚓咬傷。

9.

味辛,性溫。有小毒。善理中溫胃,行滯氣,闢肥膩,開胃進食,消寒氣、寒痰、面積食積、魚肉諸積、邪痹、臌脹、宿滯不安,殺溪毒、水毒、蠱毒、蛇蟲毒。搗爛,可炙癰疽,塗疔腫,敷蛇蟲、沙蝨毒,甚良。

白話文:

大蒜味辛、性溫,略帶毒性。它能溫暖脾胃,排除體內滯氣,去除油膩,促進食慾,消除寒氣、寒痰、飲食積滯、魚肉等積食、邪氣痹阻、腹脹、宿食等不適,還能殺死溪毒、水毒、蠱毒和蛇蟲毒。將大蒜搗爛,可以外敷於癰疽,塗抹於疔腫,敷治蛇蟲、沙蝨叮咬,效果很好。